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產能佔比超四成
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的新型纖維材料,具有質量輕、強度高、耐腐蝕、高模量、密度低、無蠕變、良好的導電導熱效能、非氧化環境下耐超高溫、耐疲勞性好等特性。碳纖維複合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風電葉片、汽車、體育休閒、混配模成型、電纜芯、建築建材、壓力容器、船舶、碳碳復材、電子電器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不斷增加。2017年,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達到14.71萬噸。而且全球碳纖維產能集中於美國、日本、中國三大地區,呈現高度集中的特徵。其中,美國的碳纖維理論產能最大,為3.86萬噸,比重達到26%,美日合計佔比達45%,超過四成。
碳纖維在中國的發展相對較晚,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以來,隨著國內碳纖維企業的茁壯成長,中國碳纖維理論產能總體呈現增長的態勢。2017年,中國(包括臺灣)碳纖維理論產能為3.48萬噸,同比增長6.7%。產能的增加,產量也相繼提升,中國碳纖維產量從2014年的3200噸增長至2017年的5500噸。
美日企業佔據全球市場
從企業角度來看,全球碳纖維企業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首先是兼具規模和技術優勢的企業,日本東麗、日本東邦等為典型代表;其次是在特定領域具備較強競爭力的企業,比如德國西格里在汽車領域;再其次則是具備成本優勢的企業,比如Formosa、Aksa、南韓曉星等。
2017年,日本東麗、德國西格里、美國卓爾泰克(已被東麗收購)、三菱麗陽、日本東邦五家企業合計產能8.52萬噸,佔全球總產能的58%。其中,日本東麗公司仍是全球碳纖維生產第一大公司,2017年產能達到2.71萬噸。
在大絲束碳纖維市場,美國赫氏佔據絕對優勢,全球市場份額高達58%;其次是德國西格里,佔比31%;日本三菱排在第三,佔比9%;這三家企業佔據了全球大絲束碳纖維市場份額的98%,其他企業僅佔剩餘的2%。
在小絲束碳纖維市場,日本東麗在全球小絲束碳纖維市場份額達到26%,高出第二名的日本東邦13個百分點。
國內從事碳纖維複合材料研製及生產的企業較多,大多從事小絲束,缺乏競爭力,行業普遍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中國碳纖維理論產能達2.60萬噸。其中,產能千噸以上的公司僅有7家,分別是中復神鷹、江蘇恆神、精工集團、光威復材、中安信、蘭州藍星、太鋼鋼科。中復神鷹產能最高,達6000噸。
美日產能佔比超四成
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的新型纖維材料,具有質量輕、強度高、耐腐蝕、高模量、密度低、無蠕變、良好的導電導熱效能、非氧化環境下耐超高溫、耐疲勞性好等特性。碳纖維複合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風電葉片、汽車、體育休閒、混配模成型、電纜芯、建築建材、壓力容器、船舶、碳碳復材、電子電器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不斷增加。2017年,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達到14.71萬噸。而且全球碳纖維產能集中於美國、日本、中國三大地區,呈現高度集中的特徵。其中,美國的碳纖維理論產能最大,為3.86萬噸,比重達到26%,美日合計佔比達45%,超過四成。
碳纖維在中國的發展相對較晚,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以來,隨著國內碳纖維企業的茁壯成長,中國碳纖維理論產能總體呈現增長的態勢。2017年,中國(包括臺灣)碳纖維理論產能為3.48萬噸,同比增長6.7%。產能的增加,產量也相繼提升,中國碳纖維產量從2014年的3200噸增長至2017年的5500噸。
美日企業佔據全球市場
從企業角度來看,全球碳纖維企業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首先是兼具規模和技術優勢的企業,日本東麗、日本東邦等為典型代表;其次是在特定領域具備較強競爭力的企業,比如德國西格里在汽車領域;再其次則是具備成本優勢的企業,比如Formosa、Aksa、南韓曉星等。
2017年,日本東麗、德國西格里、美國卓爾泰克(已被東麗收購)、三菱麗陽、日本東邦五家企業合計產能8.52萬噸,佔全球總產能的58%。其中,日本東麗公司仍是全球碳纖維生產第一大公司,2017年產能達到2.71萬噸。
在大絲束碳纖維市場,美國赫氏佔據絕對優勢,全球市場份額高達58%;其次是德國西格里,佔比31%;日本三菱排在第三,佔比9%;這三家企業佔據了全球大絲束碳纖維市場份額的98%,其他企業僅佔剩餘的2%。
在小絲束碳纖維市場,日本東麗在全球小絲束碳纖維市場份額達到26%,高出第二名的日本東邦13個百分點。
國內從事碳纖維複合材料研製及生產的企業較多,大多從事小絲束,缺乏競爭力,行業普遍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中國碳纖維理論產能達2.60萬噸。其中,產能千噸以上的公司僅有7家,分別是中復神鷹、江蘇恆神、精工集團、光威復材、中安信、蘭州藍星、太鋼鋼科。中復神鷹產能最高,達6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