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輝哥閒聊吹四海

    吃虧是大機率事件,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都會讓你未來的3000元購買力下降,哪怕加上利息金額變高了,但是能買的東西卻少了

  • 2 # 琅琊榜首張大仙

    肯定是虧錢了啊!

    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通貨膨脹,而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更是非常高的。

    我們來算一筆賬:

    隔三代人之後再領取出來是多久?以一代人80歲的壽命來看,3代人就是240年。。但是以20歲就可以生育來說,三代人的話,也就是當你自己活到80歲的時候,也就是60年以後。

    另一方面,根據2017年的中國通貨膨脹率來看,目前中國的通脹率達到了7.5%左右的水準,理財定存的收益為4%左右。所以說,如果你只是做理財的話,每年還要面臨一個(7.5%-4%=3.5%)的貶值率!

    10年後,你的3000元可能只有目前2100元的購買力;

    20年後,你的3000元可能只有目前1471元的購買力;

    30年後,你的3000元可能只有目前1030元的購買力;

    50年後,你的3000元可能只有目前505元的購買力;

    60年後,你的3000元可能只有目前353元的購買力;

    也就是說,隔三代人之後再領取出來,你的3000元看似是增長了,但是當時的購買力只有如今的353元水平,大大進行了縮水!!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一個老人44年前存入銀行1200元,44年後取出變為了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而當時的1200元堪稱一筆“鉅款”。上世紀70年代是計劃經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當年,好一點的大米約1角3分錢1斤,豬肉7角錢1斤。當年家裡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錢左右的伙食費。

    但是如今呢?可能還不夠一個退休工人的一個月退休金!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黃金,放到現在也價值百萬了;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放到現在市值已經超過千萬了;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一套房子,現在大概已經大富大貴了吧;

    然而,44年前,如果用1200元村人銀行,現在拿出來,可能只是可以買一輛電動車;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1989年的時候,

    有個人以天價1500/㎡在上海買了一套房;

    當時他一個月工資80元,

    每個月要還60元的“鉅款”,

    貸款30年,到2019年還清,

    2018年了他仍還著每月60元的“鉅款”!

    所以說,錢是用來投資的,換取價值的,而不是用來存的。就算把當初1200元的面鈔儲存好到如今,它們的價值也會比現在2684元的現金價值高出很多。

    那麼這樣分析的話,你覺得自己把3千元定存銀行,隔三代人之後再領取出來,是得利呢還是要吃虧呢??

  • 3 # 財智成功

    隨著時代發展,晚婚晚育現象越來越普遍,一代人差不多需要30年的時間。如果把一筆錢存到銀行,隔三代人之後再取出來,那麼就得需要90年左右的時間,結果一定是吃虧,甚至根本取不出來。

    之所以說會吃虧,我們從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真實通脹率遠高於存款利率,錢存的越久貶值越多

    接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恐怕只有經營良好的全國性大型銀行才有可能存活下來,所以首先選擇一家大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存這筆錢是非常關鍵的。

    在存錢過程中,存錢利率是一定跑不贏真實通脹率的,即便是加上利息,存款的購買力也在不斷降低。正如40年前萬元戶已經是富裕的代表,到了今天100萬元也談不上富裕。存款的貶值速度是相當驚人的,本金和利息加起來的購買力差不多10年就要下降至少30%。

    假如真實通脹率保持相對穩定的話,三代人也就是90年的時間,存款的購買力經歷如此漫長的時間,最終只能剩下2.5%。也就是說今天存進去10萬元,90年後的購買力也就相當於今天的2500元了。得利是不可能得利的,數字上看著更大了,但是購買力已經所剩無幾了。存3000元的話,購買力90年後只能剩下75元了。

    二、隨著時代變化,三代人後的銀行卡可能已經無法使用,甚至銀行賬戶都找不到了

    需要注意的是,銀行也是隨著科技進步不斷升級的。之前的存摺到今天還能認,但是如今基本都已經使用銀行卡了,也許有一天磁條卡都會徹底淘汰。90年後也許數字貨幣成為主流,完全不需要銀行卡,不同的銀行直接繫結身份證號建立賬戶。如此漫長的時間,會發生很多變化,到時候銀行卡都已經成為古董,讀卡的機器都沒有了,又如何取款呢?

    按照央行新規,半年沒有使用過的銀行卡就會限制交易,需要核實身份才能使用。90年的時間,開戶人已經不在了,如何確認身份呢?證明存款人是親爸爸,自己是親兒子還相對容易,證明是第四代子孫又如何證明?

    三、財富繼承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三代人後很難證明自己是唯一繼承人,證明的成本會非常高

    即便是下一代人繼承遺產,步驟也很複雜,需要有遺囑,還要進行公證。隔了三代人,有繼承權的親屬已經相當龐大,遺產分配已經極其複雜,如何讓其他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就是大問題,需要全部到場,或者做出放棄繼承的證明,不是一個小工程。

    沉睡超過90年的銀行賬戶,很大的可能裡面的資金已經被充公了。銀行完全可以用時代過於久遠,系統升級找不到這個賬戶作為答案。即使最終費勁千辛萬苦找回來,大機率會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最終只有非常有限的利息。

    一篇《海峽導報》的報道稱,廈門一女子40多年前(1973年)存入銀行1200元,最後得到1484.04元利息,如今取出2684.04元。

    按照當年的工資水平,1200元基本相當於一個人不吃不喝5年的工資收入,但是40年後的本息不過是一個人半個月的工資,從購買力上講縮水了至少120倍,可見縮水幅度有多大。

    活在當下,自己用不完的財富直接給子女,就不要替下下下代人操心了。

  • 4 # 顏開犇

    我認為傳承貨幣肯定要吃虧。

    不光是我們華人,還包括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會有傳宗接代的強烈情結。向後代傳遞的不止是基因、精神財富,還有家族的物質財富。

    但是,傳遞什麼形態的財富,才會使子孫後代得利受益呢?這可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課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明白的。

    我們普通人的眼光,估計很難準確預測到隔三代人(即第四代)之後的情況。預測比較難,查一查歷史還是有可能的。

    暫且不論傳遞3000元財富是一個什麼量級。我們往上追溯40年到改革開放之初,就算有父輩、祖輩留給這一代子孫10000元錢,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一筆鉅款吧,但是拿到今天來可以說是不值一提。

    如果再往上追溯三四代上百年時間,時代變遷朝代更替,老舊的貨幣錢鈔估計只剩收藏價值,而難以實現保值增值。

    我堅決相信,目前中國的政權具有穩定發展的光輝前程。我同樣確信,在各個國家貨幣總體趨勢貶值的環境下,中國的貨幣也難獨樹一幟走出升值的走勢。

    所以,與其傳遞給子孫幾千幾萬的錢財,不如傳遞開放、包容、民主、進取、創新等等充滿正能量的精神財富,把金錢用於有益的物質和精神消費用途,提高子孫後代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素質,更能發揮出金錢的價值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們喜歡聽歌、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