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不想長大的陳同學

    究竟何為天才?天才有什麼特別之處?如何成為天才?還有我們為什麼想要成為天才?

    本文,將會從不同的角度,給出解讀與答案——事實上,只有認知到自己是天才(不是感覺上),最終才能夠成為一個“完全”的天才。

    主題目錄如下:

    什麼是天才天才的形成成為天才的過程為什麼想要成為天才遊戲規則結語

    什麼是天才

    天,就是天生、與生俱來、或是註定的意思。其實這裡有一個潛臺詞,就是(針對擁有者)不費力氣,不耗費時間,不經歷痛苦,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得的。一出生就具有的生物學特質,比如基因構建的本能、身體和長相,就非常符合這個概念。

    才,就是才華、天賦、和成就。這是一個複雜且主觀性的概念,所以才會導致對天才的定義沒有標準和仁智者各見。其中,才華是後天訓練和積累的資料(知識和反射),天賦是生物學結構決定的特性,成就是被認可的創造,反映了對其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度。

    但如果僅有才華,或僅有天賦,或僅有成就,都不能稱之為天才。這裡的天才是指公認的天才,而不包括未被廣泛認可的天才。

    我們看到,公認的天才,一般都是利用天賦努力習得深厚的令人吃驚的才華,且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還有部分人,有才華或天賦,可是沒有取得廣為人知的成就,也會被一些相熟悉瞭解的人稱之為天才,這就是未被廣泛認可的天才。

    才華是後天的積累,受到主觀支配和環境被動影響。天賦是出生設定,會影響資訊積累的快慢和最終的程度。而成就則會受到運氣以及歷史程序的左右。

    所以,有成就未必是天才,可能只是運氣好;有才華未必是天才,可能是用歲月(很長時間和很多努力)沉積的結果(才華是和努力正相關的);有天賦也未必就能成為天才,可能運氣不好,沒有機會積累才華,或是錯失了成就。

    可見天才,合在一起,就是花費更少的代價(天),獲得更多更好的結果(才)。

    天才的形成

    天才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後天的,而是先天與後天在運氣的作用下,有機的組合。

    因為才,其實就是資料和對資料的操作。才華是資料的積累,天賦(是對資料的過濾、組合、和控制能力)需要資料的填充,成就更是一系列宏觀資料,在微觀自由隨機組合的結果。

    天生的大腦結構,包括了初始化結構和動態性的傾向與難易度,決定了諸多生物學特質,比如智力、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專注力、直覺、邏輯、抽象、精神情緒、心理狀態等等。但如果得不到資料的填充和訓練,是無論如何也得不到所謂的才的。就像如果把牛頓隔離了社會,不讓他接觸人類文明和資訊,他是無法成為天才的,並且什麼也不能發明和創造。

    有意思的是,大腦初始化的結構選擇了資料,資料反過來又塑造了大腦結構,進而動態改變了生物學特質(加強或減弱,新增或消失),就像河床引導河流,河流改變河床。

    所以,先天就是天生的大腦結構,後天就是對資料的一系列操作(包含運氣的作用),共同產生了天才。

    只不過天才對後天才華的積累效率更高,但需要承擔更多精神和社交問題,容易變得疏遠社會和人群——以避免資訊干擾,也可能被外界資訊嚴重影響,從而引發更多的精神問題。沒人可以逃避環境資訊的控制與塑造,天才也不例外。

    然而,還有一種更為極端一些理解,一切都是運氣,因為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都強依賴於運氣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因為運氣,獲得了更好的大腦生理結構。因為運氣,獲得了更好的環境資訊來訓練大腦。因為運氣,走上了適合自己大腦的職業道路。因為運氣,在職業道路上有所成就。因為運氣,才有個人努力,不是想努力就努力,想付出就能夠付出的。

    如果只看到先天因素,就忽略了天才形成的社會因素和運氣的歷史作用。如果只看到後天因素,那很多事情就沒法解釋了,也是自欺欺人。

    成為天才的過程

    先天的結構,是重要的開始,決定了最開始資料的偏好和選擇,然後資料的影響力才會不斷增加,但這其實是在強化和延伸原有的結構。

    後天也能有所作為,但收效甚微,只能順應已有的結構,並且後天的決策無可避免的潛移默化的依賴於原有結構(而不自知)。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後有所天作為的,僅僅只是擴充套件和修修補補結構,而不是推翻結構,重新構建一個全新的結構。

    天才總是說,他們很努力很勤奮,其實說的都是實話真心話(沒有故意隱瞞或誤導什麼),他們的確一直都很努力很勤奮的在積累資料,並樂在其中。

    因為沒人能夠,在完全的痛苦中把資料儲存進大腦,併成為大腦新結構的一部分。大腦本能會排斥純痛苦,痛苦本身是一種資訊,代表著不利因素,讓人想要趨利避害的逃避和遠離。但如果有一個化學獎勵(或經驗積累),能夠證明痛苦的過程是值得的,大腦才能夠吸收痛苦的資訊。

    很多人也很努力很勤奮,但是效率不高,結果不夠好,遠遠不及天才的行動價效比,即忍痛行動會帶來更多的結果獎勵。而且忍痛效應也一定遠遠高於天才,也就是說天才在快樂的積累資料,並且會得到正向情緒反饋,而其他人在痛苦的積累資料,並且會得到負面情緒反饋,那麼結果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所以同樣的努力和勤奮,但過程的感受和結果是不同的,這個差別也會反作用於努力和勤奮的過程。

    一方面,先天的結構就像是一個容器,環境資料在主動和被動的塑造它。這個結構的穩定性不會輕易改變,需要付出極大的艱苦努力和花費很長的時間,才有可能進行微小的調整(但有量變到質變,從0到1的機會和可能性)。

    就像專注力、持久力、注意力,甚至是早起,每天能夠進入沉浸式工作狀態的效率,還有心流時刻的激發,閃念在潛意識的隨機組合,以及努力的時間和持久程度。這些都是大腦結構的屬性,天才能夠更快的得到這些,並不斷強化。

    最終天才會形成兩種顯著的特質:

    第一,更持久的處在心流的創作狀態。第二,大腦中的資料結構更加的結構化、抽象化,並且充滿關聯性,從而更容易被提取和聯想,以及自由組合形成創造性和想象力。

    但這並不代表天才可以時刻輕鬆,因為會有相匹配的難度的任務需要處理,這些任務來自於環境的需求,和自我尋找(否則會無聊)。

    而在另一方面,就是初始大腦結構所形成的獎勵機制,這個代表著願望、願力或是願景。積累、填充、訓練資料的過程必然是耗費能量的(創造有序,釋放更多的無序,宏觀總體熵增,區域性自組織系統熵減),這是痛苦的來源,但強烈的願望所帶來的渴求,所激發出的化學獎勵,可以對抗痛苦。

    天才必然也會在努力與挫折中體驗到痛苦,但總體程度更小,或說獲得結果的快樂更大,可以抵消痛苦的總和。

    這也是為什麼天才一定要得到結果,對結果的追求更執著和強烈,因為抵達結果,痛苦就會變的微不足道。還有這也是為什麼天才會很痛苦,但會快樂的體驗著痛苦,並不斷的努力和行動。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會讓所有的痛苦,都變成獎勵,所以過程就是獎勵,並且越痛苦,成果越美妙。

    而所有忍痛效應的本質,都是來自於瓶頸,能夠克服“忍痛”的過程,就會突破瓶頸。而突破瓶頸是冪次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不忍痛的完成任務,就會體驗到快樂與高效。

    事實上,人和人之間最重要的不同就是願望,願望對行為施展巨大的影響從而產生資料積累的鴻溝差異。願望就是心中的願力與渴望,這是天生的,就在內心深處,可以理解為出廠預設藍圖(能微調但很難改變)。

    所以天才總是追隨內心,總是建議其他人努力追隨內心。而天才從小就知道,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做怎麼樣的事,並且目標非常清晰明確且願望強烈。

    所以天才是在願望的強烈吸引下,不斷行動並獲得更多更快更強的獎勵——包括內在化學獎勵和外在物質獎勵,從而不斷增強忍痛能力去挑戰更難更復雜的任務,並重復這個冪次增長的過程,最終在運氣的幫助下獲得巨大的突破,從而得到廣泛的認可,完成天才的認證。

    那麼,對於普通人無法做到這個過程的難度在於:

    目標不清晰,願望不強烈。行動價效比不高,無法獲得更多更快更強的化學與物質獎勵,形成行動漸進增強的迴圈。沒有條件和機會去不斷提高忍痛能力,去接受更難更復雜任務的挑戰。缺少願望、行動、忍痛就無法抵達冪次增長的質變點,獲得飛越性的進步和結果。因為「1-4」影響了運氣。

    為什麼想要成為天才

    天才,現在常常與社會價值繫結在一起,提起天才更多聯想到的是商業成功、經濟回報和名利雙收,這正是經濟價值觀的渴望和目標。但天才被歷史選擇,從人類社會脫穎而出的真正原因,卻是其所帶來的社會貢獻和歷史作用。

    所以,人們想成為天才的目的還是想要成功,成為想要成為的人,做成一番事業,對社會有所貢獻。那麼,天才也似乎成為了一種成功的標籤。而往往已經獲得成功的人,是不是天才,好像也就無所謂了,無需更多的光環加身,也不需要來自外界更多的肯定標籤。

    正在努力追求的人們,想要的是天才的執著、專注、高效、更快的解決問題,推動事物的發展,得到更好的結果。這是對自我的一種更好的期待,或說這是想成為氪星人(超人)來做地球人的工作,但並不想負責拯救全世界。

    而天才的陰暗特質——“天才病”,如抑鬱、孤獨、另類怪異、精神折磨、情緒不穩定卻往往都被忽略了。可是作為天才,不可能只要一半的正面特質,而捨棄另一半的負面特質,因為這些特質最終是來自同一個結構不可分割的屬性。

    現代醫學、心理學與腦科學表明,天才與自閉症、強迫症、阿斯伯格綜合徵等,密切相關。自閉症——大腦中杏仁核體積相對較大,負面情緒敏感,需要隔絕社交、遮蔽交流,以降低敏感情緒的困擾。強迫症——大腦中尾狀核體積相對較小,容易恐懼焦慮,需要重複做“毫無意義”的事情,以消除或降低,恐懼焦慮的情緒。阿斯伯格綜合徵——有自閉症強迫症較輕的雙重症狀,但沒有語言與智慧障礙,同時智力普遍較高,被稱為“天才病”。

    事實上,天才並不是想要成為,就可以成為的。因為可以改變並有所作為的只有後天,並且天才並非由自身定義,而是由其他人來定義的,並且充滿了其他人充分的主觀性,而主觀性又充滿了隨機性。

    重要的是,人們也並不是真的想要成為天才,過上天才那樣(孤獨、抑鬱、痛苦)的生活,而只是想獲得天才的天賦和標籤,然後就像給自己的生活加入了一股可以變幻莫測的能量,以獲得天才能夠企及的財富與榮耀、鮮花與掌聲。

    遊戲規則

    就像查理·芒格,曾說的:“宏觀是我們必須要接受和承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夠有所作為和調整的。”——那麼對應的,先天就是我們必須要接受和承受的,後天才是我們能夠有所作為和調整的。

    然而,根據遊戲的平衡性,無論是天才,還是普通人,亦或是低智人,每個群體都有自身的幸與不幸。不會存在某一類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佔盡好處,只有開心沒有挫折,整天輕鬆快樂的不行。而負責這個平衡機制的,就是大腦的化學獎勵機制,利用無聊與開心來動態調節困難與挑戰的體驗。

    結語

    所以,對於天才,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而真正的天才,不僅僅是天才,還需要他知道,或說是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天才,他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天才——或說是發揮出天才的天賦與潛力。

    那麼,請帶上王冠,感受其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 智慧手機通用觸控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