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後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緻,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題破山寺後禪院》以由外入內的遊寺的路線貫穿全詩。首聯從“入古寺”“見高林”寫起,點明遊寺的時間,烘托幽深的氣氛,頷聯寫踏竹徑,到進禪房,抓住山寺獨特的景物,描繪了山寺幽深寂靜的景色;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尾聯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譯文】 清晨進入這座古老寺廟, 旭日正照著高高的樹林。 一條竹徑通向幽靜處所, 禪房周圍花木鬱鬱蔥蔥。 山林的美景使百鳥歡悅, 潭水倒影讓人雜念全消。 一切聲響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鍾磐聲在空中迴盪。 【簡析】 常熟虞山是蘇南風景名區,現已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虞山北麓的興福寺是佛教名剎,景緻更加迷人。寺中禪院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成為興福寺面龍點睛之筆。常建題詩時的興福寺,風貌肯定與今日不同,但自然環境的特點,如高林、竹徑,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讓人們從中領悟到常建詩中所傳達出的意境。 詩境依遊覽的過程逐步展開。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嚮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二聯是入寺之後的經歷,沿著竹林間的一條小徑走去,小徑盡處是僧侶的寮房。這裡花木抉疏綠草如茵,氣氛更顯得安詳、幽雅。句中的“幽處”、“花木深”,既表現出獨特的環境氛圍,也傳達出詩人欣賞、讚歎之情。詩的第三聯正面寫詩人觀賞的感受。這兩句說,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淨盡。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說這裡是禽鳥與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氣氛。後一句是就人與自然環境而言,說這裡的山光水色不僅可以娛悅人的耳目,而且可以淨化人的靈魂。遊人在塵世煩躁、疲憊的心態,一到這裡經過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復,使精神昇華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間的反映;“潭影”則是山光和天色在水裡的反映。這樣寫不僅從結構上與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應,而且使“初日”貫穿始終,更加突現這輪初日,讓人覺得這裡的Sunny有特殊的魅力.讀者終於領悟到,詩人寫“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輪“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這裡的山光、潭影獲得了“悅鳥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Sunny等等變得清潔、寧靜、安詳、和平,從而構成破山寺這一塊淨土。詩的尾聯點破了這種對佛教法力的禮讚。詩人說,此時此刻,外界的一切聲響似乎都沉寂了,遠逝了,只有悠長的鐘聲和清脆的磬聲在迴盪,在遠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讚許覺悟。詩人整個身心都融進濃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寫遊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 全詩層次分明,意境渾融,意味濃厚,歷來廣為傳誦。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後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緻,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題破山寺後禪院》以由外入內的遊寺的路線貫穿全詩。首聯從“入古寺”“見高林”寫起,點明遊寺的時間,烘托幽深的氣氛,頷聯寫踏竹徑,到進禪房,抓住山寺獨特的景物,描繪了山寺幽深寂靜的景色;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尾聯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譯文】 清晨進入這座古老寺廟, 旭日正照著高高的樹林。 一條竹徑通向幽靜處所, 禪房周圍花木鬱鬱蔥蔥。 山林的美景使百鳥歡悅, 潭水倒影讓人雜念全消。 一切聲響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鍾磐聲在空中迴盪。 【簡析】 常熟虞山是蘇南風景名區,現已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虞山北麓的興福寺是佛教名剎,景緻更加迷人。寺中禪院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成為興福寺面龍點睛之筆。常建題詩時的興福寺,風貌肯定與今日不同,但自然環境的特點,如高林、竹徑,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讓人們從中領悟到常建詩中所傳達出的意境。 詩境依遊覽的過程逐步展開。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嚮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二聯是入寺之後的經歷,沿著竹林間的一條小徑走去,小徑盡處是僧侶的寮房。這裡花木抉疏綠草如茵,氣氛更顯得安詳、幽雅。句中的“幽處”、“花木深”,既表現出獨特的環境氛圍,也傳達出詩人欣賞、讚歎之情。詩的第三聯正面寫詩人觀賞的感受。這兩句說,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淨盡。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說這裡是禽鳥與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氣氛。後一句是就人與自然環境而言,說這裡的山光水色不僅可以娛悅人的耳目,而且可以淨化人的靈魂。遊人在塵世煩躁、疲憊的心態,一到這裡經過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復,使精神昇華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間的反映;“潭影”則是山光和天色在水裡的反映。這樣寫不僅從結構上與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應,而且使“初日”貫穿始終,更加突現這輪初日,讓人覺得這裡的Sunny有特殊的魅力.讀者終於領悟到,詩人寫“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輪“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這裡的山光、潭影獲得了“悅鳥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Sunny等等變得清潔、寧靜、安詳、和平,從而構成破山寺這一塊淨土。詩的尾聯點破了這種對佛教法力的禮讚。詩人說,此時此刻,外界的一切聲響似乎都沉寂了,遠逝了,只有悠長的鐘聲和清脆的磬聲在迴盪,在遠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讚許覺悟。詩人整個身心都融進濃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寫遊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 全詩層次分明,意境渾融,意味濃厚,歷來廣為傳誦。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