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lóu hāo)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1]
註釋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蔞蒿:一種生長在窪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可入藥)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中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指魚逆江而上。[2]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從大海迴歸,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 句解 竹外桃花三兩枝 這是一派和煦的風光: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資訊。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 一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讚。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這句詩極富哲理,現在我們指某一新的情況或訊息被人預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一句。 蔞蒿滿地蘆芽短 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透過細緻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沒有一字是閒筆。清人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讚賞這句詩說:“坡詩……非但風韻之妙,亦如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雲:“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詩的前三句是描寫惠崇畫裡的景物,這最後一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想。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後一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
作品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lóu hāo)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1]
註釋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蔞蒿:一種生長在窪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可入藥)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中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指魚逆江而上。[2]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從大海迴歸,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 句解 竹外桃花三兩枝 這是一派和煦的風光: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資訊。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 一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讚。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這句詩極富哲理,現在我們指某一新的情況或訊息被人預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一句。 蔞蒿滿地蘆芽短 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透過細緻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沒有一字是閒筆。清人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讚賞這句詩說:“坡詩……非但風韻之妙,亦如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雲:“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詩的前三句是描寫惠崇畫裡的景物,這最後一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想。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後一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