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太康縣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境內方城、槐寺、陶母崗等八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農墾漁獵,繁衍生息。史料記載,夏王太康曾遷都於此,築城定居,死後葬於城東南2裡處,太康陵墓今猶存。秦皇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始置陽夏縣。隋開皇七年改設太康縣,沿襲至今。 ?年,太康縣轄6個鎮、17個鄉:城關回族鎮、老冢鎮、遜母口鎮、馬頭鎮、常營鎮、朱口鎮、高賢鄉、高朗鄉、城郊鄉、轉樓鄉、楊廟鄉、板橋鄉、王集鄉、張集鄉、芝麻窪鄉、符草樓鄉、大許寨鄉、獨塘鄉、馬廠鄉、清集鄉、龍曲鄉、毛莊鄉、五里口鄉。 2000年,太康縣轄10個鎮、1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全縣總人口1254680人,其中:城關回族鎮 67503人、常營鎮 59063人、遜母口鎮 64294人、老冢鎮 61988人、朱口鎮 80139人、馬頭鎮 79877人、龍曲鎮 36754人、板橋鎮 54565人、符草樓鎮 46300人、馬廠鎮 75026人、城郊鄉 35287人、楊廟鄉 47640人、王集鄉 53850人、高賢鄉 49408人、芝麻窪鄉 49702人、清集鄉 49994人、獨塘鄉 42311人、大許寨鄉 49645人、五里口鄉 42633人、張集鄉 53062人、高朗鄉 56798人、轉樓鄉 46608人、毛莊鄉 52233人。 2005年11月16日,原屬於太康縣的4個行政村(張集鄉陳老家村、陳小莊、太康寺村、中營子村)正式歸屬淮陽縣四通鎮所管轄。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太康縣轄11個鎮、12個鄉:城關回族鎮、常營鎮、馬頭鎮、朱口鎮、老冢鎮、遜母口鎮、龍曲鎮、馬廠鎮、板橋鎮、符草樓鎮、毛莊鎮;城郊鄉、五里口鄉、大許寨鄉、獨塘鄉、芝麻窪鄉、高賢鄉、王集鄉、轉樓鄉、楊廟鄉、張集鄉、清集鄉、高朗鄉。 太康縣的最著名的曲藝是太康道情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豫東南和安徽西部流行。
歷史沿革 太康縣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境內方城、槐寺、陶母崗等八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農墾漁獵,繁衍生息。史料記載,夏王太康曾遷都於此,築城定居,死後葬於城東南2裡處,太康陵墓今猶存。秦皇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始置陽夏縣。隋開皇七年改設太康縣,沿襲至今。 ?年,太康縣轄6個鎮、17個鄉:城關回族鎮、老冢鎮、遜母口鎮、馬頭鎮、常營鎮、朱口鎮、高賢鄉、高朗鄉、城郊鄉、轉樓鄉、楊廟鄉、板橋鄉、王集鄉、張集鄉、芝麻窪鄉、符草樓鄉、大許寨鄉、獨塘鄉、馬廠鄉、清集鄉、龍曲鄉、毛莊鄉、五里口鄉。 2000年,太康縣轄10個鎮、1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全縣總人口1254680人,其中:城關回族鎮 67503人、常營鎮 59063人、遜母口鎮 64294人、老冢鎮 61988人、朱口鎮 80139人、馬頭鎮 79877人、龍曲鎮 36754人、板橋鎮 54565人、符草樓鎮 46300人、馬廠鎮 75026人、城郊鄉 35287人、楊廟鄉 47640人、王集鄉 53850人、高賢鄉 49408人、芝麻窪鄉 49702人、清集鄉 49994人、獨塘鄉 42311人、大許寨鄉 49645人、五里口鄉 42633人、張集鄉 53062人、高朗鄉 56798人、轉樓鄉 46608人、毛莊鄉 52233人。 2005年11月16日,原屬於太康縣的4個行政村(張集鄉陳老家村、陳小莊、太康寺村、中營子村)正式歸屬淮陽縣四通鎮所管轄。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太康縣轄11個鎮、12個鄉:城關回族鎮、常營鎮、馬頭鎮、朱口鎮、老冢鎮、遜母口鎮、龍曲鎮、馬廠鎮、板橋鎮、符草樓鎮、毛莊鎮;城郊鄉、五里口鄉、大許寨鄉、獨塘鄉、芝麻窪鄉、高賢鄉、王集鄉、轉樓鄉、楊廟鄉、張集鄉、清集鄉、高朗鄉。 太康縣的最著名的曲藝是太康道情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豫東南和安徽西部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