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紅的甜心

    太陽質量 1.989e+30 kg 

    赤道半徑 695,000 km 

    平均密度 1.410 gm/cm^3 

    自轉週期 25-36 天 

    逃逸速度 618.02 km/sec 

    平均表面溫度 6,000°C 

    年齡 45 億年 

    主要化學成份 氫 92.1% 

     氦 7.8% 

     其他 0.1% 

    水星質量 3.303e+23 kg 

    赤道半徑 2,439.7 km 

    平均密度 5.42 gm/cm^3 

    平均日距 57,910,000 km 

    自轉週期 58.6462 天 

    公轉週期 87.969 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88 km/sec 

    赤道地表重力 2.78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4.25 km/sec 

    平均地表溫度 179癈 

    最高地表溫度 427癈 

    最低地表溫度 -173癈 

    大氣組成 氦 42% 

     鈉 42% 

     氧 15% 

     其它 1% 

    金星質量 4.869e+24 kg 

    赤道半徑 6,051.8 km 

    平均密度 5.25 gm/cm^3 

    平均日距 108,200,000 km 

    自轉週期 -243.0187 天 

    公轉週期 224.701 天 

    赤道地表重力 8.87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10.36 km/sec 

    平均地表溫度 482°C 

    大氣壓力 92 bars 

    大氣組成 二氧化碳 96% 

     氮 3+% 

     少量的二氧化硫、水汽、一氧化碳、氬、氦、氖、氯化氫和氟化氫

    地球質量 5.976e+24 kg 

    赤道半徑 6,378.14 km 

    平均密度 5.515 gm/cm^3 

    平均日距 149,600,000 km 

    自轉週期 0.99727 天 

    公轉週期 365.256 天 

    平均軌道速度 29.79 km/sec 

    赤道地表重力 9.78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11.18 km/sec 

    平均地表溫度 15°C 

    大氣壓 1.013 bars 

    大氣組成 氮 77% 

     氧 21% 

     其它 2% 

    火星質量 6.421e+23 kg 

    赤道半徑 3,397.2 km 

    平均密度 3.94 gm/cm^3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自轉週期 24.6229 小時 

    公轉週期 686.98 天 

    赤道地表重力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最低地表溫度 -140°C 

    平均地表溫度 -63°C 

    最高地表溫度 20°C 

    大氣壓力 0.007 bars 

    大氣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氬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木星質量 1.900e+27 kg 

    赤道半徑 71,492 km 

    平均密度 1.33 gm/cm^3 

    平均日距 778,330,000 km 

    自轉週期 0.41354 天 

    公轉週期 4332.71 天 

    赤道地表重力 22.88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9.56 km/sec 

    平均雲層溫度 -121°C 

    大氣壓力 0.7 bars 

    大氣組成 氫 90% 

     氦 10% 

    土星質量 5.688e+26 kg

    赤道半徑 60,268 km

    平均密度 0.69 gm/cm^3

    平均日距 1,429,400,000 km 

    自轉週期 10.233 小時

    公轉週期 29.458 年

    赤道地表重力 9.05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35.49 km/sec

    平均雲層溫度 -125°C 

    大氣壓力 1.4 bars

    大氣組成 氫 97%

     氦 3% 

    白矮星和中子星不確定吧,根據大小質量不同特不同,白矮星、中子星是說的星體組成,不是特指的行星名稱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也就是說,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

      根據白矮星的半徑和質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在這樣高的壓力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連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原子軌道變為自由電子。

      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核心溫度將超過一億度,於是氦開始聚變成碳。

      經過幾百萬年,氦核燃燒殆盡,現在恆星的結構組成已經不那麼簡單了:外殼仍然是以氫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個氦層,氦層內部還埋有一個碳球。核反應過程變得更加複雜,中心附近的溫度繼續上升,最終使碳轉變為其他元素。

      與此同時,紅巨星外部開始發生不穩定的脈動振盪:恆星半徑時而變大,時而又縮小,穩定的主星序恆星變為極不穩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內部的核反應也越來越趨於不穩定,忽而強烈,忽而微弱。此時的恆星內部核心實際上密度已經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噸左右,我們可以說,此時,在紅巨星內部,已經誕生了一顆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為什麼這樣大呢?

      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體積很小。比如氫原子的半徑為一億分之一釐米,而氫原子核的半徑只有十萬億分之一釐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顆玻璃球,則電子軌道將在兩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佔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於”電子中。

      一般把物質的這種狀態叫做“簡併態”。簡併電子氣體壓力與白矮星強大的重力平衡,維持著白矮星的穩定。順便提一下,當白矮星質量進一步增大,簡併電子氣體壓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縮,白矮星還會坍縮成密度更高的天體:中子星或黑洞。

      對單星系統而言,由於沒有熱核反應來提供能量,白矮星在發出光熱的同時,也以同樣的速度冷卻著。經過一百億年的漫長歲月,年老的白矮星將漸漸停止輻射而死去。它的軀體變成一個比鑽石還硬的巨大晶體——黑矮星而永存。

      而對於多星系統,白矮星的演化過程則有可能被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80後的我們已經近40歲,往後餘生應該怎麼規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