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京萬通158
-
2 # 高速警事
我們常看到媒體報道很多新推出的SUV,例如路虎Range Rover、JEEP新款大切、福特Explorer;外形嬌小一點的還有RAV4、Kuga、New SantaFe;更小氣的還有Encore、翼博等等。現在的SUV都偏向城市化,顧名思義外形更前衛、內飾更豪華、共用性更好、經濟性更節省,無論是當年久經沙場越野能手,到今天都淪為一個打著西裝的街頭“舞者”。
在百度百科SUV中文的簡稱是:運動型多用途汽車,它必須滿足“兩高一多”要求,第一是運動性高和透過性高,第二是功能多。在本文,著中重談談SUV的運動性和透過性。
一輛好的SUV必須有較佳的透過性(又稱越野性)。在一定的載重情況下,汽車能夠以較足夠的速度穩定地透過各種壞路和障礙的能力。這時,大部分人都會有茶哥當初的想法:SUV的透過性當然是指車要有較大的最小離地間隙、接近角、離去角,縱向透過角,以為這就是一輛車透過性的標準。但隨著自己知識的慢慢積累,發覺這些都只是一部分而已,是一些比較膚淺的評價標準(或者說是我們這些大眾開車人評定的標準吧)。
從一個造車者的角度來思考,其(SUV透過性標準)真正概念應該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標準,第二是汽車幾何透過性標準(即是我們從配置表中看到的最小離地間隙之類的資料)。
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
在設計汽車底盤時,設計師必需考慮到汽車在不同路況的行駛能力,如果是SUV,就更加註重這方面的設計。因為設計一輛SUV,必需考慮到它將來要面對更嚴峻的路況,會比一般轎車的要求更加嚴苛。說了那麼多,到底什麼是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呢?
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的主要包括附著質量、附著質量係數和接地比壓。
附著質量,指汽車驅動的載重量,而附著重量係數就是附著質量與汽車總質量之比。簡而言之,就是四個車輪受到汽車的總壓力。很顯然,附著質量係數越大的車,其行駛在附著係數(指輪胎對路面的摩擦係數)較小的路面,更有利於汽車最大驅動力的發揮,減少車輪打滑的可能。特別是SUV行駛在較泥濘的土路上,特別容易打滑,雖然說四驅的SUV對這些路會有優勢,如果四個輪都是出現打滑時,這樣就很難通過了,所以一般SUV的重量一般都不輕:除了一副四驅系統和較為豐富的越野附件外,大膽用料來增加了車的重量,這恐怕也是為了增加汽車的附著質量係數罷了。
運用我們高中的物理公式:f =μN,當μ(動摩擦因素)一定時,車越重,跟地的附著力越好。
說完附著質量因素,當然要說到接地比壓,這並不是汽車工程學上的專用名詞,準確點說,它是物理上的名詞。用在汽車是解析為:車輪對地面的單位壓力,即車輪上的負載與輪胎接地面積之比。當車重一定時,一般地認為輪寬度當然越大些越好,因為增加對地面的附著面積(即減小接地比壓),有利於提高抓地力。這也是越野車的輪胎寬度為什麼都比一般城市SUV大的原因。效能跑車型一般採用寬胎,且扁平率較小,但對於SUV來說扁平率就大些,因為要能夠對抗坑窪不平的道路和兼顧一定的舒適性。
事實對於一些路況來說,接地比壓越小反而更好。當車重一定時,輪胎跟地的接觸面積越大,接地比壓小,輪胎轍深度就小,汽車行駛的阻力就小,汽車透過性就越好。同樣,當汽車行駛在粘性土壤和鬆軟的雪地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說完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就輪到汽車幾何透過性了。
在越野行駛時,汽車與不規則地面的間隙不足,可能會出現汽車底盤被托住而無法透過的現象。這被稱為間隙失效。
我們最常見的最小離地間隙、接近角、離去角、縱向透過角等都會被視為SUV透過性的“唯一”標準,想必大家對這些名詞的解析都很清楚,在此筆者無須贅敘。無可厚非,這些引數對於SUV的透過性很重要,這也是很多廠家打宣傳的重要“陣地”。
最小離地間隙?究竟是底盤哪個部件離地最近呢?相信大部分人未必清楚。其實這個定義很模糊,皆因不同的車型,它的底盤架構都有差異。例如前驅車、後驅車或四驅車底盤佈置的差異就很大。前置前驅的汽車,它的動力只是透過半軸把動力傳給前輪;而後驅車就有萬向節把發動機的動力傳輸給後輪,當然後輪中間還有驅動橋。
說回問題,汽車的發動機機油底殼、驅動橋殼或前懸架的下襬臂等部位通常有較小的離地間隙。這些都是SUV的重要零部件,在越過石時頭由於離地間隙過低,碰撞到的話,都會對汽車底盤帶來嚴重的後果。
SUV在透過小丘、拱橋等障礙物,都要有足夠的“縱向透過角”,所以一般SUV的軸距都不會太長。不過現在的城市SUV講求空間充足,廠家都會應消費者的要求把軸距增大到接近豪華橋車的標準上去了。譬如奧迪Q7的軸距就達到3米。
不過,這些“賬面資料”跟輪轂尺寸和懸架避震彈簧機構有著很大關係。只要輪轂尺寸夠大或者避震彈簧機構調得足夠高和支撐力充足,最小離地間隙、接近角、離去角、縱向透過角等的作用都一同增大(在車身結構不變的情況下)。
這些更多是依靠調教傾向和輪胎尺寸大小而已,不足於決定一輛車的越野能力。不過這是我們消費者看得到的賬面資料,加上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是至關重要的標準,自然廠家會宣稱他們某款城市SUV既有在城市開的舒適性,也有越野的透過性。
綜上所述,還是那句老話:不要單純看賬面資料。舉一個簡單的日常例子:最低離地間隙資料是指底盤在平直路面,而且是靜止時離地面的最小高度。當行駛在複雜(凹凸不平的石路之類)的路面,由於支撐車身和懸架的避震彈簧是會不停伸縮,從而最小離地間隙會不斷改變。如果避震彈簧系統調校得較為軟,起伏行程就會大,最小離地間隙就會縮減得嚴重,這時賬面的資料簡直形同虛設。相反,避震彈簧調校較為硬朗的時候,對車的支撐行程就會短些。對現在講究舒適大於追求越野的城市SUV來說,那些賬面資料無疑是表面工程多於實用性。我們在討論SUV透過性標準時,可以列舉出很多條件出來,到底哪個是至關重要,哪個是被商家吹捧出來的呢?這個問題,各位茶粉也可以參與討論,發後臺吧。
-
3 # 南京萬通cc
各有好處。高了透過性好,低了車身的穩定性好一些。
所謂底盤高度,術語叫汽車離地間隙,它關係到汽車的通行能力。其定義為:滿載情況下地面與車輛底部剛性物體最低點之間的距離。
離地間隙小了,在較差的路上走或是透過各種減速坎時就會磕底盤、碰壞油底殼。最小離地間隙能保證汽車運輸時平順的透過性,同時,還要保證汽車在上路肩時不會發生碰擦的可能性。
底盤越高,車的透過性就越好,穩定性則相對較差。如果想同時擁有穩定性,那麼,隨著車身高度的增加,就需要輪胎有更大抓地力,那就要透過犧牲油耗來解決了,這也是為什麼越野車的耗油量那麼大的原因。底盤低則帶來的是舒適和較低的耗油量。
-
4 # 聰穎自若春風
各有好處。高了透過性好,低了車身的穩定性好一些。
所謂底盤高度,術語叫汽車離地間隙,它關係到汽車的通行能力。其定義為:滿載情況下地面與車輛底部剛性物體最低點之間的距離。
離地間隙小了,在較差的路上走或是透過各種減速坎時就會磕底盤、碰壞油底殼。最小離地間隙能保證汽車運輸時平順的透過性,同時,還要保證汽車在上路肩時不會發生碰擦的可能性。
-
5 # 黃金曲奇豬
這個當然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的啦!你看一下大巴的高度高吧!但是他的地盤也不是很高的啊。朋友你可能是指的是轎車的地盤的。這個在大多數是成立的,寶馬等一些運動效能的車型的地盤就是比較的低的。當然車身也是比較的矮的。SUV級別的當然車身高了,地盤也是高的啊!
回覆列表
我們常看到媒體報道很多新推出的SUV,例如路虎Range Rover、JEEP新款大切、福特Explorer;外形嬌小一點的還有RAV4、Kuga、New SantaFe;更小氣的還有Encore、翼博等等。現在的SUV都偏向城市化,顧名思義外形更前衛、內飾更豪華、共用性更好、經濟性更節省,無論是當年久經沙場越野能手,到今天都淪為一個打著西裝的街頭“舞者”。
在百度百科SUV中文的簡稱是:運動型多用途汽車,它必須滿足“兩高一多”要求,第一是運動性高和透過性高,第二是功能多。在本文,著中重談談SUV的運動性和透過性。
一輛好的SUV必須有較佳的透過性(又稱越野性)。在一定的載重情況下,汽車能夠以較足夠的速度穩定地透過各種壞路和障礙的能力。這時,大部分人都會有茶哥當初的想法:SUV的透過性當然是指車要有較大的最小離地間隙、接近角、離去角,縱向透過角,以為這就是一輛車透過性的標準。但隨著自己知識的慢慢積累,發覺這些都只是一部分而已,是一些比較膚淺的評價標準(或者說是我們這些大眾開車人評定的標準吧)。
從一個造車者的角度來思考,其(SUV透過性標準)真正概念應該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標準,第二是汽車幾何透過性標準(即是我們從配置表中看到的最小離地間隙之類的資料)。
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
在設計汽車底盤時,設計師必需考慮到汽車在不同路況的行駛能力,如果是SUV,就更加註重這方面的設計。因為設計一輛SUV,必需考慮到它將來要面對更嚴峻的路況,會比一般轎車的要求更加嚴苛。說了那麼多,到底什麼是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呢?
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的主要包括附著質量、附著質量係數和接地比壓。
附著質量,指汽車驅動的載重量,而附著重量係數就是附著質量與汽車總質量之比。簡而言之,就是四個車輪受到汽車的總壓力。很顯然,附著質量係數越大的車,其行駛在附著係數(指輪胎對路面的摩擦係數)較小的路面,更有利於汽車最大驅動力的發揮,減少車輪打滑的可能。特別是SUV行駛在較泥濘的土路上,特別容易打滑,雖然說四驅的SUV對這些路會有優勢,如果四個輪都是出現打滑時,這樣就很難通過了,所以一般SUV的重量一般都不輕:除了一副四驅系統和較為豐富的越野附件外,大膽用料來增加了車的重量,這恐怕也是為了增加汽車的附著質量係數罷了。
運用我們高中的物理公式:f =μN,當μ(動摩擦因素)一定時,車越重,跟地的附著力越好。
說完附著質量因素,當然要說到接地比壓,這並不是汽車工程學上的專用名詞,準確點說,它是物理上的名詞。用在汽車是解析為:車輪對地面的單位壓力,即車輪上的負載與輪胎接地面積之比。當車重一定時,一般地認為輪寬度當然越大些越好,因為增加對地面的附著面積(即減小接地比壓),有利於提高抓地力。這也是越野車的輪胎寬度為什麼都比一般城市SUV大的原因。效能跑車型一般採用寬胎,且扁平率較小,但對於SUV來說扁平率就大些,因為要能夠對抗坑窪不平的道路和兼顧一定的舒適性。
事實對於一些路況來說,接地比壓越小反而更好。當車重一定時,輪胎跟地的接觸面積越大,接地比壓小,輪胎轍深度就小,汽車行駛的阻力就小,汽車透過性就越好。同樣,當汽車行駛在粘性土壤和鬆軟的雪地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說完汽車牽引支承透過性,就輪到汽車幾何透過性了。
在越野行駛時,汽車與不規則地面的間隙不足,可能會出現汽車底盤被托住而無法透過的現象。這被稱為間隙失效。
我們最常見的最小離地間隙、接近角、離去角、縱向透過角等都會被視為SUV透過性的“唯一”標準,想必大家對這些名詞的解析都很清楚,在此筆者無須贅敘。無可厚非,這些引數對於SUV的透過性很重要,這也是很多廠家打宣傳的重要“陣地”。
最小離地間隙?究竟是底盤哪個部件離地最近呢?相信大部分人未必清楚。其實這個定義很模糊,皆因不同的車型,它的底盤架構都有差異。例如前驅車、後驅車或四驅車底盤佈置的差異就很大。前置前驅的汽車,它的動力只是透過半軸把動力傳給前輪;而後驅車就有萬向節把發動機的動力傳輸給後輪,當然後輪中間還有驅動橋。
說回問題,汽車的發動機機油底殼、驅動橋殼或前懸架的下襬臂等部位通常有較小的離地間隙。這些都是SUV的重要零部件,在越過石時頭由於離地間隙過低,碰撞到的話,都會對汽車底盤帶來嚴重的後果。
SUV在透過小丘、拱橋等障礙物,都要有足夠的“縱向透過角”,所以一般SUV的軸距都不會太長。不過現在的城市SUV講求空間充足,廠家都會應消費者的要求把軸距增大到接近豪華橋車的標準上去了。譬如奧迪Q7的軸距就達到3米。
不過,這些“賬面資料”跟輪轂尺寸和懸架避震彈簧機構有著很大關係。只要輪轂尺寸夠大或者避震彈簧機構調得足夠高和支撐力充足,最小離地間隙、接近角、離去角、縱向透過角等的作用都一同增大(在車身結構不變的情況下)。
這些更多是依靠調教傾向和輪胎尺寸大小而已,不足於決定一輛車的越野能力。不過這是我們消費者看得到的賬面資料,加上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是至關重要的標準,自然廠家會宣稱他們某款城市SUV既有在城市開的舒適性,也有越野的透過性。
綜上所述,還是那句老話:不要單純看賬面資料。舉一個簡單的日常例子:最低離地間隙資料是指底盤在平直路面,而且是靜止時離地面的最小高度。當行駛在複雜(凹凸不平的石路之類)的路面,由於支撐車身和懸架的避震彈簧是會不停伸縮,從而最小離地間隙會不斷改變。如果避震彈簧系統調校得較為軟,起伏行程就會大,最小離地間隙就會縮減得嚴重,這時賬面的資料簡直形同虛設。相反,避震彈簧調校較為硬朗的時候,對車的支撐行程就會短些。對現在講究舒適大於追求越野的城市SUV來說,那些賬面資料無疑是表面工程多於實用性。我們在討論SUV透過性標準時,可以列舉出很多條件出來,到底哪個是至關重要,哪個是被商家吹捧出來的呢?這個問題,各位茶粉也可以參與討論,發後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