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草的沉思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今河北遷安)人。高個兒,說話聲音洪亮。

    東漢末年,公孫瓚曾任中郎將,一度擁有冀、青、幽、兗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他曾鎮守邊疆,對北方胡人作戰勇猛,威震北疆。號為“白馬義從"。

    他也曾:參與對黃巾軍的作戰,曾大破黃巾軍。

    公孫瓚曾一度強大,他的成敗,與兩個人有關係,其一是劉虞,其二是袁紹。

    劉虞是漢室宗族,為人比較仁義,當時很有危望。胡人頭領丘力居等曾大肆劫掠北方四州,公孫瓚不能制服。朝庭派劉虞為幽州牧,劉虞以仁義感召胡人,胡人表示願意溝通歸附。公孫瓚卻害怕劉虞立功,從中破壞溝通事宜。又,劉虞對百姓仁愛,而公孫瓚卻縱兵劫掠百姓。二人關係逐漸惡化。劉虞是公孫瓚的上級,他並沒有記恨公孫瓚,反而提拔公孫瓚。

    初平四年,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與袁紹窮兵黷武給百姓造成災難,在勸阻無效的情況下,帶兵征剿公孫瓚,卻被公孫瓚擊敗。公孫瓚擒殺了劉虞。佔領了幽州。他記過忘善,睚眥必報,不得人心。

    從歷史記載看,劉虞是個很仁義的人。董卓做亂,劫帝西遷時,諸侯曾推舉他做皇帝,他推辭了。推舉他做尚書令,他也沒有答應。他與公孫瓚的矛盾,是因為他愛護百姓,反對戰爭。他起初對公孫瓚是很友好的。如果公孫瓚與劉虞很好地結合,施行仁義,那麼,公孫瓚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公孫瓚與袁紹結仇是因為他的堂弟公孫越被袁紹部下所殺。所以與袁紹軍在磐河(河北境內)發生一場激戰。公孫瓚戰敗。

    興平二年,劉虞的部下鮮于輔等人,為給劉虞報仇,聯合胡人和袁紹軍,大敗公孫瓚。公孫瓚逃回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固守。

    建安四年,公孫瓚兵敗,連帶全家人引火自焚。

    下面談一談公孫瓚與劉備兄弟和趙雲的關係。

    劉備與公孫瓚曾在中郎將盧植門下學習,是同學關係。曾共同參與同黃巾軍的作戰。公孫瓚與袁紹作戰時,劉備兄弟未參與。

    公孫瓚為人嫉賢妒能,不愛百姓,不恤將士,最後眾叛親離。趙雲雖曾在其手下,但始終未得到重用。

    公孫瓚之敗,歸根結底,是敗於他自己暴虐無能。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劉丶關丶張丶趙縱能救他一時,終難救其一世。

  • 2 # 塵子渝

    劉關張那一次靠得住了,投靠誰,誰滅亡。公孫瓚的確是非常厲害的,一度是整個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袁紹後來之所以成為最強大的諸侯,正是打敗了公孫瓚,接收了公孫瓚的地盤。

    劉關張和趙雲最終都離開了公孫瓚,也從未被公孫瓚所重用

    劉備的確和公孫瓚有同學之誼,但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樣被公孫瓚所器重,公孫瓚表舉劉備為平原相,平原雖然有相的稱號實際上和縣令差不多,公孫瓚強勢的時候橫跨4州,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根本沒有劉備的影子。劉備在公孫瓚和袁紹大戰的時候根本沒有發揮太大作用,一直跟隨田楷多在屯田和安置百姓之類的行動。

    趙雲也並未被公孫瓚所重用,後來趙雲的兄長病故,趙雲就告別公孫瓚,一直到公孫瓚滅亡趙雲都沒有再回去,可見趙雲自己也是不認同公孫瓚的。

    與演義中界橋之戰相反,被趙雲一槍刺殺的醬油麴義實際上公孫瓚的剋星

    公孫瓚之所以被袁紹打的沒脾氣是遇到了剋星麴義,麴義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研究出弓弩步兵剋制騎兵戰術的第一人。而公孫瓚恰好賴以成名的就是騎兵,是天下精銳的白馬義從。可謂一物降一物,在麴義先登死士的剋制下,公孫瓚屢戰屢敗,最終喪失信心。

    更為關鍵是公孫瓚和劉虞的不合是壓倒公孫瓚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孫瓚的根基就在幽州,而劉虞是朝廷派來的幽州牧,原本劉虞並無軍權。但公孫瓚向來對待北方異族採取強硬措施,而劉虞則是懷柔,因此獲得一批人支援。在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的鬥爭白熱化的階段,劉虞認為公孫瓚為了私慾和袁紹鬥爭不顧百姓死活產生矛盾。劉虞拉起十萬人馬和公孫瓚爭奪幽州,結果不識兵機的劉虞輕易被公孫瓚打敗殺害。

    劉虞雖然軍事能力不足,但確實漢室宗親中名望輩分都非常高的,從袁紹一度都想扶持劉虞為帝。而且劉虞在當地百姓和士族之中頗得人心,殺死劉虞讓公孫瓚無論在道義還是民心上都無法立足。

    最終剛愎自用的公孫瓚自暴自棄,和董卓修築媚鄔一樣修建了高樓藏美女糧食自守,逐漸疏遠了謀臣良將最終徹底走向滅亡。

    性格決定命運,公孫瓚狂妄自大,一無政治才能,二無軍事才能,三無良臣猛將,可以說是神仙難救

    公孫瓚勢力不大膽子卻不小,威脅朝廷要求四州之地的控制權,後來更是加到六州,可謂亂臣賊子的烙印一打上再難洗白。

    遠不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高明,就是孫策、袁紹都比公孫瓚高明,孫策橫掃江東,袁紹吞併四州也沒有威脅朝廷要官的舉措,而是和曹操搞利益交換,名正言順的拿到了想要的官職。

    僅憑這一點,政治無能公孫瓚是坐定了,更遑論殺死漢室宗親劉虞了,可謂膽大包天,就是後來稱帝的曹丕也沒殺死過漢室宗親,對漢獻帝也是禮遇有加的。東漢末年真正殺死漢室子弟的也就董卓和公孫瓚了。

    軍事上公孫瓚除了欺負一下北方異族,甚至打丘力居的時候,追太深反被圍困,黃巾之亂的時候丘力居作亂四州,公孫瓚依舊不能抵禦,可見公孫瓚敗給袁紹是沒啥懸念的。

    公孫瓚手下也都是大貓小貓兩三隻,最厲害的當屬田豫卻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後來在曹魏麾下卻官至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是曹魏北方名將,也曾多次擊敗孫權,陳壽《三國志》將他和郭淮、滿寵等並列做傳。

  • 3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歷史上有兩個奇葩大戰,一是宋襄公高舉"義"字大旗,等著對岸敵楚兵淌過河,排好陣勢再開打,自稱"義"戰。一是公孫瓚自築一個高樓,屯滿糧食堅持了數載堅守,終被敵袁紹部挖掘地道方式攻破後自殺。均是"固步自封,蔽塞不前的應戰方式,聽天由命,不可取。而敵人在伺機壯大,一步步成長為更加不好對付的強敵。但青年時的公孫瓚判若兩人,他相貌堂堂,聲音哄亮,被太守相中招為女婿,擔為官吏,大守被當朝一時錯懲,貶去曰南。公孫瓚登上北芒山祭祖舉杯說:“從前是父母之子,今為他人臣下,理當遠赴日南,那裡 瘴氣瀰漫,或此去就回不來了,就此告知告別列祖列宗。"周圍的人見狀,無不欷歔感嘆。後用車拉著劉太守奔日南,半途劉太守平反,公孫瓚也以孝廉進郎中。他某一天帶幾十騎出塞..遇到幾百騎鮮卑兵,他領眾人退至一亭中說″現在我們沒了退路了,拼可能有一線生機”隨後公孫瓚自己把兵器兩頭都按上槍尖,殺入陣中,左衝右突殺死鮮卑兵數十人,終於儲存了半數人不戰死,從此鮮卑也再不敢來邊關搗亂了。絕處逢生後升中郎將與胡人及叛軍相持五六年之久,朝廷議論劉虞任過幽州牧,恩德廣佈,有名氣,境外戎狄也曾歸順於他,不如也遣他去

    。劉虞上任州牧,是公孫瓚上級,劉果然攻變方略,只討伐主要叛軍首領,脅從不問,肓從不問,一些叛將聽說劉虞回來了,紛紛遞上書信願表歸附之心,公孫瓚怕劉虞得頭功,派人半路劫殺傳信之人,二人因此生隙。各路義軍討董卓時,他的公孫弟弟內耗時戰死,公孫加怨於袁紹,嚇得袁紹連忙把勃海太守之職讓給了公孫瓚另一堂弟,求和。這時公孫贊,在眾隨眾幫助下打敗了青,徐亂軍,一鼓作氣收了冀州,青州,兗州。成績達到頂峰。但由於不虛心又太大意了在袁紹的決死抗爭中吃了苦頭。這還不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原因是樹敵太多,太狂妄,不給袁以餘地,更加昔日劉虞也藉機向他反撲,其中他又以實力打敗劉虞並活捉了他,並汙陷劉虞反叛,脅迫他人殺了他。可劉虞何人,漢室宗親,辦事有節,執政有度曾被袁紹力薦代為皇權在外執政辦事,關係融洽。劉虞人德聲望如劉備,也很撫民。刺殺的殺手見了劉備都不忍下手,郭嘉也不贊成殺備,而是軟禁為好。相對此間也不殺名臣劉虞為好。相反殺了劉虞結果是;劉當政時廣播人緩,劉虞的從屬,手下多人全反公孫瓚了,要給劉虞復仇來了,袁紹也捲土重來,從此公孫贊昔曰取得的勢力狀態全失去了,連連戰敗,最後只好想了個挖深溝築高壘的主意自保。待變後,再想對策。開始還行,:紹軍攻不下夠不著,但日久公孫部軍心煥散,人心懈怠,又沒啥盼頭。而袁軍越打越強,士氣越旺,好比打一隻凍了半僵的老熊猛虎,袁又以假援軍誆騙公孫,終於公孫瓚堅持不住了,後悔中全家自焚了。當初若是有趙雲在旁邊時要給以重視,對皇親國戚也不輕意輕視,才能有劉關張幫忙,並借與備故交引為貼己,尤其不能離心離德而走人了或放走他們,情況自然就好多了。必競劉不光是當個縣令的料,在清除亂局與道路中給了他很大幫助,他本身自己也不能放縱士兵掠奪百姓,只重武力和劉關張趙的意志相差日漸遠去,劉備,關羽,趙雲都是以民眾為基礎的。另外自己也應樹德樹形象像劉虞,劉備的樣子集聚民心眾志,增加自身影響力號召力才能一步步趁強勢時取得成功.,不致半道落伍,引起事業大起又大落,前半生功業俱費反讓了他人。(膨脹衝昏頭腦典型之一)

  • 4 # 初心如舊

    感覺公孫瓚夠牛的,擁有劉關張,怎麼就被袁紹打敗了呢?

    公孫瓚比較仗義,作戰勇猛,敢於出頭,但無論拼武力、還是鬥心眼,都玩不過袁紹,畢竟袁紹高手謀士一抓一大把,審配、逢紀、沮綬、田豐、郭圖、許攸等等;而且猛將如雲,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韓猛、蔣奇、淳于瓊……。討伐董卓聯軍散夥後,袁紹作弄公孫瓚,攛掇公孫瓚去打冀州,許諾平分冀州之地,公孫瓚信以為真,剛放出點風聲,膽小怕事的韓馥,搶先一步把袁紹請進冀州,結果,袁紹令田豐、沮綬、逢紀、許攸分別掌管州中大事,以顏良文丑統領冀州之兵,只給韓馥一個奮威將軍,也就是雜號將軍,韓馥只好棄官逃跑。袁紹名正言順的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冀州拿下。公孫瓚感覺被耍,與袁紹在磐河展開大戰,但這一仗打得很臭,不是趙雲殺出救急,公孫瓚差點被文丑秒殺。

    公孫瓚部下有一枝著名戰隊--白馬義從:《英雄記》記載 :【 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另 :《後漢書》說,【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在《三國演義》中,羅先生也有 : “公孫瓚曾與羌人作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將軍。羌人但見白馬便走”的敘述。這支部隊在當時,與高順陷陣營、曹軍“虎豹騎”並稱,戰鬥力很強。但在磐河之戰中,被袁紹大將鞠義,在顏良、文丑配合下,以盾牌+強弓硬弩,徹底打垮。

    不過這時候,公孫瓚距離最後時刻,還有好多年,董卓探知盟主袁紹、打敗呂布的公孫瓚內訌,心中很高興,卻裝出一副大人大量、慈悲為懷姿態,以皇帝名義,派使者前來,給雙方講和。袁紹因為這事本身不地道,公孫瓚也還有一定實力;公孫瓚則敗軍之將,臉上無光,雙方都順坡下驢,接受了和解。

    磐河之戰,大約在初平年中段(191-192)劉備、關羽、張飛並沒有參與。那時,劉備雖然已任平原相,但幽州長官是劉虞,開戰前時任北平太守公孫瓚,並沒有請劉備加入戰團,大概公孫瓚認為,開戰原因是上當受騙,不好意思給哥們說,而且劉虞摳得緊,多一部分人,就要多消耗;公孫瓚覺得,憑王牌“白馬義從”,能夠獨立打敗袁紹。但由於自身輕敵、前鋒嚴剛部署有誤,吃了大虧。

    當然,公孫瓚也有收穫,就是意外收了趙雲這員虎將。不過,公孫瓚有眼無珠,不識英雄,這也難怪,趙雲雖然英勇,可十五、六歲的少年,用到獨當一面的關鍵位置,總是有點擔懸,不太放心。雖然如此,趙雲仍不離不棄,還為公孫瓚服務了好多年,期間曾與劉備有短暫交集,直到公孫瓚自焚身死,才踏上尋找劉備之旅,又滿世界找了一年,才找到最終的主人--劉備。(644)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要兩塊木板粘在一起使之牢固,用什麼膠水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