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57797169671

      採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主要寫採蓮姑娘的美麗容貌。亭亭玉立的碧綠荷葉和妙齡少女的綠色羅裙融為一體,嬌嫩的荷花映襯著少女美麗的臉龐。荷葉和羅裙,荷花和麵龐相互襯托,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一幅美妙和諧的圖畫。這裡寫採蓮少女的衣著容貌,色彩鮮豔而不俗氣,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後兩句寫動景,由於荷葉和羅裙、荷花和人面融為一體,所以採蓮姑娘稍微一動就不見了蹤影,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在荷塘中採蓮。一個“亂”字,一個“始”字,使整幅畫面充滿了情趣,這幅畫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作者自始至終不讓她們“露出廬山真面目”,而是讓她們融入田田荷葉和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留下了悠然不盡的情趣意味。  註釋: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採蓮圖畫。一群採蓮的少女,她們的裙子綠得像荷葉一樣,紅潤的臉頰與盛開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雜使人難以分清,歌聲由池中傳來,才知道她們穿行在荷花叢中採蓮呢!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註釋】  一色:同一種顏色。  裁:裁剪縫製。  芙蓉:荷花的別稱。  亂入:雜入、混入。  【詩意】  綠羅裙融入荷葉彷彿一色裁剪,荷花與採蓮女的面容相映爭豔。那麼多蓮舟蕩入池塘都看不見,聽到歌聲才覺察人在荷塘採蓮。  【簡評】  王昌齡的《採蓮曲》寫的是採蓮女,但作者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畫面中採蓮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本詩語言生動活潑,姿致天成,傳神地表現出採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 2 # 使用者1677478841503

    採蓮女的形象特點:採蓮女的美麗,不是閉月羞花式的驚豔,而是如Sunny般健康溫暖,似乎能催開滿池的荷花。

    《採蓮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七言絕句。

    原文: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擴充套件資料

    此詩一開頭就巧妙地把採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豔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豔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

    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傑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拿到金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