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有篇文章,考察了日本幾代人的風險投資決策,在控制了年齡、職業、性別等各種因素之後發現,凡是經歷了重大地震災害的個人,都會明顯地傾向於採取風險對沖的活動。 這個邏輯放在基金業,就會體現在基金經理人是不是經歷過經濟週期,然後具有穿越牛熊的風險應對能力。 你認同這種以“從業年限”判斷基金未來收益的做法嗎?
3
回覆列表
  • 1 # 馨月說財經

    從全球基金經理已知的盈利資料統計來看,基金經理的管理年限與盈利水平並不是正相關。並不是說基金經理的管理年限越長,他所管理的基金業績就越好。

    實際上像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是極少數的現象,大多數的基金經理,在前幾年可能還有很好的盈利水平,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超額回報,能夠戰勝市場,但是在十年間,這些基金經理往往都會出現大問題,而且容易出現大規模的損失,甚至導致基金關閉。

    例如,美盛价值信託基金的基金經理米勒,在世界上久負盛名,擁有14年的傲人戰績,這在基金業當中來說,是十分罕見的了,但是在2006年以後,他管理的基金也是出現連年大幅虧損,每年平均損失超過7%。而且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從全球的資料來看,會發現一個明顯的規律,一些明星基金經理,在一段時間內會獲得比較好的收益,但是隨著基金管理規模的放大,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如果不能控制好基金的規模,這些明星基金經理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業績容易出現大幅跌落的情況。

    在研究基金投資時,雖然要將基金經理的年限作為重要考量,但事實上並不會幫助投資者提高成功投資基金的機率,其實投資者選擇基金和選擇股票一樣困難。

    從全球基金的排名當中就可以看出,在前100名的榜單中,每年的變化都非常大,而在十年內能夠堅守榜單的,寥寥無幾,多數都是大起大落,名次跌得很厲害,而在寥寥無幾的基金當中,其基金經理也有更換過的。這麼多的基金當中,不乏有管理年限的人,但是同樣也無法堅守業績。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基金經理的管理年限並不能充分說明盈利水平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遠為什麼被稱為“馬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