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槑槑1992

    說話是一門藝術,如何跟自己的小孩進行有效溝通是許多家長的心病,那麼我來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吧。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做父母的就自然而然的有著言傳身教的使命與責任。在教育方面,溝通是橋樑。想要橋樑穩,下面幾個階段要處理好。

    第一: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3歲之前儘量不要跟孩子說反話和偽話。例如:“你再不認真吃飯,就把你送給阿姨了。”“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因為三歲以下的孩子很少有能夠聽懂反話和偽話的,你說什麼,他們便信什麼。這樣用恐嚇的方式讓孩子暫時聽話會產生兩個不良後果。一是到長大一點孩子會意識到爸媽是騙人的,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誠信形象。二是孩子成大之後會有童年陰影,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安全感。

    第二:當孩子在小學階段,少說“不要”“不行”,而是把這個NO放在注意安全,如水電防騙方面。

    例如:“小心,不要把飯菜弄到衣服上了。”和“小心點,慢慢吃,用手端好碗,筷子握到一半以上位置,夾菜夾靠近自己的碗,只挑自己喜歡吃的菜是不禮貌的”這兩種表達方式很顯然後面一種好多了。因為小孩子是一張白紙,不管你教了多少遍,總會做的不如父母心裡期許的那麼好,所以不妨多點耐心,告訴他具體怎麼做,而不是告訴他你想要個什麼樣的結果。

    第四:在高中階段,父母儘量選擇多做少說。莘莘學子十年寒窗,幾乎道理都懂了,從象牙塔到社會,就差高考這麼一步。這個時候面臨高考,幾乎從高一入學開始,有些家長就在高考倒計時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如果在認真讀書,那麼壓力是很大的。作為父母就不要總是一個電話一個電話的訴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了,天天強調做父母的不易。一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二來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高中階段,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應該是幕後了。不管他會不會知道,你的這些付出最後他是從旁人耳朵裡聽到的要比父母自己如泣如訴要好。想像一下,等他或她為人父,為人母時,想到你們曾經無私的奉獻,那麼他們也會像曾經父母親為自己所付出的那樣為自己的兒女付出。

    總之,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想將來孩子怎麼對待父母,那麼父母就該怎麼對待孩子。

  • 2 # 媽媽圈兒

    說說我的日常吧

    1 情景一:寶寶打不開什麼東西非常的急躁

    媽媽說:寶寶 也許你可以請媽媽幫忙 你是小孩子 打不開這個很正常的 但是媽媽可以

    2 情景二:寶寶想自己吃完某個好吃的東西

    媽媽說:你分享給我吃一點這個 等媽媽有了好吃的 同樣分享給你吃 你覺得怎麼樣?

    3 情景三:寶寶鬧著必須要立刻馬上得到某樣東西

    媽媽說:寶寶 我知道你非常想要這個 這樣吧 你看看這樣行不行 我們打電話給爸爸 讓爸爸下班的時候幫你帶回來?(後來我女兒也學會了你看這樣行不行這個句式哈哈哈)

  • 3 # 卷珠簾外

    謝謝邀請。年青的我是個叛逆的孩子。哪年,我事業、愛情都失敗,一氣之下,我想離家出走,父母發現後,母親直罵我害了他們,父親則平靜地對我說了一句話:阿南(我的小名),你記住了,一個人從他(她)出生那天,不是隻屬於他(她)自己一個人,不單是為自己而活著的。

  • 4 # 婷媽alan

    《小王子》裡面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話語是所有誤會的根源。

    好好說話,這個問題確實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很多矛盾,比如夫妻之間、婆媳之間、親子關係,甚至在工作中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都因為不會好好說話,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

    那如何說呢?

    首先,傷自尊的話不能說。孩子雖然小,也是有自尊的,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要尊重他們說話的權利。

    其次,比較的話不能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不要拿孩子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比。

    再次,威脅的話不能說。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說,你再怎麼樣,我就怎麼樣。雖然並沒有這樣做,但是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裡會埋下不好的種子。現在的孩子都很敏感,他會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自己是不好的,從而自卑,怯弱。

    最後,命令的話不要說。孩子跟我們是平等的,並不能因為他年紀小,就盛氣凌人的對待他。

    (圖片來源網路)說話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以上的這些型別是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所不能承受的傷害,所以,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分寸。因為在他們單純天真的世界裡,父母的任何一句話都能夠給他們帶來影響,很多的孩子就是因為在父母的言語中,一次次失去信心,從而失去目標,變得麻木!

    尊重、聆聽、平等、信任,語言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橋樑,善於運用可以增加親子感情。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 5 # 宋湘春

    在昨天晚上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的課堂上,一位媽媽在學習之後說:面對孩子的問題,我也想好好和他說,自己覺得自己的態度很好、說的話也很好聽,可就是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還是不聽,甚至對抗。透過今天的語構練習,才發現自己認為是在和孩子好好說話,其實不是……

    第二生命形態學理論將不好好說話統稱為--非秩序溝通。非秩序溝通有很多型別,生活中最常見的有十大類,包括:省略式溝通、否定式溝通、質詢式溝通、貶低式溝通、交易式溝通……

    這些溝通方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親子之間、夫妻之間、同事之間……

    每個做父母的都想和孩子好好說話,但是,很多時候並不知道應該怎麼說。往往是開頭心平氣和,說著說著就火冒三丈。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舉例說明:

    咱們用面對孩子考試這件事情,兩類家長的說話方式做對比。

    1、當孩子考試的成績是97分時,有些媽媽會說:你說怎麼回事,怎麼老是考不了滿分呢?怎麼又丟了3分?改過來的嗎?下次知道怎麼做了嗎?

    2、同樣是孩子考試得了97分這件事,如果媽媽這樣說:寶寶(孩子的名字)考了97 分,媽媽很開心,咱們只差3分就滿分了。那咱們一起分析一下這3分丟在哪裡了?是不會呢?還是沒有看清楚題目的內容,或者是從草稿紙上往卷子上寫的時候抄錯了?

    面對以上兩種說話方式,哪一種能讓孩子接受,並主動尋找和解決問題呢?

    作為父母,如何做到好好說話呢?只有持續地學習,掌握溝通技巧,面對孩子才能省力、省心。

    大家可以聯絡我,加入我們的愛心媽媽公益講師團,免費學習20堂家庭教育能力課程。

  • 6 # 喵媽陪娃

    好好說話,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現在好多父母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1、父母本身情商低,情緒控制能力弱;2、父母溝通交流能力弱,不會正確表達,不善於傾聽;3、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習慣性地扮演控制者角色,不能和孩子平等對話。

    高情商的父母與孩子說話,通常會做到以下幾點:

    1、和孩子相處,給予尊重和信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所以我們要學著尊重和信任孩子,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不要試圖控制他們。就拿穿衣服來說,有時我給我閨女準備的衣服她不穿,非要穿自己想穿的,好,直接聽她的。

    2、孩子鬧脾氣的時候,耐心引導,不吼不叫。孩子為了達到目的,總會用哭鬧來“對付”家長。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控制情緒,不激動不急躁,深呼吸,好好說。先肯定孩子的選擇,然後講清楚為何不能這樣,最後給出合適的建議。還是拿穿衣服來說,她要穿的衣服恰好洗了沒幹,她還哭哭唧唧非要不可,這時候就要好好溝通了。我會說“寶貝,媽媽也覺著你想穿的那件衣服特別漂亮,可是衣服還溼噠噠的,你穿上會感冒,到時候又要吃苦藥藥了。你看媽媽拿的這件,有小兔子,也很可愛呀,要不要試試?”結果,當然是穿衣服。

    3、孩子犯錯時,不一味指責批評。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犯錯的時候,孩子自己也知道錯了,本來就惶恐,如果這時候我們再斥責批評他們,孩子或者會變得更怯懦,或者更叛逆。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溫和地幫他們找出犯錯的原因,然後告訴他們下次要注意什麼,當然也要讓他們適當的承擔責任。我閨女吃飯時總愛說話又手舞足蹈,有時會弄翻飯碗,知道自己犯錯了就低頭不語。才開始我也很煩躁,大聲指責她“怎麼回事,說多少遍吃飯老實點,就是不聽。”結果我打掃戰場,她嚎啕大哭,飯也不吃了。後來我學著平復情緒,好好說話。“乖乖,飯灑了,媽媽知道你不小心,但我們吃飯要專心,你看爸爸媽媽專心吃飯就沒翻碗,下次要注意呀。好了,快幫媽媽擦乾淨桌子,我們繼續吃飯。”結果,翻飯碗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當然,與孩子好好說話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情緒都相對平靜。如果孩子哭鬧得厲害,根本聽不進去任何話,那我們就陪著他,等他哭鬧完,抱一抱,再耐心溝通。

    高情商的父母養育高情商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情商。跟孩子好好說話,就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

    父母們,加油哦,共勉!

  • 7 # 自強不息cc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影響深遠,對此,我深有感觸。

    我家孩子從小酷愛玩魔方,有一次,他把一個三階、一個四階魔方帶到學校,誰知午休時卻不翼而飛,他很沮喪,無精打彩地回到家準備接受我的批評,我平靜地說:“丟了就丟了唄,我就是把你打一頓它們也不會回來,以後記得不要炫耀就是了。”孩子當時高興地說:“媽媽,你真好。”

    現在已13歲的他,自信、Sunny,什麼話都跟我說,我們既是母子又是朋友,親密無間。

    做父母的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遇到的問題,不要動不動就河東師吼。

  • 8 # 你的小橙子啊

    分享一下我和寶寶的交流吧。

    示例一:吃飯的時候,飯很燙,我會問寶寶需要我喂嗎,寶寶不願意會搖頭,繼續自己勺了讓我吹涼,然後自己吃。她要是需要我喂,就會自己把碗推過來給我。

    示例二:寶寶摔跤了

    “需要媽媽幫忙扶你起來嗎?”

    寶寶需要會說“媽媽,幫幫”我就馬上拉她起來。她不需要就搖頭,然後自己還躺地上玩一下。

    示例三:寶寶玩遊戲的時候,遇到自己弄不好的時候,會發脾氣,“要媽媽幫你嗎?”需要寶寶就把玩具給我,我再教寶寶,並且跟寶寶說,“你可以這樣或者這樣做,就能放好了。”寶寶也很認真的聽我說。她不要我就不再去打擾她,她自己會很專注的擺弄。

    四:要學會跟孩子道歉,並不是你所有的都是對的,當你對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放下你大人的“權威”,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愛意。

    這些我想表達的是,一歲半的寶寶都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更何況大孩子呢。如果你跟孩子說話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感覺,指使她要去幹什麼什麼,孩子反抗你是正常的,俗話說的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時間長了,孩子也不願意跟你聊天了,就算有想說的,眼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樣的位置去和孩子交流,孩子會很願意跟你溝通。她也有自己的界限,交流也要尊重寶寶的界限,自然寶寶也會尊重你。

    把孩子當成一個正常“人”來用最真誠的情感來對待!

  • 9 # 大賽爸爸說

    我們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是親子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們看到更多的時候就是協商、懇求、嘮叨以及命令的方式。

    父母覺得與孩子溝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無論是命令還是懇求,我們最終會發現孩子們似乎只是為了討父母的歡心而去做一些事情,目的只是尋求大人的認可而己。而如果父母不能好好的說話時,遇到的就是孩子強烈的抵抗。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1、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不管孩子怎樣選擇,父母都要接受。不要干擾孩子的選擇,不論是威脅還是討好,都會讓孩子失去正確的理由,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父母們可以考慮使用如果,那麼的結構來表達。

    2、引導孩子思考和權衡利弊,分析行為後果。對孩子進行客觀的評價,而不是攻擊。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如果父母主觀的認定和評價孩子,那麼孩子會反擊、氣憤甚至於封閉自己,拒絕與父母溝通。

    3、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客觀的資訊,以便協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並改正錯誤。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說話前要先舉手。

    4、孩子的錯誤不應忙著追究而應找到糾正的方法。如果父母急著把問題指向孩子,就會遇到強烈的反抗,導致孩子找其他藉口甚至撒謊。

    5、最好把問題拋給孩子,引導其自己進行思考。父母沒必要把答案直接交給孩子,避免說教和講不道理。孩子只會在自己思考的過程中得到進步。

    6、不要嘮叨不停,這樣只會讓孩子學會遮蔽父母的話。好話不說二遍,這個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判逆期的孩子。學會沉默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方式。

    總之,對於父母來說,我們需要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進行調整,改變不好的說話習慣,讓孩子不再看人臉色行事,讓孩子學會接照自己的思維發展。

  • 10 # 程俊談教育

    我相信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更沒有父母說我就是喜歡打罵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好好的說話溝通。只是我們的習慣,我們承擔的壓力,我們帶著的期望,不知不覺讓話語帶滿風霜。

    而情緒也是種很奇怪的東西,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從淡然到收不住,往往也就在很奇妙的一瞬間,洪水猛獸般攔不住。

    我最近也特別注意自己和孩子之間溝通的語氣和用詞。原來從來沒有注意到自己說話的方式和態度,很多時候歸結於是孩子做的不好不對,而我是作為一個大人有義務去指導他的,教育他。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還沒開始,我就已經站在一個制高點俯視孩子的一切,隨時等著他犯錯。我及時降臨,帶他脫離苦難。

    當我意識到這一想法的時候,我留意了一下我和孩子的溝通模式,發現這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我對孩子是這樣做的

    一、使用合作,信任的語言

    孩子其實是很講道理的,他們沒有什麼圓融的講法,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他們更喜歡明確的規矩,好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他們能夠做的,什麼是他們不能夠做的。同時他希望這個規矩不僅僅是對他有效,而是對爸爸媽媽也同樣有效的,不然他就會對父母的權威產生疑問和質疑,為什麼我不可以做而他們可以做呢。合作信任的基礎就是,孩子和父母雙方都共同去維護和遵守約定。比如我要求孩子拿了的東西要放回原處,首先我自己就會這麼做,我們相互監督,相互鼓勵,共同去做到。

    二、透過協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好父母會明確協商的界限和要達到的目的。而不是做無意義的討價還價做妥協和讓步。好的協商方式不僅能有效的解決矛盾,還能讓孩子明事理,讓孩子懂的換位思考。

    有一次我要帶孩子去湖濱公園玩,但是單位臨時有事不能去了。我沒有不管孩子,去處理工作上的事情,而是告訴孩子臨時失約的原因,請他理解。孩子情緒上很失落,這個時候我告訴他我們不是不去了,我們只是換個時間去,那個時間你原本是計劃做其他事情的,你看怎麼辦呢,孩子情緒馬上就轉化過來了,而且自己思索說那我就先把其他的事情做了,把時間空下來,我們正好去玩。如果這時候我因為著急要去處理工作上的事情,而忽略孩子的情緒,認為工作狗屎為了這個家庭,還把孩子的情緒理解為不為父母著想。我想這一次小小的事件一定會升級。

    三、遠離恐嚇、指責,用積極地暗示代替消極的恐嚇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包括我們成人在內,總是願意接受讚美,而不是總受責備。

    我們看到孩子做錯一件事情,大多數情況下的反應就是指出來,並嚴厲要求孩子改過,還會拿孩子跟別人作比較,誰誰誰,就是做的比你好,就不會這樣做。父母會這樣和孩子進行溝通是認為作比較之後,孩子能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而孩子的內心是很反感這一種溝通方式的,這就像家長時時刻刻都在提醒孩子不如別人,對孩子的自尊心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所以遠離遠離暴力溝通,用積極的暗示來讓孩子更好的接納吧。

    四、不要突然禁止孩子某一行為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特別高興的時候,突然被叫停止是很困難的。比如孩子看電視的時候,我會提前和他說好是看半小時還是一小時,等快要到時間的時候我會提前五到十分鐘提醒孩子,讓孩子心裡也有個預知,因為之前的商量他已經認可了可以玩耍的時間,就算時間到了產生不捨的情緒,他也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因為時間到了他還想玩,這時候受到責備他也能夠認識到,是自己違反了規定。

    所以我們怎麼和孩子溝通,孩子就怎麼認識世界。我們孩子的溝通方式溫和講理,孩子對世界溫柔以待;我們孩子的溝通方式嚴厲死板,孩子對世界苛刻挑剔;我們孩子的溝通方式總是有命令、恐嚇,孩子對這個世界就暴力不講理……

  • 11 # 漫語心理

    家長和老師,跟孩子有效談話的基本態度是專注與傾聽。當家長和老師表現的真誠、誠懇、尊重、相信他有改變的能力時,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的專注與傾聽,更容易開啟心扉,表達內心的想法。可以遵循S O L E R原則,即Squarely(面對)、Open(開放)、Lean(適當前傾)、Eye contact(目光交流)和Relax(放鬆)。該原則也可以幫助家長和輔導老師,留意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的姿勢。“懇談的基本態度”是精準理解孩子感受與想法的重要前提。

  • 12 # 使用者4969962432747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現在的孩子個性強到了一定的年齡後還會有逆反心理,所以作為父母親,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法。父母本身不但要有較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還要具備一定修養,在各方面給孩子做出榜樣。這是最重要的。孩子小的話,更要以鼓勵為主,絕不能用打罵等粗暴的辦法。當然也不能太溺愛了。

  • 13 # 溫柔百靈鳥Sp

    要發自內心的深深的愛孩子,讓她(他)感受到你是最最愛他的人,尊重孩子的想法,做的不對的地方也要耐心的和他們講道理,孩子也會用心來感受,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懂事,捨不得傷你的心。

  • 14 # 使用者陳維仁501

    關於此問題,可以說是門學問。

    為了節省時,小舉一例.說明對孩子的養成教育以及一生前途有極大關係。

    我處曾有一個孩子,經常去偷生產隊的東西,回來後,母親不但不教育,反而高興說,“娃兒、放機靈點,莫讓別人看到哈"!結果成了大盜,進了監獄;

    另一個孩子在外面和別人打架被別的孩打了,哭著回家,父見狀心痛得不得了,吼道,下次打不羸,咬他兩口,走,我們去幫你收拾那娃兒,結果兩家為了幫孩子大幹一場,雙方損失不小。

    結果孩子經常在外惹事,毫無顧怨,結果長大成雜皮吸毒關進了監獄。

    如果前面一位母親見孩子偷行為,及時正面教育,態度嚴肅,指出不對不光彩,娃兒以後也不會去偷別人的,也進不了監獄。

    第二家父母太糟糕。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回來,不問明瞭解情況就表態了:"下回咬就要咬幾口才回來"就因這樣的話,孩子動不動拿棍拿刀傷人,拉幫結夥,稱霸。如果當父母的好好說話:"莫去惹別個,別個惹你,去告訴學校,莫去和別人打,打羸打輸回來都不饒你"!這些話兒一表,孩還去惹事嗎?後面也不會是那樣結果

    教育孩子,跟孩子表態說話要有鋼有柔,鋼柔並重,嚴格和諧並進,度絕上樑不正下樑歪之舉。

  • 15 # 菜菜小姐在安吉

    學會蹲下來傾聽,這是第一步好嗎?

    說話算話,不要輕易承諾孩子卻做不到

    孩子跟父母是平等的,要求孩子聽你的,首先你得讓孩子覺得大人確實做到了

  • 16 # 莫嵐山

    孩子的教育是個很複雜也很精細的事,單就父母說話這塊,個人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學會“感同身受”。孩子的視角和成年人有很大不同,當孩子有恐懼、焦慮等情緒的時候,父母應當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考慮,不能簡單的進行安撫和否定。

    2、不要“遷怒”。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多無奈和不如意,而孩子是不能理解這些的,所以不要讓你的情緒去影響孩子,當你情緒不佳時,不要讓脫口而出的憤怒傷了孩子。

    3、當孩子有明顯的抵抗或者畏懼情緒時,要嘗試用刺激性較小的詞語,比如用“我們試試怎麼樣”來代替“相信自己,你行的”這樣簡單的鼓勵,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 17 # 天津宋老師487

    一些父母本來是出於愛,結果卻讓孩子受到了傷害。原因是,父母在與孩子的交談中,忽視了自己的某個言行是否讓孩子從中體驗到愛,關注的是自己覺得是如何如何地愛。

    高智商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都會注意觀察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並要瞭解到孩子的這個情緒是因為什麼引發的,然後針對性地與孩子溝通。具體來說就是:

    如果孩子心裡有委屈,你首先要向他表示關心,然後結合瞭解到的委屈的原因引導他以後遇到類似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而不是去埋怨或指責。

    如果孩子向你訴說他的煩惱,不管他說的對與錯,你都要認真地傾聽,細心體會他此時的內心感受,讓他感到你信任他、理解他,然後安慰引導他思考,幫助他恢復內心的平靜,而不是去教育。

    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你可靜靜地陪在他身邊一會兒,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你懂他時,再與他一起分析原因、想辦法解決。也許有些問題你無法給予孩子具體的指導,但你一定要讓孩子體會到精神上的支援。

    如果孩子取得了進步或好成績,你一定要與他一起高興,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的自信和繼續努力的動機。

    如果孩子向你講起學校裡的事,你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給予一定的迴應,譬如,點頭,微笑,試探性提問等,做孩子成長的夥伴,消除他內心的孤獨。

  • 18 # 使用者7542808288025黃

    好好說話是孩子家長的基本素養,不只是對孩子,也是很多矛盾的惡果,可想而知沒有素養的家長的教育會給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帶來多大影響,是事關民族大事,所以在有了孩子的同時,加強學習、嚴格要求、提高自身素質、負起教育孩子責任是必須的、刻不容緩的。

    在教育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孩子犯錯時,自己情緒不能失控,那會事得其反,要善於傾聽、找到糾正方法、正確引導表達,如我們相信你無意不小心犯錯,但以後不準再犯,那就要接受懲罰,讓他們感覺是信任、平等、合理的尊重他們而自覺反省重視,這效果是發牌氣廠威脅所做不到的。(二)把許多門問題可以拋給孩子,讓他們學會思考,權衡利弊,更要不對孩子撒謊,說話算數,以身作則做堂堂正正的人來教育好下一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00元以內的3D投影儀,有什麼好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