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覃仕勇說史

    問:太平天國有哪些少為人知的知識?

    答:我隨便說一個吧。

    稍微瞭解一點太平天國曆史的人都知道,洪秀全是個落第秀才,屢試不售,以至於怒急攻心,癲狂病發作,昏昏沉沉,結合自己讀過的一些基督教義,有意無意地做了許多與“黃面板、黃鬍子、穿黃色龍袍的上帝”有關的夢——這是“拜上帝會”肇始之發端。1843年,洪秀又一次落榜,終於下定決心,斷絕了透過科考走入仕途之路,竄入廣西桂平紫荊山區,找到在那兒傳教的馮雲山,甩起膀子,幹起造反大業來。

    不消說,洪秀全的鋪子開得很大,立國長達18年,軍隊縱橫大江南北,先後佔據全國600多個府州縣。

    最終,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干忠於大清王朝的漢臣力挽狂瀾,勾結起外國勢力,把太平天國鎮壓了下去。

    所謂成王敗寇,洪秀全作為了一失敗者,他的政體和他本人之後被清朝嚴重妖魔化,許許多多猛料與糗事籠罩到了他的頭上,或真或假,讓人啼笑皆非。

    現在,網上還流傳著許多據說是洪秀全親筆所書的“書法作品”,字型歪歪扭扭,也就現在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的水平。

    大家看了,不免揉著肚子捂著嘴,儘量控制著不至於笑噴,說:就這水平,考不上秀才太正常了。

    其實,這些“書法作品”,多是後人偽作,不過是要埋汰洪秀全以供大家一樂罷了。

    不過,太平天國文獻裡的《天父詩》,文句半通不通,連打油詩的水平都達不到,這倒不是後人偽作,真的出自洪秀全之手,大家讀了這些詩,還是那一句:就這水平,考不上秀才太正常了。

    下面,回到今天我要說的正題上來了。

    洪秀全考不上秀才,學問確是很差勁,但他真正的詩作絕不是《天父詩》的水平。

    我們來看一首洪秀全作於金田起義前夕的明志七律詩:

    近世煙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啟英雄。

    神州被陷從難陷,上帝當崇畢竟崇。

    明主敲詩曾詠菊,漢皇置酒尚歌風。

    古來事業由人做,黑霧收殘一鑑中。

    看,詩還算正常吧?和《天父詩》的風格很不同吧?

    這說明,洪秀全是能說人話、能寫正常人看得懂的詩的。

    那麼,《天父詩》裡面的怪胎詩是怎麼回事兒?

    原來,文學創作也是講究“看菜下飯、看人說話”的。

    洪秀全的寫《天父詩》,並不是想同乾隆皇帝那樣,讓詩流芳千古,永垂後世。他寫這些詩的初衷,意在調教和訓導後宮那些整天服侍自己、與自己打交道的女人們。

    這些女人文化水平不高,而且大多是客家女子,洪秀全的詩寫得深奧了,她們就讀不懂、理解不了。

    所以,洪秀全在寫這些詩的時候,儘量口語化、通俗化,並且,使用的是客家話的句式、詞彙。

    這,就難怪現在的讀者讀起來怪異突兀、如墜雲霧了。

    實際上,不單單《天父詩》是用客家話的句式、詞彙來書寫,很多政要措施、軍令等等也是用如此,並且,不止洪秀全這樣寫,其他的許多太平天國高層都這樣寫。

    可以想象,寫既是這樣寫,則說話的時候,更是以客家話為主了。

    也就是說,客家話是太平天國的官方語言,亦則是“國語”。

    我這麼說,不知大家驚不驚奇、意不意外?

    之所以會這樣,一來,是洪秀全和許多太平天國高層將領都是客家人(如馮雲山、石達開、秦日綱、胡以晄、林鳳祥、蒙得恩、李秀成、陳玉成、黃文金、黃玉琨、鍾芳禮、賴文光等等);二來,清軍對客家話索解甚難,太平天國用客家話書寫文牘,可以起到一定保密作用;三、太平天國使用客家話交流和書寫,既可有別於“清妖”,彰顯自己是傳承了漢魂的正宗漢族人,又可以營造出一種宗教裡面特有的高深、詭異,讓外人有深不可測之感。

    說到了這,不由有些慶幸——慶幸太平天國沒有成事,否則老祖宗傳承下來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就會被他們那些半通不通的客家話句式和詞彙給搞亂套了。

  • 2 # 東吳周郎

    1、李秀成是如何加入太平軍的

    ↑美麗的廣西藤縣,清朝末年非常貧窮↑

    公元1851年,有一支太平天國部隊躲避清軍追擊,進入了李秀成所在的廣西藤縣大黎裡新旺村,在紮營此村的五天時間裡,這支部隊絕不是秋毫無犯,而是找到什麼就吃什麼,甚至會搜刮村民的家裡,找到村民藏起來的食物。

    李秀成一家當時靠著在山上務農,打零工,以及燒製木炭勉強餬口,“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難”。

    儘管李秀成餓的快死了,但他並沒有痛恨這種太平軍的行徑,反而是部隊長官的一則通告吸引了李秀成的好奇——凡是加入拜上帝會者,都可以和部隊士兵們一同用餐,不用花錢。

    於是李秀成和家人為了吃飽飯,加入了太平軍,部隊拔營要走的時候,拜上帝會信徒必須遵命把自家房子燒燬,跟隨部隊而去。

    ↑李秀成加入拜上帝會,人生再無回頭路可走↑

    短短五天時間,李秀成變成了無家可歸,不得不跟著太平軍亡命天涯,從此他的人生,再也回不了頭了。

    2、繼續說說李秀成的家鄉——廣西藤縣大黎鎮

    從這座小鎮上,走出了太平天國四個王,除了忠王李秀成外,分別是——

    英王陳玉成,藤縣大黎裡西岸村人,14歲時跟著叔父陳承瑢加入太平軍;1862年安慶之戰失敗後,投靠軍閥苗沛霖,被出賣後遭殺害。

    侍王李世賢,藤縣大黎裡新旺村人,李秀成的堂弟;1865年8月23日被康王汪海洋殺害。

    來王陸順德,藤縣大黎裡古制村人,此人不是很有名氣,曾跟隨李秀成大破江北大營,天京被湘軍攻破後,跟隨侍王李世賢進入福建,1865年被俘後遭殺害。

    3、《李秀成親供》

    公元1864年7月23日,李秀成兵敗被俘,曾國藩親自審訊李秀成,命李秀成寫供述,李秀成從農曆六月二十七日一直寫到七月初六日,每天約寫七千字,全文共五萬餘字,但經過曾國藩刪改後,目前僅存三萬三千字左右。

    曾國藩刪改到三萬三千字左右後,命人抄寫兩份,名為《李秀成親供》,一送軍機處,一送曾紀澤處珍藏。

    ↑《李秀成親供》手跡↑

    1963年,曾國藩曾孫,臺灣東海大學第一任校長曾約農把《李秀成親供》影印版公佈於世,《親供》真跡現在收藏於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至於曾國藩刪改的地方,大致是以下內容:

    一是以洪秀全真正死因為代表,關於湘軍和太平軍交戰記錄的內容。李秀成自述說洪秀全是病死的,然而之前曾國藩為了誇大湘軍戰果,上奏朝廷說洪秀全是服毒自殺。

    二是李秀成在自述中勸曾國藩手握重兵,取清朝而代之,光復漢族天下。李秀成之所以這樣寫,因為他本人確實存在滿漢種族之分的觀念,另外他把唯一生還的希望寄託在,萬一曾國藩起兵反清,說不定會徵召李秀成為己用。

  • 3 # 永宣論史

    咸豐(1831—1861陰曆)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他短暫的一生卻遇上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即洪秀全(1813—1864陰曆)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是咸豐帝的最大的對手,心腹大患。

    首先,按民間命理的說法,咸豐生於辛卯年(1831),洪秀全生於癸酉年冬(1813),卯代表東方木,酉代表西方金,二者是日精月華、兩極之衝,所屬五行也相剋。

    咸豐的鹹字中包一含戌字,暗合他庚戌年繼位(1850),而這年冬洪秀全也開始起義。庚字五行屬金,而咸豐本命為木而受克。1860年,庚申年,強金,所以英法聯軍輕易攻佔北京,咸豐退敗承德避暑山莊,但清朝國號清字屬水,金又生水,所以只克咸豐而清不亡,化險為夷,四十年後的庚子年(1900)也是如此,該年非亡清之年。1861年是辛酉年,又是緊挨著庚申的強金年,金最旺,尤克木,所以咸豐此年暴崩。

    咸豐兒子同治出生於1856年,丙辰龍年,所以那時民間認為同治是真龍天子,他一降生,命運天平逐漸偏向他,出生才百多天,太平天國就發生了天京事變,轉向衰敗,而且最終滅於同治手中。

    清朝晚期最怕辛亥年,說來巧合,清朝亡於辛亥。1851年,洪秀全正式造反,爆發了為滅清的金田起義(又是金,處處克咸豐),這年是辛亥年,如果歷史學家當年用了辛亥革命代替金田起義,那近代史上要分稱第一次辛亥革命和第二次辛亥革命了。洪秀全領導的第一次辛亥革命差點兒就顛覆了大清王朝,六十年後,甲子迴圈,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清朝,真是有些詭異。

    清咸豐和洪秀全這兩名字也很有意思。清與洪,清奪了朱元璋的天下,而朱元璋在民間稱朱洪武(年號),鹹與全意同,秀與豐意近(丰姿),秀全即豐鹹,是反咸豐的,洪秀全是幫明朝報仇而造反的。

    還有說法,豐字拆字為三一,預示,咸豐享壽三十一歲,一核對也符合。

    咸豐在位十一年(1850—1861),洪秀全1853年定都天京,1864年身死國滅,做像樣的皇帝也是十一年。

    咸豐名字叫奕詝,奕為輩分,詝字代表他,於是民間又針對這個進行解說,言為是非口,寧一為安寧,一為江寧,總體來說就是關於國家安寧的是非,而且在江寧。江寧即南京,代表太平天國。

    也許關於這些的民間說法還有很多,當然畢竟是民間說法,用科學方法卻無法解釋,或者說無法解釋通透,但從來民間故事或民間說法都是很有趣味性的,足以讓人娛樂和放鬆一下心情吧。

  • 4 # 林屋公子

    太平天國的封王多達兩千七百多人!有點職務的基本人手一個了。我們中學歷史課本,學了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的時候,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後來到天京又有翼王石達開、幹王洪仁玕、 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但實際上,在太平天國的最後四年,一口氣封了兩千七百多個王。其中還分為一等王、二等王、三等王、四等王、五等王。

    林鳳祥、李開芳、秦日綱、胡以晃這種有點名氣的將領肯定都王了,洪秀全那一大堆親戚也不必說,還被同時封“千歲”。但那些什麼汪麻子、藍大順、藍二順這種npc居然也是王。這些人有什麼資格封王呢?完全破壞了以軍功封爵的原則。這麼容易就到人生巔峰了,誰還會賣力打仗?孔子曾經說過,唯名與器不假於人。我們不禁感慨,太平天國如此濫封王爵,這個國家如何不滅亡呢?

  • 5 # 歷史茶坊

    太平天國軍制是馮雲山模仿周禮“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自創而成。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管伍卒4人;五伍為兩,設兩司馬一人,管26人;四兩為卒,設卒長一人,管104人;五卒為旅,設旅帥一人,管526人;五旅為師,設師帥一人,管2630人;五師為軍,設軍帥一人,管13150人。軍帥之上,又有將軍、總制、監軍來加以節制。將軍之上,有檢點,分殿左檢點和殿右檢點,共計36人。檢點之上有丞相,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種,共計24人。丞相之上有“前、後、左、右、中”五軍主將。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登極,自稱天王,封楊秀清為中軍主將;蕭朝貴為前軍主將;馮雲山為後軍主將;韋昌輝為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自此建立五軍主將制度。太平天國規定別分男營,女營,男入男營,女歸女營,雖夫妻不得同宿,但這項政策在太平軍將士的反對浪潮中於1855年3月宣佈廢除,准予男婚女嫁,並設男女媒官各一人負責嫁娶事宜,符合條件的男女婚嫁之時媒官將頒發“龍鳳合揮”,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結婚證書。

    太平天國高層們對“龍”大有偏好,蕭朝貴假借“天兄”之言,宣稱金龍大龍是“寶”,不是“妖”,各自均以“真龍”自居。太平天國強制“避諱”,基督教各神的名字、宗教用語以及各王爺的名字都要求避諱,違者處死。一般人不得在名字中有“龍、天、主、王、德”等字,姓王的一律改姓“黃”,大肆修改文字,如聖改勝,上改尚,耶改耳,國改郭,火改亮,清改菁,秀改莠,亥改開,卯改榮,醜改好。天王府中沒有太監,所有雜務都由女官負責,這也是洪秀全被後人唾棄為貪淫好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其實不能全怪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後,他曾經讓親信蒙得恩在南京精挑細選了80個十歲以下的俊俏男童,準備閹割後充當太監。但閹割是件高難度的技術活兒,太平軍閹牲口一樣亂割一氣,結果死了77個,制下3個活著的也成了廢人。自此天王府中除洪秀全外都是女官,沒有太監。

  • 6 # 這些歷史要讀

    1、天平天國的王比大清的縣官還多;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太平天國》中,李鴻章在蘇州殺八王的那一幕。裡頭的李鴻章自己也反諷道:自己在大清混了這麼多年掌管一省之軍政,半個爵位都沒有。而眼下這群手下敗將,個個都是王,而且還蓋王府、娶王娘。

    難道太平天國的王就如此不值錢?沒錯,真不值錢。

    太平天國是個比較奇葩的政權,剛起事時,就在永安建制中封了好幾個王。除了洪秀全自稱天王外,又直接封了東南西北翼幾個王。攻下南京勢力如日中天后,又新增了幹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等。

    之後,隨著勢力的衰落,天王洪秀全為了鼓舞鬥志,就開始大肆封王,在太平天國最後的幾年內,共封了兩千七百多個王,很多王的封號越來越奇葩。結果王太多了反而造成太平軍指揮的混亂。於是,又把王分成了一、二、三、四、五等。

    換句話說,太平天國的王,其實還比不上大清的縣官。

    2、太平軍出身的,最後混得最好的是丁汝昌;

    太平天國最後以失敗告終,許多赫赫有名的太平軍將領和與太平天國有關的人物,最終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比如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等。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韋昌輝的弟弟韋俊,就因為在天京事變後,被迫向清廷投降,最終得以善終。

    但比起韋俊,還有一號太平軍日後混得更好,他就是丁汝昌。很多人都知道,丁汝昌是中國著名的愛國將領,但卻很少人知道,其實他早年也是太平軍的一員。丁汝昌一開始是太平軍程學啟的部下,後來隨隊投降,進入清軍序列。

    日後,丁汝昌在評定捻軍過程中因功被提拔為總兵,從此不斷平步青雲......

    3、太平軍中也有“洋官”;

    太平天國雖說是典型的中國農民起義,但卻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有不少西方列強的勢力牽扯其中。

    而在太平軍戰鬥序列中,其實也有一些洋人的。畢竟大家都信上帝,自然也是獲得了部分洋人的好感的。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呤唎。

    呤唎原本是英國海軍軍官,1861 年加入太平軍,投效於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帳下。呤唎為忠王訓練士兵使用槍械,並先後指揮太平軍炮隊作戰,同時也負責為太平天國採購武器和糧食。後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呤唎回到英國,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了一本名為《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的書,成為西方人瞭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一手資料。

  • 7 # 仁勇校尉

    太平天國封兩千多個王現在基本被作為笑談,但放當時的年代,太平天國的對手滿清其實也半斤八兩,沒有嘲笑太平天國的資格。滿清體制下漢人武官能得到的最高職位是提督,滿清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搞出了 五千多個提督。

    在清朝時代,提督和總兵是漢人武官能夠得到的最高職位,提督比總兵高一級。在滿清體制下,正常情況下編制內的提督有20多人,總兵有83人。

    在滿清政權與太平天國作戰時,為了解決需要賞賜功臣和滿清朝廷拿不出真金白銀等實際東西的矛盾,滿清政權弄出了記名總兵和記名提督頭銜。記名提督和記名總兵意思是你有資格出任提督和總兵職位,能穿相應品級的官服,但需要等到有提督和總兵職位空出來時候才給你做。

    (清朝某提督)

    到成功鎮壓太平天國時,滿清政權共有5000多記名提督,兩萬多記名總兵。可以想象,頭銜這麼氾濫後,記名總兵和記名提督基本沒機會真正做總兵和提督,地位只能看實際職位了。太平天國濫封2000多個王爺,某個王爺可能實際只是個統領幾百人甚至幾十人的小軍官。滿清同樣如此,某個記名提督可能實際只不過是個手下幾十人的小軍官,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家中倒馬桶的親兵,也有記名總兵頭銜。

    太平天國和滿清兩個政權,這點上的奇葩程度真是旗鼓相當。

    要是太平天國弄個王爺加強團,滿清政權弄個提督旅,雙方大戰一場,肯定很有看頭。

  • 8 # 老照片

    太平軍能夠從廣西金田出發,最終割據東南,所憑藉的正是其強大的組織基礎——“拜上帝會”。關於這一組織,人們所瞭解的大多是其教主洪秀全,這是一個雜糅了西方基督新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怪物。但很少人注意到該組織的創辦者並不是其教主洪秀全,而是太平天國早期的重要人物南王馮雲山。

    馮雲山(約1815—1852年),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家世較為優渥。馮雲山是一個典型的鄉村能人,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可謂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 馮雲山與洪秀全為同鄉,且都是科舉失意,因而兩人十分相惜。

    馮雲山曾到香港的福漢會學習基督教義。後來和洪秀全一起到廣西紫荊山地區傳播基督教。傳教中,洪秀全一人回家,馮雲山一人傳教,為了拉攏人心,馮雲山建立了“上帝會”,並遙尊洪秀全為教主,吸引了一大批教徒。後來馮雲山因傳教被捕入獄。在獄中,馮雲山“排演八卦”,建立了後來太平天國的歷法,稱為天曆,一直使用到太平天國覆亡。

  • 9 # 木山文

    太平天國的壁畫,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其壁畫,是承繼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起宋,元,明,清四代之衰,而遠紹隋,唐,五代之盛。它是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闊深厚的群眾基礎的。

    中國自周,秦以來,宮苑寺廟的堵壁多繪以壁畫。輝煌盛美,成為中國古代的美術珍品。宋以後注重卷軸畫,把壁畫看作"匠畫",於是壁畫乃衰。只能在寺院,廟宇,社壇,宗祠,支祠等的繪壁上見到它了。寺院,廟宇,社壇是屬於鬼神系統,宗祠,支祠是屬於家族系統。這些地方都有五光十色的壁畫,勞動人民可以不用任何代價,盡情觀賞一番,以滿足人生好美的慾望。他們對壁畫接觸越多,興趣越濃,經過積年累月的耳濡目染,所以壁畫就成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美術形式。

    太平天國是農民建立的政權,因此對他們喜愛的壁畫卻特地加以提倡。規定"不準繪人物",專畫山水花鳥,翎毛走獸。擷取中國壁畫裡最富於自然美的一種題材,以此作為宮室住宅的裝飾。天國對當時的畫家一一不論是被瞧不起的"畫匠"也好,或者是文人出身的畫士也好,一樣的尊重,都組織起來。在天京土街口成立了一個繡錦衙來管理繪畫和刺繡事業,以天國第三級官階的職同指揮大員為領導人。使畫家們互相學習,交流經驗,以集體從事壁畫創作。於是從宋以來就分道揚鑣了的壁畫與卷軸畫到此復有合流的趨勢,已經中衰了的中國壁畫得到重視和發展,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當時在天京城裡,自天朝宮殿,以至各王府,各衙,各館都繪有丹漆輝煌的山水花鳥,翎毛走獸壁畫,天京宛如一座壁畫城。天京失陷後,清軍放火大燒七天,灰燼之餘,還殘存壁畫1000多處。天京以外,在太平天國領域內的許多建築物上,也繪有壁畫,蔚為大觀。後來太平天國失敗,清朝統治者把太平天國的壁畫摧殘毀滅。使已經夏興的壁畫創作再度消沉。

    直到解放後,太平天國的壁畫在國家保護文物政策之下,經過人民對文物的愛護才得把燼餘殘存的發掘了出來,復顯於世,並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其中最為人們所讚賞的是1952年在南京堂子街發現的某王府壁畫。著名山水畫家傅抱石在"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的藝術成就及其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中國幾百年來,整個山水畫陷入形式主義的深淵,和現實遠離,造成中國近代繪畫史的腐朽和空虛。"可是這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的輝煌成就,首先在藝術上便提供了至堪珍貴的業績"。"就太平天國壁畫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重要性看,首先應該重視"望樓"一壁採取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這是應該大書特書的一件事情"。

    所以他論斷說,這些壁畫的發現不只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發現,對人民藝術的傳統(今天說來,他們已是祖國文化遺產中重要的優良的一部分)來說,這一發現也具有頭等的重要性。"

    於萎靡不振,空疏薄弱,毫無生氣。其中雖亦有傑出人才,思欲打破藩籬,為中國繪畫開一新機運,究以社會環境壓力過大,終不能有推陳出新的大成就。到了清代末葉,繪畫的衰退已達到極點。興亡繼絕的責任落在太平天國的畫家身上,而太平天國的畫家也確乎具有偉大的魄力與高超的技巧,反映了民族復興的氣象,製作了傑出不朽的作品。以筆墨,色彩,構圖,各種技巧來講也都是上乘。以雄厚偉大,蓬勃發揚的氣魄來講,也超過了1000年來許多有名的大作家,真可以上繼敦煌初盛唐的壁畫而無愧。藝術性之高,是令人驚歎的!"太平天國壁畫被著名畫家高度評價一至於此。它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將永遠記載在中國的繪畫史上。

  • 10 # 金棠文化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逐步走向腐敗。天王洪秀全坐轎需64個轎伕,東方楊秀清坐轎由48人抬,即使是太平軍基層管二十五戶的最小官吏——兩司馬,均需四人抬轎。

    太平天國前後共封了2700多個王,其中有些是低層官吏,包括運糧官等。特別是太平天國後期,一遇軍情緊急,需將士出征或運糧時,帶兵官都會拿一把,討個“王”封封,“天國”無耐只好一一封王,造成最終太平天國“王爺”滿天飛的局面。

  • 11 # 黑水布衣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天京城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戰爭的失敗。十月,幼天王、洪仁玕在江西被俘遇害。但此時的太平軍並沒有完全被消滅,南方的太平軍轉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省,一直堅持到同治五年(1866年)才被鎮壓下去,而北方的太平軍與捻軍合作繼續抗清。

    其實北方的太平軍與捻軍合作後,已經屬於流寇了,南方的太平軍其實還有一定的機會,但卻因為戰略失敗導致全域性皆輸。

    這裡要提到一位最有希望穩定太平軍大局的人物——李世賢。

    世賢其人

    李世賢(1834-1865),是太平天國後期的名將,忠王李秀成堂弟,由於陳玉成和李秀成名氣太大,讓很多後期的將領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名氣。李世賢就是其中之一!

    李世賢也是在翼王石達開出走之後成長起來的少年將領。早在23歲時,李世賢就率軍殲滅了浙江提督鄧紹良,一戰成名。後來他隨陳玉成擊破清軍江南大營,被封為侍王。之後又屢立戰功,開闢了太平軍的浙江根據地。

    天京陷落後,李世賢方面1864年秋從江西跨梅關進入廣東,在當地轉戰之後,後攻佔福建漳州等地,他準備在福建重新建立根據地,迎戰清軍。

    不過,此時的李世賢做了一件令後世頗為不恥的事兒。

    聯洋滅清

    李世賢知道自己的實力有限,當時太平軍又群龍無首,於是想聯合洋人滅清。1865年3月4日,李世賢發出《致美英法各國公使書》,想聯合洋人,共同“平分”華人民的土地,這已經突破了底線了。因為太平天國與清廷之間的矛盾再怎麼樣也是內部矛盾,你竟然與洋人謀求瓜分中國土地,這就很無恥了。且看全文(節選):

    侍王李世賢致美英法各國公使書天朝九門御林忠正京衛軍侍王李世賢敬啟大美、大英、大法蘭西諸國欽差大臣Quest兄臺閣下:竊我中國自混沌開天以來,神農啟宇而後,堯、舜禪讓,湯、武徵誅,秦、漢、魏、晉之遞傳,唐、宋、元、明之接續,遙稽世代,屈數難終,而中外一家,固皆與諸大國式好無尤,無分略威(域)矣……伏乞眾仁兄臺酌議撥移貨物船隻,內載一切洋物並銅帽洋火等項前來,自可立即出售。如慮及我軍兵士,賢愚不一,或有硬自取貨,不付銀洋,賢照價賠償,斷無失信於朋友之理。書到之日,祈賜回覆,以免遠盼。

    專此敬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十月初一日啟

    看完這封信,讓我想到了慈禧太后的“寧與洋人勿與京奴”有同工異曲之妙。另外呤唎的《太平天國親歷記》中也記述了李世賢的一句話:

    “如果太平軍不能戰勝清軍,倒很願意看到英國統治中國。”

    其實李世賢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太平天國後期,很多將領都有這種想法,認為,“洋兄弟”總比“清妖”要親近一層。

    但洋人可不這麼想,他們深知太平軍已經沒有價值,還是清廷可以“信賴”,他們積極配合李鴻章、左宗棠部,派人派船幫助清軍圍打漳州。李世賢只能匆匆匆匆逃離漳州。

    內訌而死

    失去幾十萬大軍的李世賢跑回了廣東鎮平,而盤踞於此的太平軍將領康王汪海洋。汪海洋也是太平軍後期的名將,之前聽命於李世賢,但他在關鍵時刻儲存實力,沒有去漳州解圍。汪海洋怕李世賢官大奪自己之權,而且兩人之前也有矛盾,隔了幾天就派人刺死了李世賢。這真是一朝敗潰,死於自己人之手。

    其實李世賢並非沒有機會,當時幼天王一眾出逃時,準備去江西投奔李世賢,結果他認為江西沒有守的意義,反而轉戰福建,失去了“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機會。如果他手握幼天王,聯絡各路殘餘太平軍、捻軍以及曾經向太平天國效忠的各地會黨,給予他們以希望,繼續作戰,太平軍並非沒有機會,而不是像後來的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只能說李秀成回攻閩粵思想影響太深,讓李世賢走上不歸路。南方的太平軍也從此煙消雲散了。

    李世賢討好洋人的鬧劇只不過是歷史的一個小插曲,沒有左右歷史。這充分顯示了當時封建中國的問題,就是人民普遍沒有國家概念,沒有民族心,這就是長時間被奴役的結果,大家對國家沒有認同感,這種情況直到抗戰時期才有了明顯的好轉。可見一個好的政府,對人民的教化有多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遇到困難時,我總是勉勵自己:“———”。填寫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