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里江畔

     狗是許多人都非常喜愛的動物,加之今年又是狗年,所以大街上隨處可見各種展示狗的形象的吉祥裝飾物。在中國歷史上,從來不乏“愛狗人士”,他們中也有人透過藝術來表達對於狗的喜愛,看著文物上這些流傳至今的古代“名犬”,您是否會與古人產生一絲共鳴呢?

      漢代隨葬陶狗

    天回山東漢崖墓出土陶狗

      先秦時代的文物中,狗的藝術形象不是很多見,而到了漢代,隨葬品中的陶狗突然間變得異常豐富,這些陶狗在陝西、河南、山東、四川等地的漢墓,特別是東漢墓中大量出土,其形象可愛程度不同於一般家畜。對於這種現象,有學者認為:漢時由於政局相對穩定,經濟長足發展,所以到了東漢時期,狗的用途發生巨大改變,由取肉食用的家畜逐漸變為看家護院的夥伴或者寵物。

      漢代隨葬陶狗形象生動、憨態可掬,有一種被網友戲稱為“哮天犬”的陶狗在全國各地多有發現,陝西曆史博物館亦有收藏。這種“哮天犬”一般高約30釐米,施綠釉或無釉,其頭部較大,身體短小,四肢也很短,尾巴捲曲,兩隻耳朵彎曲向前,雙目圓睜怒視前方,張嘴朝天狂吠,犬齒外露略顯兇猛。據學者推測,這種狗就是中國漢代中原地區比較常見的犬隻,類似於現在的中華田園犬。

      目前國內考古發現,所見較為奇特的漢代隨葬陶狗,1972年出土於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現藏於四川博物院。該陶狗高約74釐米,嘴角下垂成囊狀,前腿直立,後腿卷伏,耳朵高聳,尾巴短小。這隻陶狗十分寫實,看上去威風凜凜,許多參觀者都驚呼:“這不是國際熱門名犬——卡斯羅犬嗎?”事實上,學界普遍認為這隻陶狗應該取材於重慶犬,這種狗馴養於川渝地區,雖然算不上世界名犬,但其早在漢代就已出現,真是非常古老的犬種。

      《簪花仕女圖》上的“拂秣狗”

    拂秣狗

      唐王朝國力強盛,崇尚奢華,宮廷內、貴族間對於寵物的外形也十分挑剔,期望與唐朝通商的海外國家投其所好,將一些稀奇的寵物進獻給唐皇,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拂秣狗”。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簪花仕女圖》據傳為唐代畫家周昉所繪,畫中雍容華貴的唐代貴婦形象可謂深入人心,然而畫中人物腳下的兩隻小狗卻很少有人注意。這兩隻小狗毛色黑白相間,脖子上還繫著紅絲帶,它們朝貴婦裙襬不停地張嘴擺尾,做出撲跳的姿態。藏界歷來認為,這種活潑可愛的小狗就是唐代的“拂秣狗”。

      據《舊唐書·高昌傳》記載:“武德七年,高昌王麴文泰獻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尺餘,性甚慧,能曳馬銜燭,雲本出拂秣國。中國有拂秣狗,自此始也。”據瞭解,“拂秣狗”屬於尖嘴絲毛犬,最早馴養於古希臘。據史料記載,初唐時國內已有人開始豢養“拂秣狗”,並將其稱作“康國狷子”“白雪狷兒”或“花子”。唐中期及以前,馴養“拂秣狗”這種時髦而且花費很大的行為還僅限於宮廷,但“拂秣狗”聰慧、可愛的形象卻在市井間流傳甚廣。唐代小說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就講述了一個“康狷亂局”的故事,說的是楊貴妃養的“康國狷子”為唐玄宗在下棋時解圍的事情。

      學界有一種說法稱,“拂秣狗”正是現代哈巴狗、獅子狗的祖先,但由於缺乏更多依據,所以只是一種猜測。

      宋代《獵犬圖》

    《獵犬圖》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民養狗的時代,特別是村莊裡幾乎家家養狗。據《宋史·孝義傳》記載:“江州德安陳昉,家十三世同居。長幼七百口,不畜僕妾,上下親睦,人無間言。有犬百餘,共食一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南宋將領趙萬年在《襄陽守城錄》中也記曰:“各家所養之犬,在城外百十為群,有數千只,每遇夜出兵攻劫虜人營寨,則群犬爭吠。”

      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狗並沒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所以在繪畫藝術中雖有狗出現,但其只作為配角,描繪得不夠具體。而到了宋代,得益於市井經濟的繁榮,畫師的創作理念有了很大進步,從而廣泛湧現出以動物為主體的繪畫作品,這其中就有著名的《獵犬圖》。

      《獵犬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南宋畫家李迪所作,該圖右上方署有“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年名款,並鈐有“都省書畫之印”及清代收藏家耿昭忠鑑藏印多方,對幅有耿昭忠題記一則。《獵犬圖》畫面沒有任何背景,只有一隻獵犬前行,犬頭犬尾低伏,頸上戴著項圈而無繩索,說明它非常有靈性。這隻犬形態生動,造型準確,刻畫細緻入微,毛茸茸的細毛和腳爪清晰可見。色彩深淺搭配柔和,整體造型呈三角狀,使整幅畫剛柔相濟,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寫實功力和嫻熟的表現能力。

      除了獵狗外,觀賞狗也是宋代畫家筆下常見的題材。南宋畫師毛益的《萱草戲狗圖》與南宋無款的《乳犬戲蝶圖》《秋葵犬蝶圖》《雞冠乳犬圖》《萱花乳犬圖》都畫的是十分可愛的小型觀賞狗,宋人的精緻生活從中能窺一二。

      郎世寧《十駿犬圖》

    《十駿犬圖》之“蒼猊”

      古代一些駿馬往往會有自己的名號,比如“赤兔”“的盧”“青騅”,但您是否知道一些名犬也是有名號的。清代畫家郎世寧就曾創作了一組《十駿犬圖》,畫中描繪了十條品種高貴的名犬。最有趣的是,這些狗還有自己的名字,它們分別是“霜花鷂”“睒星狼”“金翅獫”“蒼水虯”“墨玉璃”“茹黃豹”“雪爪盧”“驀空鵲”“斑錦彪”和“蒼猊”。

      署名郎世寧的《十駿犬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根據畫中描繪,上述前九條狗都屬小頭長嘴、腰腹收縮、四肢細勁的獵犬品種,這些犬隻擅長奔跑,敏捷強壯,速度與耐力驚人;而最後那條威猛的大狗,一看便知是藏獒。

      從畫面上所題寫的字句來看,這些名犬大多是周邊各個部落的首領或地方官進獻給皇帝的。從畫面上看,圖中的犬,無疑是由畫家郎世寧所繪,因為狗採用的是西方的素描畫法,造型立體具有質感,歐洲風味很足;而圖畫背景部分的花草坡石,講究皴法、勾勒,追求平面的裝飾效果,與動物的畫法相比較,二者有很大的差異,這應當是由供奉在宮廷的中國畫家用傳統畫法補畫的,但署名只有郎世寧一人。

      郎世寧十分精於畫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其作《竹蔭西猊狗圖》。此圖作於雍正年間,畫中犬隻毛色銀灰,光澤細潤,骨骼肌肉很有質感,為郎世寧的傳世傑作。

  • 2 # 每天讀宋詞

    我想到了曾經圓明園的狗首銅像。

    簡單介紹下圓明園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它們本來是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的一部分,十二生肖銅像以水報時,由清朝駐華耶穌會教士郎世寧設計出來的,以獸頭人身十二生肖代表一天間的二十四小時,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具備一定實用功能,曾聞名世界。然而,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戰爭,並且火燒圓明園,搶走部分文物,由此,十二獸首銅像也被捲走。

    目前,已經有一部分銅像包括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和馬首銅像已迴歸祖國懷抱,龍首則保存於臺灣,由此十二大生肖獸首已經有8個在中國,而蛇首、雞首、狗首、羊首下落不明。

    希望其他的包括狗首在內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都儘快回到祖國懷抱。

  • 3 #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狗狗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已經有幾萬年了,因此,我們得以一飽狗狗文物的眼福。身在海外,我惦記的是我們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狗,在此向大家介紹如今依舊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狗狗。

    首先,下圖中的兩隻文物狗狗,一隻是流落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的漢代黃綠釉陶狗,另一隻是流落日本美秀美術館收藏的漢代綠釉狗。綠釉狗最早產生於兩漢,最晚可延續到隋、唐時期,並且大都為低溫釉陶,其釉色一般以綠色為主,有的還取其狗的毛色而施以黃釉或其它釉色。在各地出土漢代釉陶狗的造型中,大都取其靜態,也有的取其動態,有的緩步行走,有的昂首鳴吠,還有的靜臥前視。

    其次,流落海外最著名的是還是圓明園的十二生肖狗首銅像。我想很多人都看過成龍擔任導演並主演的動作電影《十二生肖》(英文:CZ12: Chinese Zodiac),也是透過該電影,讓很多人都知道了圓明園“十二生肖青銅獸首”流落海外。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是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海晏堂前噴水池的一部分,該噴水池稱為水力鍾和十二生肖報時噴泉。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將圓明園內文物洗劫一空,包括十二生肖獸首。目前馬首、牛首、猴首、虎首、豬首五尊銅獸首皆存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鼠首和兔首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十二生肖獸肖中的龍首、狗首、蛇首、羊首、雞首等5尊銅像至今下落不明。

    作為華人,我們的文物流落海外,我們是痛心的。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我相信,這些文物一定會回到祖國懷抱。在狗年,我們殷切希望我們的文物狗狗早早迴歸。

  • 4 # 文藏

    東漢 綠釉狗 故宮博物院藏

    狗對於人類文明的奉獻,李時珍《本草綱目》歸納有三:「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喙,善守;食犬體肥,供飢。」如需補充的話,先要加上牧羊犬,再添寵物狗。田犬即獵犬,民間也稱為細犬。

    唐 三彩胡人騎馬狩獵男俑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物理小識》中說「獵犬瘦而長」,可移作細犬的註解。這還寫入了小說《西遊記》—孫猴子與二郎神一通苦戰,結果「被二郎爺爺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上一口」。細犬之「細」,頗為傳神地概括了獵狗的體貌特點。

    東晉 青釉狗圈 高三·五釐米 口徑九·五釐米 底徑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唐 狗俑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唐 石十二生肖狗首俑 故宮博物院藏

    吠犬善守,看守門戶。狗叫汪汪,既是守護領域,又是對陌生的走近者示警示威,也是向主人報警,或者講報信。

    唐 陶狗 高一二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民間有菜狗之謂,指那些不可以田獵、宰了吃肉的狗。其實,獵犬往往也會成為人的俎上物,故有成語「兔死狗烹」,古時吃狗肉要比現在普遍。《史記》為樊噲立傳,說他從軍前「以屠狗為事」,唐代的註釋說:「時人食狗亦與羊豕同,故噲專屠以賣之。」體味此語,唐代人的食狗習俗,已不如秦漢。司馬遷還寫到燕國的一位「狗屠」是荊軻的好朋友。

    清 青玉狗 高三釐米 長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 陶狗 高一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晉 青釉狗圈 高二釐米 口徑九·五釐米 底徑七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隨人畋獵的狗,最出彩的大約是逐兔。一條犬對一隻兔,一陣狂追,叼著捕獲物凱旋,這就是好獵狗。《史記》記,受了挫折的李斯對兒子講,他嚮往牽黃犬、出東門、逐狡兔的自在生活。狗獵兔,這一典型模式沉澱在語言中,便有古諺「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成語「兔死犬飢」;還有俗話「兔子沒捉完先宰狗」,都是講事未成先就虧待了做事的人。

    唐 陶騎馬狩獵男俑 故宮博物院藏

    明 白玉十二辰之犬 故宮博物院藏

    天狗被納入關於生育習俗的傳說,隱約之間,也與月食有些關係。遼代王鼎的傳奇小說《焚椒錄》記懿德皇后故事,講其母耶律氏夢月墜懷,漸升中天,忽為天狗所食,驚寤而生女,女孩長大後成了懿德皇后。明代謝肇淛《五雜組》記,「閩中新婦不戴星行」,說是「恐犯天狗星,損子嗣」。 為了使自己能懷上小寶寶,新婚媳婦避免在夜晚出門,在星空下行走。射天狗,相傳有張仙。清代濰坊年畫繪張仙彎弓,卻並非箭在弦上,射的是彈—「彈」即「誕」,民間以此討口彩,講張仙送子。

    東漢 陶狗 高一二·三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唐 畫彩抱犬女俑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典天文學多以動物命名星辰,借星空反映人間生活、社會歷史和傳說,而非純粹的想象中的動物世界。二十八星宿北方七宿的鬥宿牛宿之間,命名了狗國星、狗星。這關涉古老的民族犬戎。殷周之際,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和西部,都有犬戎的蹤跡。《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人面獸身,名犬戎。」《山海經·海內北經》:「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神話學專家袁珂認為,「犬封國」者,以神犬立功受封而得國,即晉代郭璞註文所說的「狗封之國」。至於天狗,古人命名天狗七星,在天國看守防盜,與狗國星、狗星的含義是不同的。天狗七星被賦予值守的意義,與食日月、擾婦幼的傳說相比,更本色,更寫實。

    宋 白玉臥犬 高一·五釐米 長五·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唐 三彩胡人騎馬狩獵男俑(兩件) 故宮博物院藏

    元 青玉臥狗 故宮博物院藏

    天行健,歲序新,一年之計在於春。民諺有「豬來窮家,狗來富家」之說,自動上門的狗,自然深得人愛。歲次戊戌,狗送旺來,帶來對生活的祝福,還有說不盡的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話題。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城作文的結尾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