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寰宇光科技
-
2 # 純野生科學家
沒錯哦,這事兒舔路燈杆舔大鐵門的都深有體會,明明臉上感覺不那麼冷,舌頭伸出來也沒有在空氣中結冰,怎麼一舔大鐵門就凍上了呢?其實這種現象是不同物體的導熱效能不同造成的。金屬的導熱係數最大,最容易導熱,液體次之,氣體的導熱係數最小,而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呢,它的導熱係數比單質氣體更小。
物體導熱的規律發現這裡面的規律了嗎?分子結構越緻密的物體越容易導熱,越疏鬆的則越不易導熱。一立方米的鐵重7.8噸;一立方米的水重1噸;一立方米空氣重量才1.3公斤,0.0013噸。可見,空氣的分子結構比水和鐵疏鬆多了,分子間全是間隙。圖:電子顯微鏡下排列緊密的鋰原子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就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導熱的本質是物體中運動快的原子或分子(下文統稱粒子)向運動慢的粒子輸送動能。想象一下,如果粒子間緊貼在一起,振動可以輕鬆傳導;如果粒子間有一段距離,肯定就不那麼容易傳導振動啦。
兩種物體同樣溫度卻給人不同感覺的原因接觸導熱係數大的物體時,你身上的熱能會迅速被這個物體奪走,它給你的感覺是它非常涼;接觸導熱係數小的物體時,你身上的熱能很難傳導到該物體中,所以它給你的感受是它不怎麼涼——即使這兩個物體的溫度是完全一樣的。
比如,我們裸身呆在20度的空氣中,並不會感覺有什麼不適,有點兒涼而已;但要是泡在20度的水中不動的話,身體便會不自主地哆嗦,堅持兩分鐘嘴唇就凍紫了。水的導熱效率遠高於空氣。圖:漢子
空氣不導熱現象的應用動物的毛髮之所以能保暖,就是利用了空氣導熱係數低的原理,無論鳥類的絨羽還是哺乳動物的絨毛。這些枝狀軟毛可以把大量空氣困於體表,形成一個高效的隔熱層,我們穿的羽絨服也是一個道理。圖:羽毛
所有保溫材料都被設計成薄壁多孔的結構,就是為了讓空氣在這些小孔中負責隔熱。另外家裡和火車上的窗戶為什麼都是雙層玻璃?就是要把一層空氣留在兩層玻璃中間,阻止室內室外的熱傳導。
附:北方的朋友們別用溼手摸室外的金屬物品,千萬別舔大鐵門,那個不是甜的
-
3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熱總是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到溫度低的物體,或者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並且一直繼續到溫度相同的時候為止,這種現象叫做熱傳遞。金屬的溫度如果與周圍環境溫度不一致,就會與周圍物體發生熱傳遞,比如比周圍環境溫度低,就會從周圍物體吸熱,直到與周圍環境溫度一致,所以,冬天金屬與周圍環境溫度是一樣的。
雖然冬天金屬與周圍環境溫度一樣,但用手摸一下金屬物體感覺溫度低也是事實。這是因為金屬是熱的良導體,當用手觸控金屬物體時,手上的熱會被金屬物體很快的傳匯出去,致使手上面板的溫度明顯降低,就感覺溫度低。當然,金屬也會將熱傳給手,夏天,烈日下的金屬物體,用手觸控,會覺得熱得燙手,就是因為金屬物體能將各處的熱很快傳導到手上,使手上面板溫度升高。
如果觸控木材、塑膠等,就不會有明顯的冷熱感覺,就是因為木材、塑膠等是熱的不良導體,傳導熱較慢,既不會將熱很快傳導給手,也不會將手上的熱很快傳匯出去。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這種問題,燒水做飯的壺和鍋,用金屬製成,就是利用金屬傳熱快的特點,儘快燒開水、做熟飯菜,為防止壺和鍋燙手,壺把、鍋把都用木材或塑膠製成,是利用木材和塑膠傳熱慢的性質。同樣道理,做飯用的鍋鏟通常也都有木製或塑膠的手柄。腳踏車把套用塑膠或橡膠製成,是利用塑膠和橡膠傳熱慢的特點,既防止夏天車把燙手,又防止冬天車把凍手。
回覆列表
這是因為金屬的導熱係數遠高於環境其他材質導熱係數,當人體接觸,接觸部位熱量迅速被導走,觸覺立即感覺到冰涼的原因,於是我們的錯覺是金屬溫度低於環境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