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K歌

    居住(又稱“住所”)是人類抵禦風寒和休息繁衍的場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環境條件等影響,中國各地居住型別、房屋樣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風俗也多種多樣。 青島地區農村房屋結構與中國北方地區的房屋結構相似,建房多取向陽山坡,講究向陽背陰、依山靠水。房屋為土木磚石結構,一列3至5問,與左鄰右舍接山連牆,屋頂為“人”字型(亦稱“雙流水型”)。建有正屋、東西廂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村莊大小不一,少者幾戶,大的數百戶,近年又出現了不少千戶大村。 1897年後,德國、日本先後侵佔青島。隨著港口和市政的建設,大批農民湧入市區,當時西鎮一帶建起了i0個平民院,臺東鎮的南山、仲家窪等處也陸續出現了一些棚戶區。這些院區建房無規劃,房屋低矮陰暗,環境惡劣,除“人”字型屋頂外,還出現了許多一面坡房屋,人們習慣叫“道士帽”。由於居住環境、條件的改變,一些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居住民俗也就無法延續下來。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日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實行安居工程。現在,平民院和棚戶區已相繼建成居民小區,樓群林立,環境優美,人們居住條件大力改善。 在此期間,青島地區農村的老式住房也多為美觀的住宅樓代替。居住由單純實用型向注重審美型發展。一些現代建築材料被廣泛採用,不少村莊也出現了樓群。 ->村莊 青島農村除極少數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構成大小不同的建築群,稱作“村”、“莊”或“屯”。 村裡的道路,大的叫“街”,多為東西向,稱前街、后街。大的村莊街多,則冠姓氏為街名,如張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稱“衚衕”,多以姓氏、堂號、村中名人或樹木為名,如宋家衚衕、福來衚衕、解無衚衕、老槐樹衚衕等;很狹窄的道路稱“夾道”;閒散人經常聚集閒談的地方稱“懶漢子窩”、“老頭窩”。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萊西張哥莊是因為有一個姓張的漢子在這裡安家落戶而得名,此人豪爽,樂於助人,附近人尊稱為張哥,村名也就成了張哥莊。因“哥”、“格”、“戈”同音,以後就出現了像周戈莊、夏格莊等村名。這種以姓氏為名的村莊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趙家”,有的則加“臉”、“屯”、“溝”、“店”等字,叫“梁家吐”、“於家屯”、“王家溝”、“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徵而得名。菜西有個李鬍子莊,是因為清嘉慶年間,一個叫李克用的人來此建村,他鬍子很長,人稱“李鬍子”,日久,這村就叫做“李鬍子莊”。後來,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國初年該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莊”。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職業為村名。峙山有個皂戶村,因為明永樂年間有幾家用灶具燒鹽的鹽戶來此定居,宋代稱鹽戶為“皂戶”,這個村也就叫做“皂戶村”。 有不少村莊是以神話傳說中的名稱命名的。嶗山有個女姑山村,因為村南有個“老姑庵”廟,廟內的主神人稱“女姑”,傳說是《封神榜》中趙公明元帥的妹妹,人們就把村名定為“女姑山”。登瀛村是傳說秦人徐福為取長生不老藥,由此登程去仙島流洲而得名。嶗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於一個優美的神話故事,還因為村前海邊有一塊狀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莊以舊時駐軍軍屯或官屯為名,如鰲山衛、雄崖所、營上、黃官屯等;有的以寺廟、古家為名,像廟頭、家子頭、廟東、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環境取村名,如簸賓嶺,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還有以建村時當地的村木花草為名,如桃林、棗園、柳樹屯、棒子溝等。 1979年,青島開始地名普查,對重複的和不雅的村名進行了調整。村名和村名用字都達到了標準化、規範化。 ->院落 青島民間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稱“天井”、“院子”。 過去,許多人家都喜歡設前後兩院。前院面積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動的主要場地,院裡建豬圈、廁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樹木。後院很小,用處不大,只是為了擋住後窗,認為後窗臨街“不成住處”。如今,隨觀念的轉變,加上土地的寶貴,已很少有人設後院了。 院子周邊的牆叫“院牆”,舊時多用石塊壘成。在臨街牆上,鑲嵌帶“鼻樑”的石塊,用以拴騾馬,叫“拴馬石”。院牆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牆頭”。頂院牆上面抹成半圓形,叫“和尚頭”。如今,院牆多用石塊壘下部,上面壘磚,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磚或水泥砌成幾何圖案,稱做“花牆”。院牆不得高於屋簷。 臨街院牆處留有大門口,俗稱“街內”或“街門口”。街門多為南向或東向,衚衕裡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街門要與對門鄰居的大門口偏高,叫做“斜對門”。大門一般漆為黑色,老輩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紅色。門為兩扇,每扇裝一個鐵製的門環,左邊的門環連著門內“搖關”,“搖關”可轉動,供隨手關門用。有的人家遼在門上裝有鐵製的環扣·叫“門劃拉”,用以鎖門。 門上部修有門樓,舊時大門和門樓都是財勢的象徵,富有人家的門樓修囚角飛簷,上飾有“龍頭”、“壽狗”等吉祥物,大門高大,彩畫裝飾。平常人家的大門、門樓都很簡陋,門樓多用草氈,有的大門沒有門摟,叫“土門子”。 大門內大多建有影壁,俗稱“照壁”(磚砌屏風),上寫“福”字,或繪有鹿、鶴等圖案,一求吉慶,二作裝飾。 ->房屋 民間多住平房。舊時,房屋結構為起脊,用梁、柱構成骨架,上牆草頂,木侵窗戶(問有石牆瓦頂)。一幢房屋3、4、5間成套,坐兒朝南的房間為“正屋”,坐南朝北的為“倒屋”·東西兩側為“廂屋”分別叫“東廂屋”,“西廂屋”。正屋中間一間為“正間”·兩邊分別叫“東間”、“西間”再往裡口曠套間”。正間設鍋灶兩個,通東、西間炕內,供冬季熱炕取暖。舊時,正間與東間牆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燈窩”洞內可放油燈,這樣一盞燈可照明正、東兩間房,可節省燈油。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說從方洞中可看見灶間的行動,供婆婆監視媳婦用。在正間的上方用木板或高粱秸扎頂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來存放地瓜。東、西間多用花紙貼棚頂,裝飾有蝙蝠、團花等剪紙,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長輩住正屋,幼輩住廂屋。住一幢房子的,長輩住外間,幼輩住裡間(套間),長輩住東間,幼輩住西間。 倒屋一般住下人,普通人家堆放雜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稱“客屋”。 廂房夏熱冬冷倔風采光又差,所以民間有“東廂西廂,不孝的兒郎”、有錢不住東廂房,冬下暖,夏不涼”的俗諺。富有人家的廂房多下住人,用作飼養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島人叫“蓋屋”)是一家人的大事,舊時,看風水、擇宅基、安門框、做梁椽都要經過多種儀式和活動,其中要屬上樑儀式最為熱鬧、隆重。上樑時間一般都定在“正”向午時”,屆時親友都要來幫忙或祝賀,賀禮多為一塊紅布,叫做“掛紅”·梁橡上要貼上“上樑大吉”等字樣的橫披,還要綁上筷子,用紅繩繫上銅製錢,掛上紅布等飾物,以求吉利。上樑時,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間當中安設方桌,擺設供品,點燃紅燭,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萊西一帶在上樑時,兩位木匠、瓦匠師傅還要邊唱喜歌邊往下扔一些龍、鳳、虎、蝶等形狀的小勃勃,逗引孩子哄搶。上樑儀式結束後的當天主人要在新房設宴請親朋、工匠和幫工者,酒菜一般都很豐盛。 現在,民間建房“看風水”和“擺供求神”等舊俗多已廢除,但在梁、檁之上貼橫批、豎聯,以及放鞭炮等求吉習俗仍流行。 70年代開始,農村建房由生產大隊(村委會)統一規劃,街道、房屋逐步達到佈局整齊劃一,房屋也多為磚石牆、瓦頂、玻璃窗戶。伙房、寢室、會客室分別設定,廂屋多為水泥平頂,用以曬糧食或夏夜乘涼。 80年代後,老舊草房基本絕跡,有些農村已是樓房連片,農民的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許多禁忌,但多帶有迷信色彩,如過去有的地方農曆五月忌蓋屋,說五月為惡月,蓋屋家中要死人,顯然沒有科學依據;住所大門忌衝著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墳墓,說這樣會遭邪氣和不吉利,若無法避開,則要在門上掛“八卦鏡”破解;宅基不能直衝通街道,也不能面對廟字,如無法避開,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塊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當”5個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揪木、槐木,因“汛”、“槐”沾著“火”、“鬼”二字,恐不吉。在院內還忌栽桑樹、柳樹和楊樹,俗稱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內不栽“鬼拍手”。因為“桑”與“喪”同音,出門見“喪”不吉;柳不結籽,恐無子絕後;栽“鬼拍手”(指楊樹)則怕招來鬼灶,宅室不安。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麼鬼謎了,但農民院子內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種樹木。 青島民俗節慶一覽表 捷旅網 2006-3-25 來源: 節慶名稱 時間 天后宮民俗廟會 農曆正月初一至三十 青島蘿蔔會、元宵山會 農曆正月初九至十五 海雲庵糖球會 農曆正月十六至十八 青島櫻花會 4月下旬 櫻花之旅——日本週 4月下旬 青島之春——音樂周 4月中下旬 湛山寺廟會 農曆四月初八至初十 嶗山北宅櫻桃會 5月上旬 青島“海之情”旅遊節 7月 “青島之夏”藝術節 7月中旬 “青島之夏”藝術燈會 7月-9月 中國青島沙灘文化藝術節 9月 山海情——新婚之旅 10月 大澤山葡萄節 9月 青島金秋菊花會 10月-11月 金秋十月合唱周 10月 嶗山旅遊文化節 11月 青島旅遊行業酒吧文化節 12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事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