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越重越安全的說法適合大部分車輛而非全部
汽車輕量化是汽車領域全球話題,理論上一定是車身越輕越好,因為汽車節油比例平均為減少一百公斤可以實現0.5L/100km左右的節油標準;全球十餘億臺汽車如按照這一標準減重,一天能節省的油耗能以千萬升計算。
所以所有車企都在想盡一切方式讓車身越來越輕,然而諸多車企尤其以自主品牌為主,基本表示“做不到”。
以承載式籠式車身為主的代步汽車,其結構抗扭強度本就低的一塌糊塗,適用場景多為鋪路路面的正常代步駕駛;如放在崎嶇路面上扭來扭去,則車身框架結構很容易被扭力扭轉變形;其次如結構強度過低則會在碰撞中輕易變形,嚴重變形則無法保證對車內成員的安全保障,不能保證人身安全的汽車總會令人望而卻步。
所以為保證結構強度足夠高,車身結構用料必須以屈服強度和抗拉伸強度都足夠高的材料為主打造;然而能實現主要位置屈服強度大於600兆帕,撞擊承受位置大於1000兆帕的材料,其最低成本為鋼材,其次為高強度鋁合金和碳纖維材料。
不過參與驗證過的高強鋁合金其強度在600兆帕左右的標準,成本高達4.5萬左右一噸,超高強度鋁合金的成本高的離譜;而碳纖維材料只能用誇張形容,動輒十幾甚至幾十萬的成本不是普通汽車可以承受的。
一臺10萬元的汽車其研發以及物料成本僅佔40%左右,剩下的60%會有相當一部分的稅費以及比例並不高的利潤率;試想打造一臺10萬級的汽車必須把成本控制在4萬左右,而車架的質量以緊湊級汽車為例也在1.3噸左右,如果使用強度很高且密度較小的高強鋁合金,僅車架的成本基本佔用了所有成本,哪個車企做得到?
面對現實決定了車企幾乎唯一的選擇就是鋼材,而這些材料的密度較大總會讓車身足夠重,且量產車如全面對車身結構進行高強度鋼材的加強,其重量會重到比較誇張;存在這一現象的品牌多以中國產車為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諸多汽車品牌中自主品牌向來謹小慎微,起步較晚品牌影響力不夠大,這一階段一旦出現關於安全的嚴重問題則會摧毀多年來樹立的品牌形象;所以自主品牌中國產車輸不起,於是只能在安全方面在成本允許的範圍內做到極致的強,同時也出現了極端的重。
而合資汽車品牌即使不用輕量化高強度材料,為實現節油也敢於在車身結構方面縮減鋼材比例,因其品牌影響力足夠大且多數華人仍然是盲目的崇洋媚外的,所以很多合資品牌敢於以最低的行業道德標準面對消費市場,然而即使如此也仍會有一批愚蠢的品牌擁護者。
不過這種情況多見於中低端合資汽車,少數高品質的高價合資或進口車由於價格基數足夠大,製造成本可控所以能使用理想的輕量化高強度材料,這些車確實做到了既輕盈又安全,只是這些車也不是“大眾菜”了;關於重量與安全的關係大致如此,在2019年的車市寒冬中各大車企都在努力縮減成本,所以對於輕量化更不宜期望過高。
車越重越安全的說法適合大部分車輛而非全部
汽車輕量化是汽車領域全球話題,理論上一定是車身越輕越好,因為汽車節油比例平均為減少一百公斤可以實現0.5L/100km左右的節油標準;全球十餘億臺汽車如按照這一標準減重,一天能節省的油耗能以千萬升計算。
所以所有車企都在想盡一切方式讓車身越來越輕,然而諸多車企尤其以自主品牌為主,基本表示“做不到”。
原因:整備質量的減小不應建立在降低結構安全標準的基礎上。以承載式籠式車身為主的代步汽車,其結構抗扭強度本就低的一塌糊塗,適用場景多為鋪路路面的正常代步駕駛;如放在崎嶇路面上扭來扭去,則車身框架結構很容易被扭力扭轉變形;其次如結構強度過低則會在碰撞中輕易變形,嚴重變形則無法保證對車內成員的安全保障,不能保證人身安全的汽車總會令人望而卻步。
所以為保證結構強度足夠高,車身結構用料必須以屈服強度和抗拉伸強度都足夠高的材料為主打造;然而能實現主要位置屈服強度大於600兆帕,撞擊承受位置大於1000兆帕的材料,其最低成本為鋼材,其次為高強度鋁合金和碳纖維材料。
不過參與驗證過的高強鋁合金其強度在600兆帕左右的標準,成本高達4.5萬左右一噸,超高強度鋁合金的成本高的離譜;而碳纖維材料只能用誇張形容,動輒十幾甚至幾十萬的成本不是普通汽車可以承受的。
一臺10萬元的汽車其研發以及物料成本僅佔40%左右,剩下的60%會有相當一部分的稅費以及比例並不高的利潤率;試想打造一臺10萬級的汽車必須把成本控制在4萬左右,而車架的質量以緊湊級汽車為例也在1.3噸左右,如果使用強度很高且密度較小的高強鋁合金,僅車架的成本基本佔用了所有成本,哪個車企做得到?
面對現實決定了車企幾乎唯一的選擇就是鋼材,而這些材料的密度較大總會讓車身足夠重,且量產車如全面對車身結構進行高強度鋼材的加強,其重量會重到比較誇張;存在這一現象的品牌多以中國產車為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諸多汽車品牌中自主品牌向來謹小慎微,起步較晚品牌影響力不夠大,這一階段一旦出現關於安全的嚴重問題則會摧毀多年來樹立的品牌形象;所以自主品牌中國產車輸不起,於是只能在安全方面在成本允許的範圍內做到極致的強,同時也出現了極端的重。
而合資汽車品牌即使不用輕量化高強度材料,為實現節油也敢於在車身結構方面縮減鋼材比例,因其品牌影響力足夠大且多數華人仍然是盲目的崇洋媚外的,所以很多合資品牌敢於以最低的行業道德標準面對消費市場,然而即使如此也仍會有一批愚蠢的品牌擁護者。
不過這種情況多見於中低端合資汽車,少數高品質的高價合資或進口車由於價格基數足夠大,製造成本可控所以能使用理想的輕量化高強度材料,這些車確實做到了既輕盈又安全,只是這些車也不是“大眾菜”了;關於重量與安全的關係大致如此,在2019年的車市寒冬中各大車企都在努力縮減成本,所以對於輕量化更不宜期望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