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星河
-
2 # 恬然滋味
謝謝朋友邀請。 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所以是有可能的。 但在現實中,因為是三國鼎立嘛,最強力量魏在一邊虎視眈眈,魏不可能袖手旁觀,坐等成敗。 當然,曹丕真坐等成敗過一次。等來的是夷陵之戰,劉備敗了。 劉備之敗,一在水軍力量嚴重不足。關羽不僅是陸路虎將,也是劉備最好的水軍將領。 二是曹丕領大軍在一邊看戲。 三左右手俱失。關張龐法俱歿。 所以,我一直認為 ,劉備伐吳,吳是最危險的時候。實際,孫權是非常能屈能伸的。而曹丕的確不如老一輩。 晉滅吳,進軍戰略是正面突破加沿江直下。一舉收吳。
-
3 # 麻辣歷史趣聞
曹操不傻,當劉備去打東吳時,他為什麼不趁機也派兵來東吳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在當時的形勢下,聯吳抗曹是唯一解!孫權和劉備根本無法單獨支撐曹操的大軍,赤壁之戰的勝利也是有一定的偶然因素的。
曹操不是項羽,當劉備攻打東吳時,是不可能看著你一步步做大!劉備如果打荊州,曹操肯定趁機從合肥攻打廬州,趁機佔領安徽江蘇一帶。然後曹操再分兵,一路從安徽攻打湖南和湖北,一路從襄陽出兵攻入。 把正在交鋒的孫劉大軍一舉拿下!
所以孫劉相爭,我敢斷定,不出3年,當時的曹魏就能一統中原!
題主的假設只能在玩三國志遊戲的時可行,在歷史下,這種成功機率幾乎為零。
-
4 # 劉一千五
先說一下張遼威震三國,奠定個人威名濡須的大戰。結果是曹操南進終止,孫權北上不成。雙方罷兵休戰。為什麼?勢均力敵,誰也制服不了誰。再說關羽發動的荊州襄樊之戰。結果是關羽毀敗,身首異處。夷陵之戰,劉備執意要去討伐"鼠輩″霧舅子,給陸遜一把火燒得無力歸成都,落地白帝城駕崩。這三場戰役均與三國各家有關。誰也拿誰沒辦法,為何,它們都處於國家己立,休養生息,厭惡戰爭,國力上升階段。三國之中,曹操最強,東吳次之,西蜀最末。自劉備一去後,戰將曰少,能獨擋一面的只有魏延,趙雲等一般兒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成,寸土不得,徒耗國家物力財力人力。反過來,利用地勢拒住曹魏?拒得住嗎?關羽作先鋒,關羽的脾氣己經讓諸葛亮等見識了,劉備能動員的兵力,己有夷陵之戰參考。匿乏!當年秦始皇讓王翦老頭平楚國,也就是三國時江東做大部分地面,用了多少人?一個不少八十萬吶。項羽的爺爺項燕為之殞命。諸葛亮的《隆中對》是篇文章,幹活兒打仗是一刀一槍的見紅勾當。劉備率大軍直指夏口,逼近柴桑,成嗎?曹魏早就從東來濡須,西出斜谷,望漢中而來,說不定劉備滅吳不成,反遭兩線作戰,亡可翹足而待……
-
5 # 小枝雜談
第一蜀漢出兵名不正言不順。在古代戰爭中,劉備大的一直是恢復漢室,誅殺曹賊的口號,目前天子還在許昌被囚禁,而劉備卻在勢力最為鼎盛的時候,卻揮兵直指東吳。況且東吳還沒有做過什麼對不起劉備的事,還是劉備的盟友,這會讓天下人作何感想。又如何能得到天下人之心。
第二天下形勢已定。雖然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時,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總的格局是魏強吳蜀弱,吳蜀若是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是抱成一團,共同對付曹魏,方才是唯一出路。若劉備強行挑起戰爭,則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可能趁此機會蕩平吳蜀。
當然,若是劉備能夠有信心在在滅吳結束之前,能擋得住曹魏的進攻,那這種方法是可行的。但從現實的結果上看,擋住曹魏那是不可能的。全力抵抗已經夠嗆,更何況雙線作戰。
第三,蜀漢內部就不同意劉備伐吳。從諸葛亮的隆中對來看,其實諸葛亮就是想劉備拿到荊州和蜀地,向漢高祖劉邦一樣,以待時變,在於孫權結好同盟,恢復漢室還是有機會的。劉備若是討伐東吳,群臣又豈會支援,劉備又如何能成功。
-
6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謝邀,這就要說為什麼劉備不去先滅東吳,反而先去徵北魏了。要是荊州還在的話,時機一到還是可以滅吳的,但是關羽把荊州給丟了,劉備失去了長江中游段的控制權,也就失去了對東吳的作戰能力,長江的上游地帶河道窄水流急,不適合水軍和運送糧食。劉備也是打過東吳一次的,打過才知道滅東吳有生之年是不可能了。劉備發動過歷史上著名的大規模戰爭“夷陵之戰”,上萬人隨劉備出征東吳,但是東吳善於防守,劉備的雖人多勢眾但也進展緩慢,一直把蜀軍拖到沒了士氣,後來劉備大敗而歸。經過這件事劉備知道東吳這塊硬骨頭不好啃。名不正則言不順,從名義上來說,蜀國是大漢正統,也不適合先打東吳,師出需有名,打曹操還可以說是誅曹賊清君側,打東吳就沒什麼好的理由了,怕得不到足夠的支援。比較三個國家的形勢,魏國最強,吳蜀若是相爭,魏國必然漁翁得利。吳蜀實力沒有太大差距,正常情況西蜀打東吳一時半會打不下來,只會消耗兩國國力,給北魏可趁之機;就算最終西蜀勝了,實力定然大損,這時北魏可能輕鬆就滅了西蜀。
總之劉備不具備迅速滅掉東吳的條件和實力,先打東吳實為下下策。
-
7 # 初心如舊
劉備以秦嶺關隘拒曹操,以關羽為先鋒,親領大軍取夏口,柴桑,能攻佔建業嗎?
這是一個及其大膽的冒險戰略計劃,類似關羽那個劫奪漢獻帝,對於蜀國的影響,不亞於甚至超過後來的夷陵之戰。以下試逐步加以分析:
首先,需要理清楚時間節點,從提問涉及人物,情節看,基本可以確定,這個時間應該在劉備佔領漢中,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前,因此,劉備需要不急於稱王,安排魏延守漢中就帶領百官回成都;關羽就不能北上襄陽樊城,需做好向東南發展準備。其次,按照當時形勢,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穩定的根據地;二是強大的軍事實力;三是有力地外部配合。
第一,從頭一條看,益州在建安十九年(214)平定,荊州那幾個郡在建安十三年末歸附劉備,已經有五到十年的治理經營,政權穩固,民意可用,是可以依賴的根據地。
但漢中剛剛佔領,民眾基本全被遷走,不過這地方地形複雜,堅守不成問題,加上前不久有張魯丟漢中的某些教訓,如果認真吸取,恰當部署,用魏延任太守防範曹魏,應該問題不大。但荊州方向,就值得懷疑,這裡雖然人口,經濟都強於漢中,但從防衛角度,缺少能夠憑藉的依託,比較重要的襄陽樊城,已經被曹軍佔據,如果曹軍像赤壁之戰前,從襄陽大舉進攻,防守存在大問題。第二,從軍事實力看,劉備集團和過去比,確實強大了,但地處偏僻,地廣人稀,交通,經濟等不夠發達。如果結盟穩定一方,單打一方,還有一定勝算。但如果曹操,孫權聯合夾擊,則很難打贏。第三,漢口,柴桑兩地,距離建業的水路,還很遙遠,在開始打漢口時,孫權肯定聯結曹操,
曹操也一定不會放過荊州空虛機會,如果曹操在合肥,襄陽,樊城兩個方向攻擊荊州,則劉備自顧不暇,奪取夏口,柴桑可能不大。而建業是都城,孫權不僅“城石頭“,還修建了濡須塢,按關羽攻打樊城時,屢屢受挫的攻擊能力,根本不可能。試想:如果建業那麼好打,曹操合肥一帶,距建業並不遠,為啥不去奪取?第四,從外部配合看,不但沒有可用力量,還是對手聯合,所以如果沒有正式開打,形勢不妙時,趕緊收斂,可能像建安二十年那次,空跑一趟;如果已經幹起來,處於膠著狀態,則趕緊撤軍,講和,算是加強荊州防務;如果繼續堅持冒進,很可能是超過關羽失荊州的又一次大敗。(7:17)
回覆列表
劉備諸葛亮的基本方略就是聯吳抗曹,在徹底擊敗曹魏之前,並無消滅孫吳的意圖與計劃。
當時曹操擁有中原以及北方之地,人口眾多,實力最為強大;而孫、劉最為弱小,孫劉和則俱存,鬥則兩敗。只有孫劉聯合,才有可能獲得生存,並擊敗曹操。
歷史上,劉備諸葛亮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並一直堅持孫劉聯盟;但是,孫權呂蒙卻利用劉備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堅持,在關羽與曹魏襄樊鏖戰時,背盟偷襲荊州。這戰略短視的行為,造成了嚴重後果,使得蜀漢與孫吳刀兵相向,造成了聯盟力量嚴重受損,自此蜀漢與孫吳不僅無法再嚴重威脅曹魏,還開啟了雙方先後滅亡的程序。
如果漢中之戰後,關羽不孤軍發動襄樊戰役,專心治理、防守荊州,並等待劉備休養生息,積累實力,然後劉備集團決定先滅亡孫吳,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一個前提:把強大的曹魏當成擺設。
如果曹魏真的是一個擺設,憑劉備諸葛亮的能力,當然可以滅掉孫吳。即使不能一戰而滅之,但經過多次打擊與騷擾,也必然能夠最終擊敗孫吳,盡得江東之地。
不過,這種違背劉備諸葛亮根本意願與基本事實的的假設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