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70226930320

    怒答,

    先舉個栗子,我有個同學最近覺得很鬧心,因為他感覺有些人實在是可惡,誤解他,把他的一些無私心的公益行為誤解為求私利的行為,還有些朋友也會類似的困擾,經常好心沒好報,對別人很好,對方卻得寸進尺,或者絲毫沒有感激之心。有些人也是有求於你時各種示好,用不上你時便翻臉不認人。

    這些煩惱因何而起?

    《六祖壇經》裡面有個類似的例子(不想看可以跳過):

    ”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做好事而心裡卻牽掛著,叫“有漏”的福報,只是福德,不是真的功德。

    按道理來說 好人有好報, 做好事求回報無可非議為什麼卻要儘量做好事不求回報呢?可是如果總想著做好事而求回報,就會像我這個朋友一樣:做了好事反而生出了煩惱,那當初何必去做呢

    佛家哲學的精妙之處在於講究"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內心無所掛礙而生其心),想著做了好事就有回報這本來就是一種執念,執著於這種執念,自然就會生出無數煩惱。

    這是對”無欲則剛“最好的註解(之一)

    佛教裡說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我們內心之所以有憂慮有恐懼,是因為我們總是對外界有期待,有欲求。

    我們欲求一個好名聲,我們太在乎外界對我們的看法,所以我們就會一味的的迎合討好別人,害怕傷害別人,太在乎別人的想法,那自然要憂懼。而無慾無求,就無所畏懼。

    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麼慾望的話,他就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必怕了。或者說,一個人如果做任何事情都無慾無求,那麼自然就無所畏懼。

    有偏見的人一見到”無欲則剛“就以為無欲則剛是要勸人出家,遁入空門,實際上”無欲則剛“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現實是:求生必畏死,求財必畏失,求全必畏缺,求斷然必畏搖擺。所以才生出無數煩惱(如果把死和生看成一樣,把得和失看成一樣,就不會害怕死亡,害怕失去,可以免去很多煩惱,這是佛教裡面的“平常心”)。所以有人感慨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那麼,難道只能去出家麼?並不是如此。"無欲則剛”只是讓我們戒除邪念,追求本心,也就是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受外界影響的追求各種榮耀和虛榮,是要追求真正的讓我們長久幸福的東西,追求讓自己”心安“的東西。 而且這種追求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和認識自我之後的追求(所謂的“慾望”和“志氣”之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8~2009年賽季NBA中火箭隊的全體球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