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利88
-
2 # 從耗子胖成豬
為什麼不生產18-50(全畫幅)焦距的鏡頭?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現有的成本、技術限制下,廠家無法做一款畫質達到要求的18-50全畫幅鏡頭,這是由於單反相機的結構決定的。
大家都知道,佳能的單反相機“法蘭距”是44mm,尼康的“法蘭距”是46.5mm。法蘭距是鏡頭卡口到CMOS感測器的距離,它限制了鏡頭後焦距。
當鏡頭的焦段小於法蘭距的時候,它只能讓前鏡組形成一個實像,然後後鏡組再將這個實像縮小投影到感測器上,這種結構叫逆望遠結構。它的設計跟組裝相對比較困難。
當鏡頭的焦段大於法蘭距的時候,單反鏡頭可以簡單的等效成一枚理想的“凸透鏡”,設計就非常簡單了,可以採用對稱結構設計。
正因為如此,所以單反鏡頭裡面,就數標準變焦24-70最難設計,因為它的變焦鏡組在位移的過程中,需要把鏡頭從逆望遠結構變成望遠結構。在變焦的過程中切換了前鏡組的折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24-70這個規格的鏡頭都不做內變焦,因為變焦鏡組的行程太長。這種情況下如果進一步擴寬廣角端的視角,那麼造成的像差修正將會更難控制。
所以,在以前非球面鏡片沒有普及的時代,f/2.8規格的標準變焦都只能做28-70。24-70 f/2.8的規格面世迄今不超過15年。
而很不幸,題主YY的18-50mm正好跨過了尼康、佳能單反的法蘭距,而且18mm已經屬於超廣角的範圍,超廣角鏡頭的像差矯正一向是設計上的大難題。所以,這個規格的單反鏡頭,是幾乎沒有可能面世的。
最最接近題主需求的,應該是佳能的17-40L,(它也規避了法蘭距)但這枚鏡頭的畫質不敢恭維,邊緣區非常糟糕。
當然,隨著尼康、佳能放棄了單反相機結構,改用新一代RF卡口、Z卡口之後,樓主的想法是有希望在微單相機上實現的。因為尼康的Z卡口法蘭距是16mm,佳能是20mm,在設計的時候,後組略作調整,實現18-50mm f/2.8或者18-50mm f/4應該不是問題。
目前松下已經推出了10-25mm f/1.7,等效全畫幅20-50mm f/3.4,算是蠻接近題主的需求了。如果題主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考慮購買M43的相機體驗一下這枚鏡頭的魅力。
回覆列表
奇了怪了,題主居然會無中生有的杞人憂天?
尼康的APS鏡皇是哪支?17—55吧?
適馬騰龍,甚至圖麗,都應該有17—50焦段的頭。
一般16—35或17—35都是各廠的當家掛機頭,旅遊人文的標配,為啥不直接擴充套件到50焦段?看看尼康的17—55F2.8就明白了,要想保證成像質量,還要兼顧大光圈,體積重量不好控制,失去了掛機的意義。
真想鍛鍊身體,可以選擇645或者是66甚至69機器掃街,誰用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