回覆列表
  • 1 # 二兩歷史

    我覺得劉嬋的投降,絕不是輕易,也是無奈之舉。自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之後,連年戰鬥。而三分天下之後,魏、蜀、吳三國也是攻伐不斷,作為創一代之後的守業者,劉嬋本身並沒有繼承能力,所以希望全部寄託在了“相父”,諸葛孔明身上了。

    諸葛孔明,也是一個感恩之人,他一生感激於劉備的信任,鞠躬盡瘁,協助劉備打下了蜀國的天下。這還不算,他知道劉備一生的夢想就是一統天下,匡扶漢室,讓一個統一的國家再次回到劉氏的手中。

    於是,哪怕劉備去世之後,自己已經是蜀國說一不二的實際權利的掌握著,不管是軍隊之中,還是朝堂之上,已經沒有人能夠去壓迫他去做任何事情。按照以往,這種權臣,要麼自己黃袍加身取而代之,要麼會荒廢朝政盡情享受權利帶來的盛宴。

    可是,諸葛孔明沒有,自白帝託孤,他就一心只想安心輔佐劉嬋,護佑蜀主劉備,以及他的五虎上將用生命打下的基業。他知道劉備心中的夢,他也曾答應他去完成,當劉備已經去世的時候,他沒有放棄,重新拾起來匡扶漢室的大旗。

    所以後來,五次北伐,他始終想完成先帝的遺願,奈何最後含恨而去。他去了之後,意為著蜀國的主心骨沒了,能統帥三軍的最佳元帥沒了,雖然後來也有姜維,但比起諸葛孔明還是差了很多。

    總的而言,劉嬋投降可能是基於了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於百姓有意,北伐雖好,但百姓再也熬不起

    北伐雖好,但勞民傷財,百姓其實也是夢想著能夠有一個統一的國家,過上安穩的生活,所以,投降,無疑,對於百姓來說,也是個好的結果。

    第二、最清楚自己能力的是自己,抵抗是沒有意義的

    魏國的實力,劉嬋是知道的,兵多將廣,而蜀國呢,五虎上將已不再,最輝煌的時候已經過去,自己的能力自己最清楚,所以只好被迫投降。

  • 2 # 文史墨客

    三國末年,蜀國經過數次北伐,連年征戰,已經民不聊生,國力貧弱。而東吳內部也內亂不止,只求自保,魏國司馬昭看準時機,於公元263年,出動三路大軍征討蜀國,蜀漢後主劉禪派遣大將軍姜維、廖化出兵以拒曹軍。經過數次激烈戰鬥,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部隊被阻擋在了劍閣一線無法前進一步,戰事進入了相持階段。後來,魏國名將鄧艾出奇兵繞道陰平,採取迂迴戰術,先突襲江油,後又在綿竹大敗諸葛瞻,繼而進逼成都。在面臨外無援兵,內無良將,走又走不了,打又打不過的嚴峻形勢下,本來就水平有限的蜀漢後主劉禪,瞬間就慌了神,在一幫同樣慌了神的大臣們七嘴八舌的建議之下,最終開城投降。至此,蜀國成為了三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個國家。那麼劉禪究竟為什麼要投降?他當時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難道除了投降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休兵止戰,民意所向

    從蜀漢建國之初,三國之間就不停地互相征戰,蜀國打魏國、蜀國打吳國、蜀吳聯合打魏國,後來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繼承劉備遺願,多次出兵北伐,而且軍隊數量一次比一次多,規模一次比一次大,但是最終等他病死五丈原也沒有獲得成功。在他死之後,蜀將姜維也是積極北伐而又屢屢無功而返。蜀國國力弱小,經過這幾代人的常年征伐,和劉禪長期重用荊州系的主戰派而打壓益州系的本地派,導致許多反對北伐的大臣和希望休養生息的老百姓們的反對,只不過平時不敢表露出來而已。此時,面對嚴峻形勢,官民都不願意再戰,劉禪也是非常無奈。

    二、亡國之君?還是投降之主?

    成都被圍,局勢緊迫,有大臣為劉禪分析,如果繼續抵抗,勢必會國破城失,那他就成了亡國之君,是魏國的階下囚,命運不得而知。而且百姓流離失所,家園破碎蜀國就會陷入一片混亂。這是作為一國之君最不願意看到的。相比之下,投降是一種比較體面的下臺方式,說不定還會得到優待,畢竟比亡國之君要好一些。

    三、畏戰如虎

    蜀國多年征戰,國內青壯年男子戰死者眾多,畏戰、怯戰者也越來越多,本來鄧艾長途跋涉,軍隊數量又不多,成都駐軍也不在少數,只要堅守到姜維、廖化回援,或許能夠起死回生。但是官兵怯戰畏戰不願再戰,讓劉禪無可奈何,思慮良久,只能投降?

  • 3 # 江水趣談

    蜀國的皇帝劉禪最終在成都不戰而降,這引起了古往今來許多人的不滿。為什麼蜀國沒有抵抗就向鄧艾的三萬大軍投降了呢?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當時的情況

    綿竹失守,震動成都,劉禪急忙召見文武商量對策。成都只有五千士兵。姜維在建門門

    口與鄧艾打了一仗,沒能及時趕回來。

    所以,成都唯一的出路就是尋求自我保護,等待轉機。朝廷聽說鄧艾即將攻打城池,都沒有抵抗,紛紛勸劉禪逃走。

    實力弱小

    眾所周知,在三國中,魏國繼承了漢朝的大部分遺產,是最強大的,而東吳也利用江南

    地區的環境優勢來保護自己,經過多年和幾代人的運作,在江東,很是富裕。

    而蜀國沒有,蜀國建立於劉備,到劉禪這代,因為蜀國大部分地處山區,農業發展困難,所以生產力不足。

    小人讒言

    劉禪執政後期,由於信任宦官黃浩,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十分激烈。然而,劉禪沒能及

    時解決大臣之間的矛盾,還誤聽了黃浩的建議,失去了進攻的機會,這就是蜀國內部結

    構被削弱的原因。

    本人平庸

    劉禪與劉備相比,他顯然沒有繼承了他父親的能力。相比之下,他更希望的是平庸的過著

    無憂無慮的生活。無論諸葛亮執政期間亦或是後期的蔣琬執政時期,劉禪更多的只是充

    當一個跟隨宰相的君主,他自身一直不思前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相電機調速方法有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