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麥種植方式,我們這邊目前仍是以翻地後再播種冬小麥的平作方式為主,一般會在播種小麥後堆積起“畦背”,使得麥田為土埂圍成的一個個長方形的地塊,利於澆水時分片大水漫灌,不過,隨著近些年北方多地用水越來越緊張,使得大水漫灌方式越來越不可取,再加上這種灌溉方式可能造成土壤板結、地溫回升慢、加重土傳病蟲害和影響農作物根系正常呼吸等不利影響,因而小麥壟作可以作為一種可行的節約用水、降低不利影響的解決方案,下面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關於小麥壟作方式,一般需要配備壟作播種機,透過農機和農藝相結合,將平整的農田用機械方式起壟開溝,把土壤表面變為壟溝相間的波浪形,一般壟起部分高度大概為17~20釐米,溝寬為35~40釐米,壟體中線到下一個壟體中線距離80~85釐米左右,而小麥則可以播種在壟上部分,一般可以為3行,行距15釐米左右。而至於壟作方式的開溝部分,則是灌溉澆水的通道,在溝內也可以套種其他農作物,實現增收。
關於小麥壟作,相比傳統大水漫灌方式的確節約了大量灌溉用水,因為這種方式採用壟溝內小水澆灌滲透,相比傳統的平作方式可以節約用水30%~40%,並將田間水分利用率提升了40%左右。為此,曾有相關測試資料,一般平作地塊的一畝地為667平方米,每次大水漫灌需要用水60立方米,每立方米大概可生產2~2.4斤小麥,而壟作地塊內一畝地每次灌溉用水僅為36立方米,每立方米卻可以生產3.6~4斤小麥,使得小麥種植不僅節約用水,還可以提升澆水效率。
另外,採用壟作方式的小水滲灌也可以降低土壤板結,提高土壤通氣性,更好的為小麥根系生長和土壤微生物活動提供有利條件,以便提升小麥根系和分櫱的發達程度,使得麥苗更加粗壯,提高個體抗病抗寒性並降低後期倒伏情況。再一方面,採用小麥壟作種植方式也可以在壟溝內進行施肥,要比傳統平作方式施肥更深,深度一般可以達到15釐米以上,進而有利於提高施肥利用效率。
總得來說,小麥壟作方式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的改進辦法,雖然目前開展並不廣泛,但在以後農業應用中還是有一席之地,畢竟這些年極端天氣頻繁,尤其是高溫乾旱影響越來越明顯,再加上北方部分地區降雨量逐年偏少,河水也容易乾涸且地下水位不斷下沉,使得節約灌溉方式顯得越來越重要,另外,這幾年小麥等糧食作物價格也不盡人意,為了有效提高農田利用價值,一般可以在小麥壟作地塊的溝內套種玉米等農作物,更好的提升一季畝產種植效益。(以上為個人見解,圖示僅供參考!)
關於小麥種植方式,我們這邊目前仍是以翻地後再播種冬小麥的平作方式為主,一般會在播種小麥後堆積起“畦背”,使得麥田為土埂圍成的一個個長方形的地塊,利於澆水時分片大水漫灌,不過,隨著近些年北方多地用水越來越緊張,使得大水漫灌方式越來越不可取,再加上這種灌溉方式可能造成土壤板結、地溫回升慢、加重土傳病蟲害和影響農作物根系正常呼吸等不利影響,因而小麥壟作可以作為一種可行的節約用水、降低不利影響的解決方案,下面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關於小麥壟作方式,一般需要配備壟作播種機,透過農機和農藝相結合,將平整的農田用機械方式起壟開溝,把土壤表面變為壟溝相間的波浪形,一般壟起部分高度大概為17~20釐米,溝寬為35~40釐米,壟體中線到下一個壟體中線距離80~85釐米左右,而小麥則可以播種在壟上部分,一般可以為3行,行距15釐米左右。而至於壟作方式的開溝部分,則是灌溉澆水的通道,在溝內也可以套種其他農作物,實現增收。
關於小麥壟作,相比傳統大水漫灌方式的確節約了大量灌溉用水,因為這種方式採用壟溝內小水澆灌滲透,相比傳統的平作方式可以節約用水30%~40%,並將田間水分利用率提升了40%左右。為此,曾有相關測試資料,一般平作地塊的一畝地為667平方米,每次大水漫灌需要用水60立方米,每立方米大概可生產2~2.4斤小麥,而壟作地塊內一畝地每次灌溉用水僅為36立方米,每立方米卻可以生產3.6~4斤小麥,使得小麥種植不僅節約用水,還可以提升澆水效率。
另外,採用壟作方式的小水滲灌也可以降低土壤板結,提高土壤通氣性,更好的為小麥根系生長和土壤微生物活動提供有利條件,以便提升小麥根系和分櫱的發達程度,使得麥苗更加粗壯,提高個體抗病抗寒性並降低後期倒伏情況。再一方面,採用小麥壟作種植方式也可以在壟溝內進行施肥,要比傳統平作方式施肥更深,深度一般可以達到15釐米以上,進而有利於提高施肥利用效率。
總得來說,小麥壟作方式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的改進辦法,雖然目前開展並不廣泛,但在以後農業應用中還是有一席之地,畢竟這些年極端天氣頻繁,尤其是高溫乾旱影響越來越明顯,再加上北方部分地區降雨量逐年偏少,河水也容易乾涸且地下水位不斷下沉,使得節約灌溉方式顯得越來越重要,另外,這幾年小麥等糧食作物價格也不盡人意,為了有效提高農田利用價值,一般可以在小麥壟作地塊的溝內套種玉米等農作物,更好的提升一季畝產種植效益。(以上為個人見解,圖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