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經趣彈
-
2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對儒家王陽明“心學派”的歷史評價是個大話題,我非專業研究人士,且此處不宜展開論述。下面簡單談五個體會,供參考。
【1,王的所有主張都有佛家大乘佛法的影子】
隨便舉一個,如“知行合一”。王認為的“知”特指人心都具有的圓滿本能;“行”特指人反省內心後,將本能智慧恢復,再去利濟社會,實現抱負理想。“知”為“行”的因,“行”為“知”的果,“合一”就是“知與行”都合乎自心內在的圓滿本能,統一在自心的這個“天然就完美的世界”裡。換言之,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須先“醒悟本心”;本心不明,知行不能合一,所以“本心是知行之帥”。自古至今,凡對佛教缺乏深入瞭解的人,都會歎服王的“心學主張”,誤以為王所說的“心”就是智慧的源頭和儒家思想的總根基,將王的理念看做儒家理論體系的至高點,傾服於他。其實,王所說的“心和心學”義理,是受唐朝以來佛教大乘般若思想影響,從佛家唯識學裡對人的“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識)”論述中,引申出來的,且理解的有誤。所以,佛教人士常把王這類儒學人士看做“附佛外道”,嚴厲批判他亂用佛教思想,歪解儒家原始思想,是終結儒家思想歷史發展的大罪人。為何?王立論時所說的“心”,是佛學所說的“意識心和我執心”的混合體,是人迷惑於生死苦海的根源,絕非佛教常說的、人人本具的圓滿真心,是因為“真心與言語、思維”無關,與“知和行”無關,也無所謂“合一還是不合一”。人恢復本覺則“知與行”頓成同一智慧的兩面,就叫“合一”;人迷失本覺則“知與行”皆頓成彼此兩分且對立的迷誤,說“合一”也是夢話。王空談的所謂“心理”,在佛家看來是永遠不能實現的,當然也是徹底錯誤的。
【2,王的全部教育主張實質都在借用佛家“真心論”,重新定義儒家傳統派的“人性論”和程朱派的“理性論”,是種雜燴式的嫁接。】
從史上對王生平記載看,他前世是僧人,今世生到富貴大家,又飽學儒家,這個因果關係,促成他今世迷戀佛家思想的同時,不自覺間走上用佛學改造和創新儒學的路。其實,儒家原始的孔孟“人性論”思想體系就已經很圓滿,根本不需要程朱做“理性論”的補充和王做“心學論”的發展。說到根本上,不僅僅是王的心學派,就連程朱理學派的思想背後,也有佛教大乘心論的影子。因此,儒家思想在唐朝後逐漸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演變成佛教色彩的儒家思想而已,程朱、陸王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和發展儒家思想體系。
【3,儒家原始派的“人性論”與佛家入世的“人天乘佛法論”,只是表述語不同,實為同一理論。王不懂這一點,又誤將佛家出世的唯識論和大乘般若心論混淆,最終把儒家傳統思想搞成不倫不類的“四不像”,所以,佛學人士罵他是儒家大罪人,沒錯怪他。】
王的心學主張有三個隱藏的特性,一般人不易察覺,其實都制約了孔孟原始教育思想裡最終“入世、濟世”的現實效果。(1)把“人性”神秘化為“心性”,這種傾向將導致儒家後學人的治世理想不堅定,行動上動搖並容易走向虛無之途。(2)把“孝悌、仁愛、公義”神秘化為“本心的產物”,這種傾向將導致儒家後學人的修身動力不足,行動上削弱濟世的堅決性和自覺性。(3)為“入世、公道”設定了“知心”這個前提條件,將“知與行”的對立觀念植入儒家傳統思想,使本來就很明確的“內省”功夫模糊化,將導致儒家後學人失去反思的方向。所以,王試圖用“人心”替代孔孟“人性”的探索嘗試,因其能力不足,最終必然走向了顛覆儒家傳統的反面。聽說,在日本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與王近似的“儒家、佛家”調和論者,背後的錯誤與王近似,看來是某種必然的共同思潮在推動吧!
【4,以佛教大乘法理為參照,能鑑知王“心學”的兩大立論缺陷。】
一是王不知道人心有“真假、覺迷、空有”的區別,且這三態本是一體,以念頭的生滅為界限。真心不可言說和思維,無形起用;假心包羅永珍,有形起用,因而使人產生“覺迷”之心和對“空有”的認知。王所謂的“本心、真心”都還是佛家說的“假心”,為何?王說的“心”還是佛家說的“識”。二是王不知道“人對心,是不能用‘認知’這個方法的”。佛家說的真心,只能用頓悟的方法,用“無念、無為、無相、無住、無修“去實證,絕無可能用王所謂的“先知心,後身行”的方法得到,為何?真心天然本在,從未失去和隱藏;真心與念頭、意識無關,也就與思想、言語無關,與知不知、行不行無關。反之,人試圖用心理活動的方法修證真心,都將南轅北轍,無法實現,故王的心學主張都是永遠不能做到的“夢想、空想、假想”。
【5,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歷史作用不是儒家發展的時代進步,而是相反的儒家發展的退步和消亡程序。】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儒道釋”三家根本理念是相通的,且儒道兩家思想最終能融入釋家思想,是因為入世特色的儒家思想其實與佛家的“人天乘佛法”近似,出世特色的道家思想其實與佛家的“二乘佛法”近似,但都是中國本土產生,只是不如佛家表述的圓滿而已。在這個意義上講,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對聖賢文化的傳承交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以佛家思想剪裁、嫁接儒家思想的做法,在現實中斷絕了儒家思想的原脈,把孔孟思想引向歧途,是導致儒家自南宋、明代後,再無創新性理論發展的重要原因。
總之,王是個值得後世人尊敬的儒家探索者,卻不是令人信服的儒學教育家。
-
3 # 量子讀書
王陽明心學是一種安心立命之學,是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處事哲學。尤其是對於當下這個缺少信念和精神追求的時代,人們就更應該學習學習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永珍歸心"。它說明了認識主體-我們人類和外部世界的關係問題,也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永珍歸心"說明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宰,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和途徑,也確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主㤓地位。
相由心生和心想事成的法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法則,它說明了內在和外在、原因和結果、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和本源問題,說明了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人的思想變現(外化)而來的。
但是由於身心結構和機制的原因,人們形成了遇事向外看,從外面的結果或相上找原因,這樣做無非就是緣木求魚,找錯了地方和方向,是典型的就事論事,沒有找到引起事物發展変化的原因。
內在思想是原因,是四維空間和投影源。只有改變內心的思想和投影源,外在的投影或者說是相,才能發生改變和變化。
因此有智慧的人和卓越的人,遇事總是向內觀、再向內觀,用他們敏銳的洞察力來發現和找到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從源頭或者說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人與世界的關係上,正是由於人類的精神活動和認知能力,才使得這個本來死氣沉沉的世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也正是由於人類的存在和活動,才使這個世界有了意義。
也就是說,雖然外部世界為我們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比如居住環境和食物等等,但正是由於人的認知活動和主觀能動創造性的發揮,由於被人們關注、欣賞和喜歡,這個世界才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意義,這個世界也才算有了意義和價值。可以想像一下,沒有人類的欣賞和關愛,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那肯定如同外星球一樣,是一片寂靜的死亡之地。
王陽明先生在臨終時曰:"我心光明,又復何言?"說明了強大內心的力量和練就一顆強大內內心的重要性。
從幾十年的人生生涯中我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就所以無所不能!其意義就是心無限制,在外在就可以無所不為。
並且這兩年還深深地感覺到:靜心和向善,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力量。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並不是唯心主義。它在強調一個人內在力量的同時,也承認外在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存在。
王陽明心學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出了正確的路徑和強大的思想武器。我們一定要向王陽明先生所倡導和教導的那樣:知行合一,學之用之,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
牆內開花牆外香。600多年前華人發明的東西沒有被我們所利用,卻東度日本,在異國他鄉發揚光大,落地生根和開花結果,並引發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使日本走上了現代化。我覺得這是我們後來者對先人的不尊重和有虧欠。
可以預料,21世紀必將是王陽明心學的天下和世界。在不遠的將來,王陽明心學必將煥發出它本有的勃勃生機和活力!必將給人們的精神和生活以指導。
現在量子力學理論證實了王陽明心學理論的重要性。600多年前的王陽明在當時能夠產生和形成這樣的哲學思想,確實需要具有大智大勇的思想和智慧行為。
-
4 # 博雅慧心
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這是個大問題,今天好多人心裡出了問題,有必要學王陽明的心學智慧,讓我們的心真正強大起來,所以很有必要解讀一下,希望對大家有益。
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學,首先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在在這個基礎上深刻了解我們的內心。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陽明心學,為我們所用。
來我先用王陽明的語句話來回答一下心即理和致良知的問題.王陽明說:“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人的思想是愛思維控制的,王陽明從朱熹關注外物的天理到關注內心的良知,良知就是一般道德意義上的良心,也指人的人內心自然的人性。 只要我們良知光明,那麼所做的事也就符合天理。心即理就是人本來就有的良知即人性。怎麼說解心性呢,心是人所獨有的,它是天命之性,是老天給人最慷慨的禮物,因此叫天植靈根,之所以是靈根,因為心有靈性,它能認識世界,反應世界,還原世界,純潔的心能真真實實的反應事物。
生活中心不動並非是禪的那種如槁木般,是心正,所做之事符合天理。心之本體原來足不動的,只因為行有不合義便動了。不合義就是不正,外界的環境是變化的,我們要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讓心肆意妄為。王陽明曾解答一個學生的問題說道,“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共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務煩冗,隨竟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思想處之。”心符合天理,動即不動,隨心自然而動,就像圓規畫的時候有個圓心。
理解了致良知和心即理,就要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了。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是人們說得道,行是揩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所以要理解作為王陽明心學核心知行合一要理解主要三層含義。
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體兩面。王陽明認為知和行的實現過程互為表裡,能鴝深入實相的知就是行,這樣的知方不虛妄,能夠明覺精察的行就是知,這樣的行才不盲目。所以知行必須兼顧,不可偏度。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實踐。王陽明指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意思是說,真正的知必須付諸實行,沒有行的知就不是真知。致良知就是將良知貫徹到曰常生活中的各種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因此他常強揮在事上磨練、在實學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為善去惡,強掉自律自覺,明心見性。王陽明認為“一念發動處便是行”,後人常以此誤解他銷行歸知。其實王陽明並沒有混淆知與行,他視起心動念就是行,所以應該對善惡有高度自覺,這是慎獨、自律的極致,對道德修養極有意義。他提倡知行合一是希望在道德規範上防微杜漸,因為道德上的知行問題和認識上的知行問題是分不開的。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術。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些良知都是人自然之性,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慾,存天理。他宣告:“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真倒了,須妥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說得真好,不謂是真三不朽“立言、立德、立行”。
王陽明所說得人慾私慾往往指不正當慾望,正當的慾望也被看作天理,例如飲食是天理,暴飲暴食、鋪張浪費、公款吃喝我是私慾,或為利所誘,或為威所屈,戎畏難而退,對善惡也變得麻木,如同一面銅鏡上生鏽蒙塵,不能照物。當良知不為私慾所矇蔽開顯現的時候,在王陽明看耒,這便是行了。當你看到一個遇到困難後人,產生去幫助的念頭,這便已經是行,再去做便是知行合一。如果這個念頭一閃而過,你又沒有去幫助他,便是良知又被遮蔽。一善念產生便是行,而絕其惡念同樣是行。很多道理大家從小就知道,可是這些道理弄沒有完全體現在我們估行為當中,這就不是真知。就像電腦裡儲存著好多好多書藉和知識,電腦並不因此開博學一樣。王陽明的心學就是要我們知行合一,使良知時刻關照著我們的心理和行為。
王陽明心學還有四句話要好好理解。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意思是說,心本來是沒有善惡的。笫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思是說,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意思是說,知道善知還惡是一種正確的認識。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意思是說,多做善行並去掉惡行是按照對真理理解的行動。這裡筒單說一下,我們以後具體解答,大家有多感悟,討論區見。
-
5 # 董海發
朱熹是宋代理學大師,是缺德、愚蠢、守舊的封建文人,是儒家文化的背離者、篡改者、毀滅者!
因為朱熹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的荒謬思想,毒害中華民族八百多年!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大師,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聖人,是儒家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踐行者!因為王陽明主張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儒家文化主張的“存仁義、滅貪慾”思想不謀而合。
-
6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王陽明心學實際上是從程朱理學中解釋出來的,而又走向了程朱理學的對立面。進一步發揚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精神,以《大學》宗旨為導向,隨著王陽明自己人生的體驗,不斷昇華逐漸建立起來的。
心學的基夲內容分別為三個部分:一是心即理的人生論,二是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三是致良知的修養論。以下分別來論述一下。一是心即理的人生論:心者,天地萬物之主,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人為天地之心,萬物之主,人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聖人之學,心學也”,聖學就是聖人復原其心體所共有與萬物為一體的本心。而心意之所體現,必有其物,也就是為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主體意識參與,一切社會現實活動就無法進行。這就是叫做“心外無物”。
二是知行合一的認識論:知和行原本就是一個行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行為。知是行為的開始,行為就是知的作為。總之,知和行的行為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離開的。有知才有行,有行便有知。知和行為一本體就是一個,那就是良知良行,知和行的行為也就是一個,那就是致良知。
三是致良知的修養論:致良知是王陽明坎坷一生,百死千難中親身體察出來的。是王陽明心學最核心部分,良知便是天理之昭然明覺。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仁義禮智,忠孝悌信等五倫百行的理德規範。致良知就是透過主體的自我道德修養,從而合乎天理,順應天理來體認良知。致良知就是透過為聖的行為即內在的道德修養,使其回覆到明潔的,無善無惡的本心,從而達到超越自由的境界。
總之,王陽明的心學就是重振理學精神,追求自我意識覺醒與自由的心態運動相適應。促進思想解放和社會覺醒,高揚主體精神,突出主觀意識能動性,從“心外無理”論出發,是非分明,誠意,正心來達到做人的最高境界。王陽明的心學對現實社會也有著非常積極意義!
回覆列表
自從有唯物辯證主義之後,建國後就沒出過真正的獨立的思想家了,思想家都由政治家來擔任了。任何一種學說都是在一定場合下使用的,只是因為很多思想家為了突出思想的重要性誇大其詞罷了,我們在理解他的思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他實際上是在什麼場合使用他的思想的。比如很多人都說王陽明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特別強調個人內聖的修養作用,不過,他的意思其實就是讓我們建立強大的心理能量,萬事萬物畢於一心,貌似很主觀,不過,這只是一種價值判斷,他實質上就沒回答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何者為派生的問題,從我們現在來看,他的心學更像是心理學,從他作戰的理念就看出來,幾乎每一場戰役,都採用了攻心戰。實際上,他的很多做法都採取了事實就是的做法,都是認真的去調查,獲取資料,分析情況,再下決定,而且,往往都能抓住重點和本質,這都是實踐論的做法,他的心學也是集合了儒釋道的產物,儘管他說理就在心中,知識就在心中,其實如果沒有他前期的勤奮學習,哪有理自然而然的就在心中呢?他是過江拆橋。龍場悟道之前,他都是儒釋道的集大成者了,沒有之前的積澱,哪來悟道之後的萬事萬物畢於一心?因此積累很重要,不同的人積累不同,即便對王陽明心學都嫻熟於心,也不可能每個人的成就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