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壠田
-
2 # 士說新語
17世紀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徹底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且外交政策,從百年戰爭之後便開始逐漸轉型,到了17世紀時期,英國的國際政策核心思想是“均勢政策”。即英倫三島不再歐洲大陸進行擴張,但是要保證歐洲諸國之間的均勢,不至於出現一個歐洲霸主。
法國強大時,英國就聯合其他國家打法國,普魯士強大時,英國就幫助法國對抗普魯士,說到底,在英華人眼中,法華人、德華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才不管他們在大陸上怎麼鬥,紳士們只在意誰一旦強大,就聯合其他打壓。所以英國被“親切地”稱呼為“歐洲的攪屎棍”。
十八世紀開始,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西班牙日薄西山,大英帝國一躍而起,而歐洲大陸上最強的國家,當屬法國,剛剛進入新世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王位空缺,法國波旁王朝與李大力哈布斯堡王朝為了爭奪西班牙王位,而導致了持續13個年頭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爆發,這場戰爭,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參與,而戰爭的實質,是為了遏制法國吞併西班牙而在此獨霸歐洲的局面。
這應該是最早的反法同盟,神聖羅馬帝國最大的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結盟,夥同英國、荷蘭、葡萄牙組成反法同盟,共同對抗法國與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及數個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德意志邦國交戰。
這場戰爭本身上而言,法國應該算是處於相對的劣勢,在戰爭初期,反法盟軍兵力達到16萬人,而法軍只有7.5萬,戰爭的前7個年頭裡,法國僅在西班牙取得幾次區域性勝利,其他戰區全部敗給了反法同盟,但是,戰爭進行到1710年時,俄國在大北方戰爭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佔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意將法國徹底擊敗,於是揹著自己的盟國跟法國和談,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法國的戰爭。
在英國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葡萄牙、薩伏依等國都放棄了積極戰鬥的行動。到了1713年,法國和西班牙與英國、荷蘭等國簽訂了《烏得勒支合約》、次年奧法之間簽訂《拉什塔特和約》,戰爭宣告結束,自此法國結束了在西歐的霸權地位,同時也為太陽王治下的法國埋下了嚴重的危機,到了本世紀末時,終於爆發了法國大革命。
英國雖然不是這場戰爭的主導,但其態度決定了這場戰爭的走向,保留了一定實力的法國,防止奧地利在神羅內部一家獨大,同時也使得西歐的力量,足夠遏制崛起的沙俄。
整個18世紀,法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失敗以後,其國力大致上跟奧地利、普魯士相當,此後又接著爆發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但是這次戰爭英國沒有下場,表示中立,英國中立的態度,戰爭打了5年的時間,法國與奧地利之間最後簽署和平協議,法國及其盟友與奧地利的關係趨於緩和。
然後美國多久,因為奧地利的查理六世死後無嗣,其長女瑪利亞•特雷西亞承襲父位,普魯士、法國、西班牙等國拒絕承認其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俄羅斯、匈牙利、荷蘭等國從各自既得利益出發,支援瑪利亞的繼承權,由此爆發了長達8年的由兩次西西莉亞戰爭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8世紀末,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革命所帶來的恐慌,使得諸國組成了反法聯盟,到了拿破崙時代後,大半個歐洲皆臣服於拿皇的腳下,而英國從一開始參戰,作為反法聯盟的主導國家之一,與法國的這場戰爭,旨在消除革命的影響,以及法國的壯大,
拿破崙時代後的法國,便開始走下坡路,新興的普魯士開始走向統一德國的道路,歐洲憲兵俄羅斯也蠢蠢欲動,於是英國的重心放到了普魯士身上,跟法國幾乎再沒有爆發過戰爭,說到底,從拿破崙時代以後,法國都快要淪為英國小弟了。
回覆列表
不同於英法百年戰爭爭奪本土和益,17世界英法爭奪海外殖民地,結果是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此後,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