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B一歲的公羊
-
2 # 一生風漂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明朝後期將領,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在明朝後期國家衰弱的情況下鎮守遼東三十年。後聲望日隆,驕奢無度被彈駭罷官。後來十年間遼東邊備松馳,萬曆皇帝又將他復職,命他重新鎮守遼東。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邊境人口強行遷到內地,後遼東又恢復了平靜。他在鎮守遼東期間先後十次獲得大勝,歷史評價他“邊帥武功之盛,200年前所末有”。
戚繼光(1528年一1588年),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也是歷史教科上的的民族英雄,也是一名軍事家,詩人。他編寫的《練兵實紀》集所有兵法大成,裡面包含各種內容,其中涉及兵員選拔,部隊編制,武器裝備,旗 幟金鼓,將帥修養,車步騎兵的訓練等。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鴛鴦陣等戰陣,狼銑,戚家刀等兵器。其實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戚繼光率軍肅清了明朝沿海的倭患,使沿海地區恢復了平靜,使倭寇不敢再犯。
至於他們二人誰強誰弱,這也不好比較,只能說是各有所長吧。
-
3 # ywj1980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戚繼光鎮薊門,蒙古不敢難下,修長城,數十年後依然是防禦要塞。李成梁無年不戰,種下仇恨的種子,養癰成患,只為個人前途。孰優孰劣很明白的。
-
4 # 雁素魚棧
戚繼光善守,北京北大門固若金湯,城高器銳,蒙古騎兵沒到城下,一排火器就解決了。李成梁善攻,以騎兵對騎兵,追的蒙古各部和女真四處逃竄。兩人風格不同。但是李晚年坐視建州女真強大,名聲不行。我喜歡他的兒子李如松,一個彪呼呼的漢子,擊敗豐田秀吉,平了寧夏叛亂,萬曆三大徵,打了兩個。名副其實的萬曆第一愛將
-
5 # 蒹葭蒼蒼2017
明朝中後期,有兩名大將最值得大書特書,一位是戚繼光,另一位就是李成梁。前一個人幾乎已成定論,他是最值得我們學習與景仰的民族英雄,而後一個人卻無法評論,雖然,他已經死了好多年,但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他,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矛盾體。具體戚繼光善於步兵和火器陣法等應用,李成梁則善於騎兵作戰。從效果上看戚繼光肅平東南沿海倭寇,後在抗擊蒙古第一線,讓蒙古不敢進犯。戚繼光善於練兵,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著名軍事著作,在世界戰爭史上有一席之地。他幾乎戰無不勝,是當之無愧的不世出名將,民族英雄。李成梁的主要成就在遼東,他祖籍遼東鐵嶺,在明朝對女真和蒙古征戰牛脫穎而出,他善於運用騎兵作戰,不管敵人來多少人有多強,他總能應付自如,進退有度,你和我比狠我就比你更狠,打的蒙古人毫無辦法,打的女真人甘為奴隸。使遼東基本在明朝有效控制下。但他亦過於自大驕傲養虎為患,努爾哈赤女真崛起與他關係甚大。當時李成梁在遼東連戰皆捷,成為明在遼東的定海神針,在大明朝野影響比戚繼光大,但後世評價比之戚繼光則有天上地下之分。人皆知道戚繼光是彪柄史冊的民族英雄,當今又有多少人記得李成梁呢?
-
6 # 經常用了
明朝的外患,除了北方遊牧民族外,沿海地區的倭寇也是個令明王朝頭疼的大問題。而在明朝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無疑是位重要人物,他驍勇善戰,剿滅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維護了海疆的安寧。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又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山東東牟(今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十七歲那年,父親去世,戚繼光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江浙地區找到倭寇的侵襲。朝廷升戚繼光為參將,由山東調往浙江,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
戚繼光善於組織軍隊。他特地招收當地(主要是義烏人)的農民和礦工,認為這些人樸實無華,容易訓練,很快將一支三千人的新軍組建完成。在戚繼光嚴格調教下,這支軍隊成為日後令倭寇喪膽的“戚家軍”。戚繼光還根據江浙地區的地形以及倭寇的作戰方式,因地制宜地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鶯鴦陣’。根據史料記載:“鶯鴦陣由十二名士兵組成,隊長在隊伍的最前頭,隊長身後有兩行士兵,每行五人,最後是一名伙伕。隊長身後的兩名士兵手持藤牌,遮擋箭支、刀砍,掩護其他戰友。在他倆背後是狼筅兵兩個,狼筅是戚繼光發明的新武器,實際是在大毛竹上插上尖刀,可用於橫掃揮舞,威力巨大。再後面分別是兩行長槍兵和一行短刀兵,協同作戰。這樣一個小隊既可以獨立作戰,又可以將上百個小隊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大陣” 。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一萬餘人的倭寇大舉侵入浙江的台州、溫州沿海地區,並兵分兩路,妄圖侵佔台州、寧海。戚繼光聞訊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寧海,切斷了倭寇的退路,將敵人逼迫到龍山地區進行決戰,戚家軍首次出戰就將倭寇擊潰。殘敵敗退到溫州西面的雁門嶺。戚家軍乘勝進攻,經過一番激烈戰鬥,肅清了這股倭寇。但在此時,另一支倭寇進攻台州。此地兵力不足,城牆不固,處境危急。戚繼光即刻回師救援,他一到台州城下,運用火器擊潰了圍城的倭寇。倭寇見招架不住,故意將搶奪的金銀財寶扔到地上,引誘明軍揀拾,然後回師反撲。但戚家軍紀律嚴明,不為財寶所動。個個奮勇殺敵,很快就殲滅了這股倭寇。此戰,斬首三百零八個,生擒巨魁兩人,其餘倭寇淹死江中。戚軍傷亡極少,僅三名官兵陣亡。不久,又有一股倭寇向台州襲來。戚繼光立刻向倭寇的駐地圻頭進發。倭寇見戚家軍至,見不能取勝,就龜縮不戰。三天後,倭寇得知台州有備,放棄了原定計劃,將進攻目標轉向處州。戚繼光識破敵軍意圖,派兵在倭寇的必經之地的仙居上峰嶺設伏,另派一支軍隊尾隨敵軍。戚繼光還讓設伏計程車兵,用松枝遮蔽身體,以防暴露自己。當倭寇來到上峰嶺,見四處盡是蒼松翠柏,感覺安然無事,便大搖大擺地進入上峰嶺。當倭寇路程過半時,一聲如驚雷般的炮響劃破山谷的寂靜,數千將士有如神兵天降,向倭寇殺來。在戚家軍的衝殺下,倭寇傷亡慘重,驚慌失措的殘餘勢力逃到附近村子的百姓家尋求躲避。民眾早對倭寇的暴行恨之入骨,倭寇逃入村中時,大家群起而攻,將這些倭寇全部消滅。此後,戚繼光相繼獲得幾場勝利,在浙江九戰九捷,殲滅倭寇六千多,清除了倭寇在浙江的勢力,恢復了當地穩定和安寧。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繼光被任命為上將軍,率領六千軍隊到福建平定倭患。當時,倭寇主要盤踞在福建的寧德橫嶼、福清牛田以及興化林墩等地,他們在此修築大量倭壘,以這三地為基地,侵襲福建沿海。八月,戚繼光到達福建,他審時度勢,觀察戰場形勢,決定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清理倭寇的三個據點。他首先拔除倭寇在橫嶼的基地。根據資料記載:“橫嶼位於寧德縣城東北十里,漳灣之東的海中,離岸約十里,和大陸中間隔著一片淺灘。漲潮時一片汪洋,退潮全是泥灘,人和舟船難以透過。倭寇在島上約千餘人,並築木城建基地,和牛田、林墩互為支援,妄圖長期據守。”要收復橫嶼,必須解決漳灣上的倭寇黨羽。戚繼光決定攻心為上,他對上面的倭寇黨羽曉以大義(估計這股倭寇以華人為主),並保證對他們過去的罪行既往不咎,最終這群倭寇全部放下武器。此戰後,倭寇決定集中兵力,將附近各地的數萬人,全都集中到牛田。戚繼光見狀,決定偷襲這股敵軍。九月一日夜,戚繼光率領所部,悄悄地向杞店急馳。大軍打破大門一擁而入,許多倭寇在夢中被結束了生命。之後,戚繼光乘勝追擊,連破牛田、上薛、聞讀等巢,一路追到新塘,共計斬首六百八十人。收降數千,解救被擄男女九百五十四人。很多倭寇見狀,紛紛潰退。戚家軍獲得牛田之戰勝利,十天後,戚家軍從福清出發向興化進攻,一路勢如破竹,共計殲滅倭寇千餘人,並於十三日黃昏收復興化。三天後又向林墩進發,攻佔了這個據點,基本肅清了福建的倭寇。接著班師回浙。然而戚家軍班師不久,倭寇再度侵佔興化。面對危局,朝廷任命抗倭名將俞大猷為福建總兵,並急調戚繼光再次入閩。倭寇見大兵壓境,於是退守平海衛。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二十日,戚繼光與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和。次日夜,福建巡撫譚綸以戚繼光為中軍,劉顯、俞大猷為左、右的三支勁旅圍攻平海衛。戚家軍奮勇當先,以火器擊潰了二千倭寇的堵截。此後乘勝追擊,俞、劉二部緊隨其後,他們在倭寇盤踞的許家村乘風放火,將倭壘化為焦土。次日三軍又追剿倭寇一百七十餘,解救百姓三千,取得了抗倭戰爭最大勝利——平海衛大捷。接著,戚繼光又將馬鼻、小石嶺等地的倭寇全部剿滅。這年十月,戚繼光升任總兵,領閩浙粵三省軍務。不久戚繼光再次帶兵出擊,取得水戰六捷、陸戰六捷殲敵三千的輝煌勝利。此後又在仙遊重創倭寇,直到嘉靖四十三年二月,戚家軍在王侖坪、蔡丕屹兩次戰鬥中給倭寇的殘部以毀滅性打擊,肅清了倭寇在福建的勢力。解決福建倭患後,戚繼光揮師廣東,將蕩平山寇吳平的勢力結束了廣東倭患。至此,嘉靖年間危害中國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肅清,戚繼光在波瀾壯闊的抗倭戰爭中,足跡幾乎踏遍了中國的東南海疆,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實現了其“但願海波平”的雄心壯志!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北韓,明朝自北韓內附。李大公諱東藩字肇西之墓”:“公,隴西人也,元季葬於茲。二世七支鹹附葬於前,某墓為某祖不可考。其西有指揮公墓,傳謂有亨公遷於遼,指揮奉亨公後成梁公命,自遼來祭,歿,遂葬雲”。 鎮守遼東30年期間,先後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萬曆三十六年被劾罷。萬曆四十三年卒,享年90歲。
李成梁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因家貧,40歲以生員襲職。初為險山參將,因屢建戰功,明隆慶元年(1567年)進副總兵官,協守遼陽。隆慶四年(1570年),擢為遼東都督僉事,駐節廣寧(今北鎮城內)。明嘉靖後期至隆慶年間,韃靼插漢兒部多次進犯遼東。十年間,明三員大將相繼戰死。時值邊備廢弛之秋,成梁蒞任即募四方健兒抗擊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擾,由是軍聲始振。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李成梁有大將才。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明廷旌表其功,萬曆八年,建石坊於廣寧城內(今猶存),增秩受祿數次。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軍貲、馬價、鹽課、市賞隨意侵吞;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不僅以賄賂權門朝士自固,甚至虛報戰功,殺良冒級,為言官所劾。萬曆十九年罷官。其後10年,遼東邊備益弛。二十九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之後復開馬市、木市,緩和了東北地區的民族矛盾;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盡徙其民6萬餘戶於內地,以大軍驅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但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卒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其子如松等五人官至總兵,如梓等四人至參將,為遼東將家。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攻破撫順,不久鐵嶺亦陷,李氏十餘人皆戰死。李成梁雖然是自北韓內附中國東北,但經過好幾代人,早已融入遼東漢族,一貫被視為漢族人
萬曆是明朝由治及亂的開端,後人論及明亡,曾有“明實亡於萬曆”之說。不過萬曆朝的邊事卻一度頗有成效,這一方面有賴萬曆最初十年張居正輔政打下的經濟基礎,也有賴於邊關的兩大名將: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梁。戚繼光的治軍之術和平倭功績雖更為後人稱道,但在當時,李成梁威名遠遠勝之。在明將吏貪懦,邊備廢馳的時代,李縱橫北方邊塞四十餘年,前後鎮守遼東近三十年,屢破強豪,力壓各方北方遊牧部落,立頭功一萬五千次,拓疆近千里。
李成梁治軍與戚繼光不同,戚繼光以制度帶兵著名,李成梁則依仗個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對有功將士獎賞很厚,靠允以榮華富貴激勵士氣。
-
7 # L威13
戚繼光打仗靈活,懂的就局勢發散思維,就情況針對戰術。實際上從亞歷山大到拿破崙,在軍事指揮上都屬於這樣的將領。
-
8 # 二戰英雄連
李成梁最多隻能算個戰術家,而且養寇自重,女真的興起不能說和他沒關係。而戚繼光則是戰術戰略大家,還寫了兵書。尤其是鎮守北方16年,已經做到無人敢去惹他。去李成梁那裡搶最多被打敗,敢去戚繼光那裡搶,人家是打殲滅戰的。
-
9 # 火器工坊
這個說實話,兩個人都很厲害,但是走得風格截然不同,要綜合來看的話,還是戚繼光的水平要高得多。
李成梁和戚繼光,一個遼東總兵,一個薊州總兵,他二人在時,保證了大明東北地區的太平。單從這點而言,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是優秀的將軍,但是兩個人所採用的方略確實截然不同的。
簡單來說,戚繼光的方法是強軍改革,注重操練。李成梁的方法是強化私兵,遠交近攻。可以說戚繼光是強兵,而李成梁則是更多的從個人利益出發。
東方的近代陸軍方陣之父戚繼光的強兵法則不僅僅是在中國聞名天下,在世界軍事史上同樣享有極高的名譽。戚繼光的軍事訓練方法和思想一度被西方軍事學家們評價為對中國古典軍事戰術和軍事操練的取精去糟,是對中國自春秋以來的一個軍事操練的總結和精簡。因此戚繼光也被譽為“東方的近代陸軍方陣之父”。
從早年的東南抗倭開始,戚繼光就試圖從軍隊的操練和陣法上尋找克敵制勝的突破點。當時因為倭寇中的浪人武士個個都是劍術高手,明軍如果是單兵作戰自然是沒什麼勝算可言,而且當時的南方明軍素質極差,可以說是一觸即潰的軍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戚繼光開始尋找能夠利用合作破敵的小陣型,以及設立了一套嚴格的訓練標準。
後來在唐順之的引導下,戚繼光改良發揚了舉世聞名的鴛鴦陣,打開了自己在陣法上不斷創新的道路。在這之後,戚繼光又相繼發明出適合少數人小隊作戰的三才陣和五行陣,雖然借鑑了春秋時代的三才大陣和五行大陣,但是其實戰效果要更好,並且少數人的機動性也是要遠遠的勝過大方陣。
在來到北方之後,戚繼光將原來的浙江老兵訓練成了中國第一支火繩槍騎兵。並且參照俞大猷的大同車陣,改創出了利用偏廂車和大型火炮以及佛朗機炮為基礎,騎兵和步兵小方陣為掩護的薊州車陣。這幾年對於薊州車陣的研究認為,它的軍事先進性很高,要勝過胡斯車堡,因為它有著胡斯車堡沒有的系統性的騎兵隊和步兵方陣,在實戰上它可以很適合北方的多平原地形,充分的發揮了炮、步、騎、車四個兵種之間的配合作戰能力。而且就薊州車陣所裝備的火器數量和型別來看,他並不比西班牙方陣和莫里斯方陣差。可以說薊州車陣的一大缺憾就是當時的中國缺乏重型火炮,而且這個偉大的軍事戰術只侷限在了宣府和薊州。
可以說,如果明政府能夠放手讓戚繼光卻訓練整個九邊的部隊,那麼大明的最後又是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過於務實的軍閥頭子相比於戚繼光,李成梁所採用的方法就要簡單粗暴的多。他不像戚繼光那樣特別強調士兵的紀律性和組織性,而是特別會利用人對於利益的渴望來維護地域的穩定。
可以說從嘉靖朝開始,明邊將私吞軍餉組建私兵就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到了萬曆時代,邊軍戰鬥力雖有改善,但是邊將苛扣公家餉錢的行為卻是變得愈發的嚴重。因為在嘉靖年間,明朝的邊軍戰鬥素質非常差勁(有被經常欠餉的原因在裡面),因此武將們為了能夠對抗蒙古人的鐵蹄,特意扣下軍餉,來以家丁的名義發展私人武裝,並把他們培養成駐守地的地主。這也就是明代有名的家丁武裝。
李成梁可以說是萬曆年間將這一套路玩的最熟練的將軍,在他的操作下,整個遼東都成了他李家的天下。他所招募的家丁,成了他麾下遼東鐵騎的第一批支柱,之後他以這些家丁為基點,讓他們建功立業,成為新的武將,然後擴充每個人麾下的家丁數量。當然用來訓練家丁的錢,一方面是從朝廷手中拿,另一方面是透過和女真的貿易還有蒙古的馬市來獲得。
的確這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明軍的整體戰勝率,但是長此以往,就會出現一個惡性迴圈:武將們剋扣軍餉,從衛所軍中和蒙古歸附民中選取精壯青年,來組成家丁武裝,然後把剋扣的軍餉用在家丁武裝的裝備和訓練上。然後,明軍募兵能拿到軍餉的就更少了,不給錢自然不願意打仗,明軍的戰鬥力也就進一步削弱。
可以說李成梁的方法只是解了一時之急,卻落下了一個長此以往的禍患。
故而說孰勝孰敗,由此可見。
-
10 # eagles華夏
戚繼光雖然文武全才但其實並沒有太多牛逼戰績!他寫兵書厲害,但是卻不如關寧鐵騎!敵人的實力完全不同,看看李如松在在北韓是怎麼幹鬼子正規軍的的!還有女真的騎兵李成梁不死都是垃圾!努爾哈赤雖是梟雄而在李成梁面前不過是小乖乖罷了!不過就是因為李成梁太強,之後又沒有靠譜的繼承人,才養虎為患成就努爾哈赤!
-
11 #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咱不說《明史》對李成梁的評價,也不說李成梁的封爵,單說一點,李成梁VS戚繼光對大明朝廷的重要性。
1、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1582年,張居正去世之後,大明朝廷就將戚繼光調往廣東。換言之,戚繼光真不可或缺的話,大明朝廷會讓戚繼光離開北方前線嗎?會讓其到廣東掌兵權?大明政權要動人,必須要考慮誰來替代他,當其不可替代的時候,一般都不會動人,明成祖之後,這就幾乎成為鐵律。大明朝廷之所以敢動戚繼光,就是因為戚繼光可替代,缺乏“唯一性”!
2、李成梁鎮守遼東30年,張居正倒臺之後,大明朝廷依舊對其特別信任,即使他奢侈無度,言官多次舉報的情況下,大明朝廷也只是讓其回北京休養而已,而他的子弟和手下都成為了一方統帥,這本身就說明李成梁退而不休,同時說明李成梁不可替代,其具有“唯一性”!更何況十年之後,萬曆皇帝依舊選擇讓李成梁官復原職,從這個角度來講,李成梁是不可替代的將領,這就和戚繼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成梁不可替代,戚繼光可替代,孰優孰劣,不辯自明!
從現代人角度來講,戚繼光更有“政治”意義,但是不能拿某些“政治”意義來歪曲歷史,對於大明朝廷來講,李成梁的作用遠大於戚繼光,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戚繼光也是名將,但是相比李成梁來講,還是略有差距。
回覆列表
明朝中後期,有兩名大將最值得大書特書,一位是戚繼光,另一位就是李成梁。前一個人幾乎已成定論,他是最值得我們學習與景仰的民族英雄,而後一個人卻無法評論,雖然,他已經死了好多年,但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他,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矛盾體。我們暫且把目光放到張居正當政時代,有一次,張居正收到明軍在遼東獲得大捷的通報,他當即寫下了一首詩,裡面有“將軍超距稱雄略,制勝從來在廟謨”這樣一句。詩裡所說的將軍就是指當時明朝駐守遼東的大將李成梁。隆慶到萬曆前期,明朝在北部和遼東的邊事在張居正的影響與主導下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北部的安定主要得益於俺答封貢和戚繼光鎮薊,北部邊陲在數十年裡基本上沒有戰事發生,遼東則幾乎年年有戰事,歲歲動刀兵。雖然戰事頻仍,但明朝在遼東取得了一系列軍事勝利。取得這些勝利的最大功臣就是遼東總兵李成梁。李成梁的爺爺李英是北韓人,歸附明朝後,任職鐵嶺衛指揮僉事。由於明朝武官的世襲制,李成梁的父親也擔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指揮僉事。但到了李成梁這一代時,他卻沒有繼承這份職位,原因就是他窮得連到北京去承襲這個官職的路費都沒有了。直到四十歲,李成梁還是一個“諸生”,只是秀才身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當時的遼東巡撫御史非常器重他,特意資助他進京,他才獲得祖輩傳下來的職位。由於在作戰中立下很多戰功,李成梁不斷升職。不久升任遼東險山參將。隆慶元年(1567年),又升為副總兵,協守遼陽。四年後,遼東韃靼辛愛部入侵,遼東總兵王治道戰死,李成梁被任命為代理總兵官,署理都督僉事。這是他第一次任遼東總兵,從隆慶四年(1570年)至萬曆十九(1591年)年,在遼東,他付出了二十二年時間。在這二十二年裡,他打了無數次勝仗,多得或許連他自己都不記得了。但讓人感到不明白的是,打了這麼多勝仗,為什麼總不能消除北境的憂患。這是一個謎,許多年後,被人揭穿。而之所以能揭穿,就是因為有人把他和當時的戚繼光相比較。當戚繼光在東南沿海立下赫赫戰功後,就被調到北方戍邊,扼制來自蒙古的威脅。戚繼光採取一勞永逸的策略,力求進行毀滅性肅清,使敵軍不敢再犯,防守的時候,則大修長城,研究開發各種兵器與軍事戰術,以求長期鞏固防線。戚繼光因這兩手而威名遠揚,北方平亂之後,竟十多年不見烽煙。對於一個帝國來講,這是好事。但對於個人來講,卻絕對不是好事。因為長久沒有戰爭,戚繼光無戰功可立,從而無法封侯晉爵;同時因為長久沒有烽煙,戚繼光的重要性也不復存在,慢慢被人忽視、遺忘。而李成梁則完全不同,在其鎮守遼西的時候。他對付女真族的策略是:一方面以夷制夷,拉一個打一個;一方面給敵人留下後路,以便自己隨時有仗可打,有功可立。結果,關外烽火不斷,他的戰功一再累積,爵位竟升至最高,成了朝廷不可或缺的棟樑,沒有人不敬他三分。也許,發現這個謎的人很可能忘記了當時遼東的情形,堅決地認為李成梁是在玩狡詐。李成梁自然也有反駁的餘地,可無論他如何反駁,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努爾哈赤的崛起,他有著不可低估的“功勞”。一切事情還應該從萬曆元年(1573年)說起,在這一年,張居正以俯瞰天下的姿態登上大明帝國的舞臺。由於建州女真不斷侵犯邊境,明朝為了加強對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禦,除繼續修築遼東邊牆外,還採納了李成梁的建議,開始修築寬甸六堡。按照李成梁的意思,朝廷移建環山堡於張其哈制佃,險山堡於寬甸,沿江新安四堡於長佃、長嶺諸處。這就是著名的寬甸六堡。六堡位於鴨綠江以西,毗連建州女真,是防禦女真的前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六堡成後,李成梁又以此開市,和少數民族做生意。這樣做,首先是緩和了當時明朝與少數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開市帶來的可觀收入也給遼東士兵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從另一種角度來講,修建寬甸六堡其實就是重新在邊境上修建了一個鎮。這也正是李成梁的愚蠢之處,這就像是一道大牆,完全阻隔住了明帝國與牆另一面的努爾哈赤。任努爾哈赤在牆那邊瘋狂地發展,這面始終得不到太重要的資訊。可是,他最愚蠢的還在後面。到了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這個地方已經有住戶六萬多。也正是這一年,二次出任遼東指揮官的李成梁又廢除了六堡。因為他看到了努爾哈赤的崛起,他跟朝廷說,這個傢伙太厲害了,六堡是孤地,很難防守,撤了它。於是,寬甸六堡被撤,六萬多戶人家從那裡撤進遼東。有的人因為不願意離開就被李成梁像殺豬一樣地殺掉。寬甸六堡廢除時正是努爾哈赤快要有實力嚮明帝國開戰的時候。我們現在無法猜透,李成梁怎麼會和努爾哈赤這麼有默契,他就像是努爾哈赤肚子裡的蛔蟲,努爾哈赤想要崛起,他就修一道牆不讓明帝國看到,努爾哈赤想要與明帝國開戰,他就立即把牆拆除。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三月,在大學士沈一貫的建議下,李成梁老樹開花,以七十五歲高齡,再次出任遼東總兵一職,在遼東又鎮守了八年。當他第二次出任遼東總指揮官時,為了徹底破壞掉明帝國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聯合可能,他實行暴力征伐。先是對泰寧部速把亥,然後是葉赫女真的清嘉奴、揚嘉奴。而這一時期,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蠶食海西女真,力量不斷壯大起來。為了進一步給努爾哈赤掃清道路,李成梁先是建議朝廷封努爾哈赤官職,讓努爾哈赤在眾少數民族中有了帝國冠名的威望。然後是自己冒功斂財。李成梁當時已近八十,為了彌補四十歲前的窮困歲月,瘋狂地在遼東斂財。錢財從哪裡來?當然是遼東人民那裡來,他用盡最後的生命把遼東人民逼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逼得百姓把大明帝國罵了一百輩祖宗。百姓們無法生存下去只有逃跑,膽子大一點的就鬧事。在薩爾滸之戰前,努爾哈赤的情報大部分都來自漢人,原因已不用明說。他甚至連士兵都不放過,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要那麼多錢幹什麼。經過他幾年的折騰,遼東計程車兵,甚至連馬匹都軟了。士兵們哪裡還有心情打仗,天天在祈禱自己能有吃的,能不被盤剝。當努爾哈赤嚮明帝國宣戰、楊鎬來到遼東挑選士兵時,才發現,這是一群根本就不能打仗計程車兵。而讓他們成為這樣計程車兵的就是李成梁。諸多歷史學家都給李成梁以肯定,畢竟他在遼東三十多年的確穩定了遼東的局勢。他的武功,大明帝國不會忘記。但當大明帝國把努爾哈赤一身戎裝呼嘯而來的原因闡釋出來,並且確認是他李成梁造成這一切的時候,他們更不會忘記,這個對大明帝國有功的人同時也是大明帝國的罪人。有人說,李成梁和努爾哈赤有著微妙的關係,其實,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兩個人無論有沒有關係,努爾哈赤已經開始了下一步的揮師南下。造成這一切結果的就是我們無法評說的李成梁大將軍。當滿洲人開始在遼東邊境上橫行的時候,李成梁已經死掉了。他的老家鐵嶺被努爾哈赤攻下來燒殺劫掠,他在陰間是否會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到懊悔呢?一個人的主觀努力多麼讓人驚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觀上引起了什麼後果。李成梁並不是真的想幫滿洲人進中原,可他所做的一切所引起的後果註定了滿洲人一定會進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