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易文史觀

    坦克,有“陸戰之王”的美稱。坦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髮明並登上戰場後,就一直受到各國軍方的重視。一戰後各國競相加強對坦克技術的研發改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資本主義強國在坦克領域都有了進一步發展。然而,在諸種坦克之中,有一種坦克我們不得不提,那就是被稱為德國坦克之王的“虎”式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虎”式坦克在對手心中樹立了威力巨大不可戰勝的形象。“虎”式坦克研製的肇因是西線的法國B型坦克與英國的馬蒂爾答步兵坦克厚重的裝甲對德軍產生的威脅與震撼,而在德軍入侵蘇聯後遭遇到T-34坦克與KV重型坦克則加速了其研製程序。

    “虎”式坦克的裝甲設計被大大加強,這種軋製的由鎳鋼作成的裝甲,其硬度超過了二戰期間所有其他坦克上同類裝甲的硬度級別。它的應用使“虎”式坦克擁有強大的厚度,從而起到了極好的保護作用,但是也導致了“虎”式坦克的極端重量。

    “虎”式坦克前期車重56噸,後期重57噸,屬於重型坦克。它全長8.45米、寬約3.7米、高3米,正面裝甲100毫米,側面裝甲80毫米,主武器配備為88毫米Kwk36L坦克炮。

    “虎”式坦克於1942年進入德國軍隊服役至1945年德軍戰敗投降退役為止,憑藉其自身威力巨大的炮火和厚重的裝甲成為二戰期間盟軍坦克部隊的危險對手,而“虎”這個綽號是由著名的工程師斐迪南德・保時捷所命名。

    德國克虜伯與蔡司公司為“虎”式坦克提供了彈道效能優異的88毫米火炮和精良的光學瞄準器材,“虎”式坦克的88毫米Kwk36L/56型的主炮是當時非常優秀的反坦克炮,其前身是名揚四海的打坦克能手88毫米高射炮,能夠擊穿1400米外厚達112毫米的裝甲。88毫米的犀利火炮與德國優秀的光學瞄準系統構成完美組合,使得“虎”式坦克具有當時無與倫比的精確打擊火力。

    650~700馬力的引擎推動了“虎”式坦克56噸的沉重軀體,雙排負重輪讓坦克的行駛更加舒適平穩。“虎”式坦克的戰術機動性並不差,其最高時速可達45千米,但是耗油驚人,每百千米耗油800升,使得公路行程只有110千米,大大影響了德軍的持續作戰能力。

    雖然“虎”式坦克擁有著當時最強大的炮火和厚重的裝甲,但是這並不代表“虎”式坦克就十全十美,其在194年停產並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就是對此最好的說明。

    首先,“虎”式坦克沒有采用後世坦克普遍採用的柴油發動機,而是使用了邁巴赫700馬力汽油發動機。雖然該型號發動機動力強勁,堪比柴油發動機,但是使用汽油發動機使得德國“虎”式坦克往往比蘇聯坦克更容易被打著起火,另外加滿油可行駛里程也大大低於蘇聯的坦克。

    其次,“虎”式坦克的裝甲雖然厚重,但採用了傳統的垂直裝甲、沒有使用當時更為先進的傾斜式裝甲的設計,使得其防護能力與重量並不相當。當1943年蘇聯把T-3485坦克與IS-2坦克逐步投入戰場後,“虎”式坦克就變得對適應新的戰場形勢有些力不從心了,這也是1944年之後“虎”式坦克停產的重要原因。

    總之,“虎”式坦克由於建造成本的高昂和設計的過於複雜再加上戰爭後期德國國內鐵、銅等金屬資源過於匱乏,導致其產量一直不高。而不論是美國還是蘇聯,當時的坦克生產量是德國“虎”式坦克產量的好多倍,所以即使效能優良的德軍坦克摧毀盟軍坦克的數量遠遠多於自身的損失,最終還是避免不了“虎”式坦克淹沒在盟國的鋼鐵洪流中的命運。

    德國整個戰爭期間只生產了1355輛“虎”式坦克,還抵不上蘇聯T-34坦克一個月的產量。通常情況下“虎”式坦克總共只有四五百輛被分散佈置在東線、西線和北非戰場,具體每次戰役最多能夠集中數十輛參戰。

    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時德軍裝備部隊的“虎”式坦克數量達到歷史最高點,但是總共也就613輛,到這一年年底整個西線居然只剩下23輛能夠作戰。

    所以說“虎”式坦克的投入生產、裝備部隊終究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因為其費效比實在是太差。如果德國用同樣的人力、物力時間來生產其他更加實用的坦克,德軍裝甲部隊的戰鬥力迅即會提高一個檔次。其實“虎”式坦克是二戰中德國武器設計弊病的濃縮體現,即效能設計優越,但生產設計拙劣。

    像製造一輛“虎”式坦克需要30萬個工時,造價30萬馬克,這竟然是豹式坦克的兩倍、4G型坦克或者M-109戰鬥機的三倍、Stug3型突進炮的四倍。

    雖然“虎”式坦克名氣之大,二戰中的其他坦克型別無出其右,但是它在生產使用上卻是典型的資源浪費。於是“虎”式坦克雖然效能優良,但是產量太少,而且消耗了大量資源,對德軍來說結果還是得不償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復聯4》裡的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