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65494046876

    長話短說,理由有三點。一. 整體與區域性資訊傳遞時候,需要知道的其實是兩個地址:

    終點地址(Final destination address)下一跳的地址(Next hop address)IP地址本質上是終點地址,它在跳過路由器(hop)的時候不會改變,而MAC地址則是下一跳的地址,每跳過一次路由器都會改變。這就是為什麼還要用MAC地址的原因之一,它起到了記錄下一跳的資訊的作用。注:一般來說IP地址經過路由器是不變的,不過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例外,這也是有些人反對NAT而支援IPV6的原因之一。二. 分層實現如果在IP包頭(header)中增加了”下一跳IP地址“這個欄位,在邏輯上來說,如果IP地址夠用,交換機也支援根據IP地址轉發(現在的二層交換機不支援這樣做),其實MAC地址並不是必要的。但用MAC地址和IP地址兩個地址,用於分別表示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是有好處的。這樣分層可以使網路層與鏈路層的協議更靈活地替換,網路層不一定非要用『IP』協議,鏈路層也不一定非用『乙太網』協議。這就像OSI七層模型,TCP/IP五層模型其實也不是必要的,用雙層模型甚至單層模型實現網路也不是不可以的,只是那樣做很蛋疼罷了。三. 早期的『乙太網』實現早期的乙太網只有集線器(hub),沒有交換機(switch),所以發出去的包能被乙太網內的所有機器監聽到,因此要附帶上MAC地址,每個機器只需要接受與自己MAC地址相匹配的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大戰殭屍程式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