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50543099384

    整首詩大量運用了對比和類比,以自我剖析的方法表達出作者的觀點

    ——渴望自由的空間、渴望自由的舒展

    席慕容先是以火車上的自己為引子,引出所見的獨木。

    其中,火車則是作者心中無人打擾的空間的象徵。喜歡在火車上,實則是喜愛獨自一人的清淨自在。

    在詩的前幾句,作者花少量的筆墨刻畫了這樣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空間,為的是在讀者心中留下印象。

    隨後以群木和獨木的對比,寫社會和理想的對比。

    至此,那個“空間”的概念成功地轉換為“理念”的概念

    也就是從一個自在的空間,到對自由本質的嚮往。

    文中用委婉的方法來生長一句,說的是社會。

    不僅如此,它也做了一個鋪墊——為什麼要委婉生長?是因為要獲得Sunny。

    隨後一個轉折,跳到那一株獨木——自由地生長得如蓬如傘——最重要的,仍然能獲得Sunny。

    作者透過這樣的描寫,表現出自身內心最深處的願望——單純的自在是不足的。不僅自在、還要舒適地生活。所以說,作者所求的自在,是一種不受束縛的生活方式。

    這無疑是現實中不可能的,所以作者筆鋒一轉、再點群木。

    透過這樣的一次迂迴,作者從中引出做人的道理——要自由、先要妥協;要舒暢、先要學會在社會中獨立。這種獨立不是特異獨行,而是在不得不依附“群木”的時候,在內心深處做一棵獨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目前來說,OPPO R17 Pro是不是中端機裡面拍照數一數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