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樹怕剝皮,人怕激氣。”激就是激動,心有所感而表露於外者,不管是言語的挑撥或事情的刺激。孟子說過:“一怒而天下定。”這怒因刺激而起,勇氣也從膽中生,許多事業憑一怒而成,也有無數壞事起於一怒之起。可見這“激”的功用,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禍及本身。 所謂“激將”,是指透過語言或行動,觸及對方的自尊心或己方的自信心,進而引起他們的憤怒、怨憤或激情,使其下決心去做某件事或說某句話。從反面說,對個人來說是挑撥,對團體來說是煽動,手段不同,目的一樣。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時自尊心會受到壓抑,你故意刺激他,就可能使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壓抑中解放出來,使潛在的積極性得到表現。以解放了的自信心代替被壓抑的情感,往往能激發出巨大的能量。這在人際交往時,特別是面對比較特殊的勸服物件,有其獨特的價值。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正確地運用“激將法”在交際中能收到積極的效果—— 一是“明激法”。就是針對對方的狀態直截了當地給以貶低、否定的語言刺激,刺痛之。激怒之,使之“跳起來”以達到改變現狀的目的。例如,某造紙廠改革用人制度,張榜招聘中層幹部。工人們都希望有能力的技術員小黃揭榜,可是他卻瞻前顧後,不敢揭榜。正在工人們為此著急的時候,一位老工人直言相激道:“小黃啊,廠裡花了那麼多錢送你上大學,學了一肚子玩意兒,可你連個車間的擔子都不敢挑,真是個窩囊廢!”“我是窩囊廢?”小黃一氣之下!當場揭榜,出任了車間主任,工人們皆大歡喜。 明激法直接貶低,否定對方。話語尖銳,刺激性強,對對方的自尊心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往往對方會不服氣,不認“熊”,反過來否定你的意見,這樣,否定之否定,就實現了你本意要達到的目的。 二是“暗激法”。就是有意地褒揚第三者,暗中貶低對方,激發起壓倒、超過第三者的決心。 刺激性語言在一定情況下能產生“點石成金”的效果。俗話說“勸將不如激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運用激將法,還要注意方法得當,掌握分寸。 首先,被激將的物件要有較強的自尊心才能奏效。 其次,被激物件有一定的能力,雖然有自尊心而無能力,也難以取得效果,或者可能適得其反。《讀者》雜誌上有一篇文章叫《美麗的歧視》,在高考複習時,一位叫大偉的同學被張老師點名要他背英語單詞,可是大偉這時正在偷看一本武俠小說,張老師很生氣,說道:“大偉,你真是沒出息,你不僅糟蹋爹孃的錢還耗費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學,全世界就沒有文盲了。”大偉當時彷彿要爆炸了一樣,噌地跳離座位,跨到講臺上指著張老師說:“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學!”說著他把那本武俠小說撕得粉碎。他用功學習,終於考上了大學。後來他才知道,正是張老師用“歧視”——就是激將的方法使大偉進發出催人奮進的力量。相反,有一個學生成績一貫很差,面臨考試了,父親對他說:“你再不好好學習,這次考試再不及格,就別進這個家門,我也算沒你這個兒子。”考試之後,這個學生好幾門都不及格,便不敢再進家門,竟投河自殺了。這就是這位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逼得孩子走向了絕路。 最後要注意的是在運用激將法時,要知己知彼,掌握分寸,因為使用激將法的言辭一般都是激烈的,但不能變成惡意的攻擊和謾罵,“過”和“不及”都難以奏效。另外要對所激物件有較多的瞭解,這樣才能把握對方能夠接受的“刺激”的強度和方式方法,才能使物件將外界的刺激轉化為意識,指揮自己的行動。 當然,使用激將法要看物件,年輕人弱點是好勝心旨,“激”就要選在這一點上,你越說他害怕他越勇敢!老年人的弱點是自尊心,此點一“激”就靈,你越說他不中用他就不服老,越逞強。 反唇相譏 諷刺,在交際語言中是一種有較強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達方式;而反諷則是針鋒相對,毫不退讓,利用諷刺性語言的辛辣、幽默、風趣、含蓄的特點,進行“反攻”。它透過比喻、誇張、反語等修辭手法,來表達說話者對挑釁者的輕蔑、貶斥、否定的思想感情,能收到揭露醜惡、回擊挑釁、嘲諷無知等交際效果。 在競爭的社會中,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有耐得住攻擊並懂得如何有效的反擊的本領。縱觀世界各地的風雲人物,無不能言善辯,既能耐得住批評,又懂得如何反諷。不擅長反諷的人,會感受到壓力和挫折,處處受人制約,在競爭的長跑中無法順利地出人頭地。 反擊醜惡 “九·一三”事件之後,在一次聯合國安理會的會議上,蘇聯代表馬立克藉此事貶低中國,他說:“中國那麼好,為什麼林彪要往蘇聯飛呢?”中國代表鎮靜地回答:“尊敬的先生,您連這一點常識都不懂嗎,鮮花雖香,蒼蠅不照樣往廁所飛嗎?” 反唇相譏就其動機來說,有善意與惡意之分。對來自敵人的諷刺要針鋒相對,不留情面;而對一般人的反諷,則不應是惡意的;透過反唇相譏,意在引起對方警覺,絕不能以出對方的洋相、拿對方取樂為目的。 英國作家肖伯納有一次坐在沙發上沉思,他身邊的一位美國金融家說:“肖伯納先生,如果您讓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麼的話,我願意給您一美元。”“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肖伯納看了他一眼。金融家感到很得意。肖伯納話鋒一轉說:“我所思考的正是你。”金融家本想戲弄肖伯納,沒想到自討個沒趣。 以其人之言反治其人之身,這是最高明的反諷術!透過這種方式,在降伏對方的同時,也能使自己佔據更為主動的位置。 回擊挑釁 在交際場合,發生人身攻擊之類的不愉快事件是難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啞巴虧,反諷將成為你防身的盾牌。對於生活中的蓄意挑釁,也可以運用反諷,維護自己的尊嚴。 清代,侍郎紀曉嵐有一次與尚書和坤同席,和坤指著桌子旁吃骨頭的狗問紀曉嵐:“是狼(侍郎)是狗?”紀曉嵐聽出了和坤話裡的“骨頭”,馬上答道:“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 反唇相譏必須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藏得太深會不知所云,說了也白說;露得過頭就變成赤膊上陣,失去了諷刺的意義。 肖伯納《賣花女》準備上演了,他派人給丘吉爾送去兩張票,並附一張短箋:“親愛的溫斯頓爵士,奉上戲票兩張,希望閣下能帶一位朋友前來觀看拙作《賣花女》的首場演出,假如閣下也有朋友的話。” 丘吉爾答覆道:“親愛的肖伯納先生,蒙賜戲票兩張,謝謝。我和我的朋友因為有約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觀賞《賣花女》的首場演出,以後一定從命,假如你的戲還有第二場的話。” 一個嘲諷政治家只有對手,沒有朋友;一個反諷戲劇家的戲劇可能短命,不會長壽。譏中含趣,樂中有味。這說明,能言善辯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反諷只具有攻擊性而沒有幽默感,這絕對不是真正具備幽默素養的人的言行。有時候,懂得幽默的人還要掌握如何用幽默來化解摩擦的藝術。善用幽默的話語來反諷的人,才會有力量。 需要提醒的是,反諷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使你受益,也可以使你受損。用得恰當,它是利器,用得不當,很容易因而加深對方的敵意,有時僅僅打贏得了“口水仗”,卻為自己招惹了一個一生的敵人。所以,反諷要掌握分寸,尤其是需要區別清楚物件和場合。 英國的作家兼評論家巴拿得·瓊,體型瘦小,有一次,一位體態肥胖的人,對瓊譏諷說: “看到你,只能讓人聯想到英國以前一定鬧過饑荒。”瓊一聽,針鋒相對地反駁道:“看到你,一定讓人聯想到,原來好幾次饑荒的原因是出在你的身上。” 這位胖子自以為幽默,殊不知強中更有強中手,瓊以其不遜之言還擲給他,胖子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嘲諷無知 在生活中,總是有那些令人討厭的、經常說大話、自吹自擂的人,事實上,我們沒有義務一定要聽他吹噓。如果你在心中想過有機會一定要找一句話來堵這種人的口,那麼至少表明你已具有幽默的素質和反諷的勇氣了。讓我們給那些吹噓者的狂熱大腦潑一盆冷水吧!讓我們看看應該如何用幽默來消遣那些喜歡在人前炫耀自我的人。 文藝復興時期,有一次,一位知名然而品行不正的僧侶到義大利畫家達·芬奇家做客,這位僧侶對繪畫一點也不在行,卻指著達·芬奇的一幅畫批評說:“畫中那個人的膚色好像畫得太紅了點。” 達·芬奇很鄭重地回答道:“因為他看到像你這樣的人來訪,感到有點羞愧。” 還有一則潑人冷水的故事,發生在有“鐵女人”之譽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身上。 有一次,撒切爾夫人與工黨領袖迦納翰同機。在倫敦的上空,撒切爾夫人拿出一張10英磅的紙幣說:“如果我從視窗丟出去,撿到它的人一定會很幸福吧!” 沒想到迦納翰馬上介面說:“假如把你自己丟下去,那麼全華人民一定會更幸福。” 我們從這些充滿智慧的幽默中可以領略反諷的力量。在現實中,我們也不妨學習一下,提高對那些傲慢無知的人的反諷技巧。
俗語有云:“樹怕剝皮,人怕激氣。”激就是激動,心有所感而表露於外者,不管是言語的挑撥或事情的刺激。孟子說過:“一怒而天下定。”這怒因刺激而起,勇氣也從膽中生,許多事業憑一怒而成,也有無數壞事起於一怒之起。可見這“激”的功用,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禍及本身。 所謂“激將”,是指透過語言或行動,觸及對方的自尊心或己方的自信心,進而引起他們的憤怒、怨憤或激情,使其下決心去做某件事或說某句話。從反面說,對個人來說是挑撥,對團體來說是煽動,手段不同,目的一樣。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時自尊心會受到壓抑,你故意刺激他,就可能使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壓抑中解放出來,使潛在的積極性得到表現。以解放了的自信心代替被壓抑的情感,往往能激發出巨大的能量。這在人際交往時,特別是面對比較特殊的勸服物件,有其獨特的價值。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正確地運用“激將法”在交際中能收到積極的效果—— 一是“明激法”。就是針對對方的狀態直截了當地給以貶低、否定的語言刺激,刺痛之。激怒之,使之“跳起來”以達到改變現狀的目的。例如,某造紙廠改革用人制度,張榜招聘中層幹部。工人們都希望有能力的技術員小黃揭榜,可是他卻瞻前顧後,不敢揭榜。正在工人們為此著急的時候,一位老工人直言相激道:“小黃啊,廠裡花了那麼多錢送你上大學,學了一肚子玩意兒,可你連個車間的擔子都不敢挑,真是個窩囊廢!”“我是窩囊廢?”小黃一氣之下!當場揭榜,出任了車間主任,工人們皆大歡喜。 明激法直接貶低,否定對方。話語尖銳,刺激性強,對對方的自尊心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往往對方會不服氣,不認“熊”,反過來否定你的意見,這樣,否定之否定,就實現了你本意要達到的目的。 二是“暗激法”。就是有意地褒揚第三者,暗中貶低對方,激發起壓倒、超過第三者的決心。 刺激性語言在一定情況下能產生“點石成金”的效果。俗話說“勸將不如激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運用激將法,還要注意方法得當,掌握分寸。 首先,被激將的物件要有較強的自尊心才能奏效。 其次,被激物件有一定的能力,雖然有自尊心而無能力,也難以取得效果,或者可能適得其反。《讀者》雜誌上有一篇文章叫《美麗的歧視》,在高考複習時,一位叫大偉的同學被張老師點名要他背英語單詞,可是大偉這時正在偷看一本武俠小說,張老師很生氣,說道:“大偉,你真是沒出息,你不僅糟蹋爹孃的錢還耗費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學,全世界就沒有文盲了。”大偉當時彷彿要爆炸了一樣,噌地跳離座位,跨到講臺上指著張老師說:“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學!”說著他把那本武俠小說撕得粉碎。他用功學習,終於考上了大學。後來他才知道,正是張老師用“歧視”——就是激將的方法使大偉進發出催人奮進的力量。相反,有一個學生成績一貫很差,面臨考試了,父親對他說:“你再不好好學習,這次考試再不及格,就別進這個家門,我也算沒你這個兒子。”考試之後,這個學生好幾門都不及格,便不敢再進家門,竟投河自殺了。這就是這位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逼得孩子走向了絕路。 最後要注意的是在運用激將法時,要知己知彼,掌握分寸,因為使用激將法的言辭一般都是激烈的,但不能變成惡意的攻擊和謾罵,“過”和“不及”都難以奏效。另外要對所激物件有較多的瞭解,這樣才能把握對方能夠接受的“刺激”的強度和方式方法,才能使物件將外界的刺激轉化為意識,指揮自己的行動。 當然,使用激將法要看物件,年輕人弱點是好勝心旨,“激”就要選在這一點上,你越說他害怕他越勇敢!老年人的弱點是自尊心,此點一“激”就靈,你越說他不中用他就不服老,越逞強。 反唇相譏 諷刺,在交際語言中是一種有較強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達方式;而反諷則是針鋒相對,毫不退讓,利用諷刺性語言的辛辣、幽默、風趣、含蓄的特點,進行“反攻”。它透過比喻、誇張、反語等修辭手法,來表達說話者對挑釁者的輕蔑、貶斥、否定的思想感情,能收到揭露醜惡、回擊挑釁、嘲諷無知等交際效果。 在競爭的社會中,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有耐得住攻擊並懂得如何有效的反擊的本領。縱觀世界各地的風雲人物,無不能言善辯,既能耐得住批評,又懂得如何反諷。不擅長反諷的人,會感受到壓力和挫折,處處受人制約,在競爭的長跑中無法順利地出人頭地。 反擊醜惡 “九·一三”事件之後,在一次聯合國安理會的會議上,蘇聯代表馬立克藉此事貶低中國,他說:“中國那麼好,為什麼林彪要往蘇聯飛呢?”中國代表鎮靜地回答:“尊敬的先生,您連這一點常識都不懂嗎,鮮花雖香,蒼蠅不照樣往廁所飛嗎?” 反唇相譏就其動機來說,有善意與惡意之分。對來自敵人的諷刺要針鋒相對,不留情面;而對一般人的反諷,則不應是惡意的;透過反唇相譏,意在引起對方警覺,絕不能以出對方的洋相、拿對方取樂為目的。 英國作家肖伯納有一次坐在沙發上沉思,他身邊的一位美國金融家說:“肖伯納先生,如果您讓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麼的話,我願意給您一美元。”“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肖伯納看了他一眼。金融家感到很得意。肖伯納話鋒一轉說:“我所思考的正是你。”金融家本想戲弄肖伯納,沒想到自討個沒趣。 以其人之言反治其人之身,這是最高明的反諷術!透過這種方式,在降伏對方的同時,也能使自己佔據更為主動的位置。 回擊挑釁 在交際場合,發生人身攻擊之類的不愉快事件是難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啞巴虧,反諷將成為你防身的盾牌。對於生活中的蓄意挑釁,也可以運用反諷,維護自己的尊嚴。 清代,侍郎紀曉嵐有一次與尚書和坤同席,和坤指著桌子旁吃骨頭的狗問紀曉嵐:“是狼(侍郎)是狗?”紀曉嵐聽出了和坤話裡的“骨頭”,馬上答道:“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 反唇相譏必須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藏得太深會不知所云,說了也白說;露得過頭就變成赤膊上陣,失去了諷刺的意義。 肖伯納《賣花女》準備上演了,他派人給丘吉爾送去兩張票,並附一張短箋:“親愛的溫斯頓爵士,奉上戲票兩張,希望閣下能帶一位朋友前來觀看拙作《賣花女》的首場演出,假如閣下也有朋友的話。” 丘吉爾答覆道:“親愛的肖伯納先生,蒙賜戲票兩張,謝謝。我和我的朋友因為有約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觀賞《賣花女》的首場演出,以後一定從命,假如你的戲還有第二場的話。” 一個嘲諷政治家只有對手,沒有朋友;一個反諷戲劇家的戲劇可能短命,不會長壽。譏中含趣,樂中有味。這說明,能言善辯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反諷只具有攻擊性而沒有幽默感,這絕對不是真正具備幽默素養的人的言行。有時候,懂得幽默的人還要掌握如何用幽默來化解摩擦的藝術。善用幽默的話語來反諷的人,才會有力量。 需要提醒的是,反諷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使你受益,也可以使你受損。用得恰當,它是利器,用得不當,很容易因而加深對方的敵意,有時僅僅打贏得了“口水仗”,卻為自己招惹了一個一生的敵人。所以,反諷要掌握分寸,尤其是需要區別清楚物件和場合。 英國的作家兼評論家巴拿得·瓊,體型瘦小,有一次,一位體態肥胖的人,對瓊譏諷說: “看到你,只能讓人聯想到英國以前一定鬧過饑荒。”瓊一聽,針鋒相對地反駁道:“看到你,一定讓人聯想到,原來好幾次饑荒的原因是出在你的身上。” 這位胖子自以為幽默,殊不知強中更有強中手,瓊以其不遜之言還擲給他,胖子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嘲諷無知 在生活中,總是有那些令人討厭的、經常說大話、自吹自擂的人,事實上,我們沒有義務一定要聽他吹噓。如果你在心中想過有機會一定要找一句話來堵這種人的口,那麼至少表明你已具有幽默的素質和反諷的勇氣了。讓我們給那些吹噓者的狂熱大腦潑一盆冷水吧!讓我們看看應該如何用幽默來消遣那些喜歡在人前炫耀自我的人。 文藝復興時期,有一次,一位知名然而品行不正的僧侶到義大利畫家達·芬奇家做客,這位僧侶對繪畫一點也不在行,卻指著達·芬奇的一幅畫批評說:“畫中那個人的膚色好像畫得太紅了點。” 達·芬奇很鄭重地回答道:“因為他看到像你這樣的人來訪,感到有點羞愧。” 還有一則潑人冷水的故事,發生在有“鐵女人”之譽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身上。 有一次,撒切爾夫人與工黨領袖迦納翰同機。在倫敦的上空,撒切爾夫人拿出一張10英磅的紙幣說:“如果我從視窗丟出去,撿到它的人一定會很幸福吧!” 沒想到迦納翰馬上介面說:“假如把你自己丟下去,那麼全華人民一定會更幸福。” 我們從這些充滿智慧的幽默中可以領略反諷的力量。在現實中,我們也不妨學習一下,提高對那些傲慢無知的人的反諷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