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VIA Technologies,Inc.,簡稱VIA),成立於公元1992年9月,目前資本額達127.04億新臺幣,為全球IC設計與個人電腦平臺解決方案領導廠商,以自有品牌進軍國際市場。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威盛也因其無晶圓廠的經營模式、加上重視人才招攬與技術開發,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典範,現階段全球員工人數超過2000人。
個人計算機中所使用的系統晶片組,為威盛電子的主力產品線。由於1999年大力推動PC-133系統規格,並領先業界匯入DDR的記憶體技術,使得公司近年來屢獲客戶與消費者支援,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2001年達到四成左右的水準,同時也針對各主流平臺的特殊設計,提供了完整的對應解決方案,包括支援Pentium 4平臺的Apollo PT、PM系列晶片組,以及支援AMDAthlon、K8處理器的Apollo KT/K8T系列等等。其中,威盛電子在AMD處理器平臺方面,出貨量更居於主導地位,單一平臺的佔有率達八成以上。
此外,經過1998年來包括Cyrix、IDT Centaur、S3、IC Ensemble等數項重大的收購與合資案,威盛電子也已由過去單純的系統晶片組廠商,升級成全方位的網際網路系統整合元件供貨商。產品線內容除了跨平臺的系統晶片組以外,還包括VIA-C3系列處理器,IEEE1394、USB2.0、乙太網絡通訊晶片,光儲存、音效視訊多媒體控制晶片及Windows CE相關的嵌入式系統產品等等;同時藉由與S3的策略合作,威盛亦已掌握先進的繪圖晶片技術,並且在取得LSI logic的無線通訊設計團隊後,大步跨入新世代的無線通訊領域,未來將可望擁有建構個人計算機、網際網路裝置及資訊家電所需的完整實力。
2001年底正式成軍的平臺方案產品事業部,便是威盛積極發展系統等級開發能力的重要里程碑,而2002年展開的迦南計劃,目前亦已開花結果,成立了威騰與威瀚等多家產品子公司。2003年10月,威盛電子進一步統整平臺事業部、中央處理器部門及嵌入式研發部門等事業單位,成立嵌入式平臺事業部(VEPD),更在「全方位聯結」的理念下、展現了傑出的營運績效,正全力進軍IA及嵌入式應用市場。
威盛電子的客戶群涵蓋全球各大OEM廠商、主機板製造業者及系統整合業者,總部則位於臺灣台北縣新店市,並於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等地擁有分支據點,分別就業務拓展、人才招募、區域型軟硬體整合產品開發等工作進行強化。威盛為高知識集中的IC設計廠商、以研發為IC設計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建構跨國、跨區域性的品開發據點,目的在於擴大技術能力的廣度,以及加強對不同市場的瞭解深度,這同時也是威盛邁向下一階段的高速成長、所必須進行的策略佈局。公司未來仍將以大中華區為營運中心,但勢必會逐漸展現全球化的研發與經營格局,長期來看,歐美、日本等地都將是威盛跨國經營架構的重要環節。
威盛新一代Isaiah處理器平臺
威盛Isaiah 架構是新的 x86 處理器架構,對於桌上型電腦、移動裝置和 UMPC 而言,它不但可以提升產品效能,還能擴充套件產品的功能性,並同時滿足目標產品對低功耗的需求,以延長電池續航時間並實現超小型系統設計。
經由美國處理器設計子公司 Centaur Technology Inc. 設計研發,威盛Isaiah架構結合了所有最新x86處理器技術,包括 64 位的超標量亂序執行的微體系結構(superscalar speculative out-of-order microarchitecture),實現了高效能的多媒體計算和新型虛擬機器器架構。
第一代威盛 Isaiah 系列產品相容威盛 C7 系列針腳,採用 65 奈米技術以獲得更低功耗,實現了市場上最佳的每瓦效能值。
威盛Isaiah 架構下的首款處理器—— VIA Nano 處理器
威盛為個人電腦、瘦客戶機、超移動及嵌入式裝置提供了一系列低功耗的處理器。威盛處理器以其領先行業的瓦效能、精巧設計、低耗能和與全系列多功能威盛數字多媒體晶片組的相容性著稱,為嵌入式產品、移動產品和電子消費產品市場注入了嶄新的創新活力。
威盛凌瓏(VIA Nano") 處理器家族及威盛 C7®; 處理器家族針對特定的,基於低功耗及效能標準的各類裝置。滿足從主流桌上型電腦及膝上型電腦的更高效能要求,無風扇運轉,到移動裝置的電池節能水平。
威盛四核處理器
威盛四核處理器在2塊裸片上整合 4 個 64 位 “Isaiah” 核心,提供低功耗、高效能的多工和出色的多媒體效能。威盛四核處理器採用高效能、低功耗的多核架構,可提供出色的多執行緒效能,支援低功耗的多工執行、多媒體回放、高運算能力及網際網路瀏覽。威盛四核處理器的分散式效能便於其在各種多屏顯示環境中的應用。
威盛四核處理器原生支援 64 位作業系統,此外還具有自適應超頻、4MB 二級快取記憶體及 1333MHz V4 匯流排等一系列效能。其低功耗設計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主頻為 1.2+ GHz 的威盛四核處理器熱設計功耗(TDP)僅為27.5w。
此外,威盛四核處理器還採用了威盛虛擬化技術,可在虛擬環境中執行舊版軟體和應用,並對效能毫無影響。該處理器採用威盛 PadLock 先進譯碼引擎,提供全球最快的 AES 加密。提供基於硬體的執行資料加密,是內容保護和系統安全的重要工具。
威盛四核處理器採用最新的40nm工藝製程,21mm x 21mm 威盛 NanoBGA2 封裝,核心尺寸僅為11mm x 6mm。可與威盛Eden、威盛C7、威盛Nano E-處理器系列以及 威盛Eden X2處理器完全針腳相容。主頻為 1.2+ GHz 的產品將首先供貨。
1987年,由陳文琦在美國加州矽谷從“Symphony公司”中成立。他在加入Symphony前是Intel的員工,目前還是公司的總經理。陳文琦從Symphony把員工送回臺灣開始成立晶片製造。陳文琦的妻子王雪紅是公司的董事長,她是臺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的女兒。1992年,將總部移到臺灣台北縣新店市。
1996年,VIA在en:PCCommonArchitecture標準集團扮演主要的角色,推動從ISA匯流排轉換到PCI匯流排的轉換。
1999年,VIA併購Cyrix(國家半導體的一個部門)以及Centaur,開始進入微處理器的市場。VIA也是VIAC3和VIAC7處理器以及EPIA平臺的生產者。
2000年,成功地掠取一半的晶片組市佔率,以629元的天價榮登股王,締造了1258億元臺幣的市值。
2001年,威盛訂出的迦南計劃(ProjectCanaan),兵分四路,進軍光儲存晶片、繪圖晶片、CPU與網路晶片,並且收購了S3Graphics的圖形部門。
2005年2月,VIA慶祝生產第一億個AMD晶片組。
2006年12月15日,VIA為提升經營效率,將組織重整成三個事業部。
2007年7月,VIA因新一代Intel授權無法順利取得,決定放棄毛利低且市場成熟的晶片組事業,轉而聚焦於自家的CPUPlatform,生產支援C7的晶片組。原有的三個事業部再度縮減為兩個。
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VIA Technologies,Inc.,簡稱VIA),成立於公元1992年9月,目前資本額達127.04億新臺幣,為全球IC設計與個人電腦平臺解決方案領導廠商,以自有品牌進軍國際市場。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威盛也因其無晶圓廠的經營模式、加上重視人才招攬與技術開發,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典範,現階段全球員工人數超過2000人。
個人計算機中所使用的系統晶片組,為威盛電子的主力產品線。由於1999年大力推動PC-133系統規格,並領先業界匯入DDR的記憶體技術,使得公司近年來屢獲客戶與消費者支援,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2001年達到四成左右的水準,同時也針對各主流平臺的特殊設計,提供了完整的對應解決方案,包括支援Pentium 4平臺的Apollo PT、PM系列晶片組,以及支援AMDAthlon、K8處理器的Apollo KT/K8T系列等等。其中,威盛電子在AMD處理器平臺方面,出貨量更居於主導地位,單一平臺的佔有率達八成以上。
此外,經過1998年來包括Cyrix、IDT Centaur、S3、IC Ensemble等數項重大的收購與合資案,威盛電子也已由過去單純的系統晶片組廠商,升級成全方位的網際網路系統整合元件供貨商。產品線內容除了跨平臺的系統晶片組以外,還包括VIA-C3系列處理器,IEEE1394、USB2.0、乙太網絡通訊晶片,光儲存、音效視訊多媒體控制晶片及Windows CE相關的嵌入式系統產品等等;同時藉由與S3的策略合作,威盛亦已掌握先進的繪圖晶片技術,並且在取得LSI logic的無線通訊設計團隊後,大步跨入新世代的無線通訊領域,未來將可望擁有建構個人計算機、網際網路裝置及資訊家電所需的完整實力。
2001年底正式成軍的平臺方案產品事業部,便是威盛積極發展系統等級開發能力的重要里程碑,而2002年展開的迦南計劃,目前亦已開花結果,成立了威騰與威瀚等多家產品子公司。2003年10月,威盛電子進一步統整平臺事業部、中央處理器部門及嵌入式研發部門等事業單位,成立嵌入式平臺事業部(VEPD),更在「全方位聯結」的理念下、展現了傑出的營運績效,正全力進軍IA及嵌入式應用市場。
威盛電子的客戶群涵蓋全球各大OEM廠商、主機板製造業者及系統整合業者,總部則位於臺灣台北縣新店市,並於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等地擁有分支據點,分別就業務拓展、人才招募、區域型軟硬體整合產品開發等工作進行強化。威盛為高知識集中的IC設計廠商、以研發為IC設計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建構跨國、跨區域性的品開發據點,目的在於擴大技術能力的廣度,以及加強對不同市場的瞭解深度,這同時也是威盛邁向下一階段的高速成長、所必須進行的策略佈局。公司未來仍將以大中華區為營運中心,但勢必會逐漸展現全球化的研發與經營格局,長期來看,歐美、日本等地都將是威盛跨國經營架構的重要環節。
威盛新一代Isaiah處理器平臺
威盛Isaiah 架構是新的 x86 處理器架構,對於桌上型電腦、移動裝置和 UMPC 而言,它不但可以提升產品效能,還能擴充套件產品的功能性,並同時滿足目標產品對低功耗的需求,以延長電池續航時間並實現超小型系統設計。
經由美國處理器設計子公司 Centaur Technology Inc. 設計研發,威盛Isaiah架構結合了所有最新x86處理器技術,包括 64 位的超標量亂序執行的微體系結構(superscalar speculative out-of-order microarchitecture),實現了高效能的多媒體計算和新型虛擬機器器架構。
第一代威盛 Isaiah 系列產品相容威盛 C7 系列針腳,採用 65 奈米技術以獲得更低功耗,實現了市場上最佳的每瓦效能值。
威盛Isaiah 架構下的首款處理器—— VIA Nano 處理器
威盛為個人電腦、瘦客戶機、超移動及嵌入式裝置提供了一系列低功耗的處理器。威盛處理器以其領先行業的瓦效能、精巧設計、低耗能和與全系列多功能威盛數字多媒體晶片組的相容性著稱,為嵌入式產品、移動產品和電子消費產品市場注入了嶄新的創新活力。
威盛凌瓏(VIA Nano") 處理器家族及威盛 C7®; 處理器家族針對特定的,基於低功耗及效能標準的各類裝置。滿足從主流桌上型電腦及膝上型電腦的更高效能要求,無風扇運轉,到移動裝置的電池節能水平。
威盛四核處理器
威盛四核處理器在2塊裸片上整合 4 個 64 位 “Isaiah” 核心,提供低功耗、高效能的多工和出色的多媒體效能。威盛四核處理器採用高效能、低功耗的多核架構,可提供出色的多執行緒效能,支援低功耗的多工執行、多媒體回放、高運算能力及網際網路瀏覽。威盛四核處理器的分散式效能便於其在各種多屏顯示環境中的應用。
威盛四核處理器原生支援 64 位作業系統,此外還具有自適應超頻、4MB 二級快取記憶體及 1333MHz V4 匯流排等一系列效能。其低功耗設計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主頻為 1.2+ GHz 的威盛四核處理器熱設計功耗(TDP)僅為27.5w。
此外,威盛四核處理器還採用了威盛虛擬化技術,可在虛擬環境中執行舊版軟體和應用,並對效能毫無影響。該處理器採用威盛 PadLock 先進譯碼引擎,提供全球最快的 AES 加密。提供基於硬體的執行資料加密,是內容保護和系統安全的重要工具。
威盛四核處理器採用最新的40nm工藝製程,21mm x 21mm 威盛 NanoBGA2 封裝,核心尺寸僅為11mm x 6mm。可與威盛Eden、威盛C7、威盛Nano E-處理器系列以及 威盛Eden X2處理器完全針腳相容。主頻為 1.2+ GHz 的產品將首先供貨。
1987年,由陳文琦在美國加州矽谷從“Symphony公司”中成立。他在加入Symphony前是Intel的員工,目前還是公司的總經理。陳文琦從Symphony把員工送回臺灣開始成立晶片製造。陳文琦的妻子王雪紅是公司的董事長,她是臺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的女兒。1992年,將總部移到臺灣台北縣新店市。
1996年,VIA在en:PCCommonArchitecture標準集團扮演主要的角色,推動從ISA匯流排轉換到PCI匯流排的轉換。
1999年,VIA併購Cyrix(國家半導體的一個部門)以及Centaur,開始進入微處理器的市場。VIA也是VIAC3和VIAC7處理器以及EPIA平臺的生產者。
2000年,成功地掠取一半的晶片組市佔率,以629元的天價榮登股王,締造了1258億元臺幣的市值。
2001年,威盛訂出的迦南計劃(ProjectCanaan),兵分四路,進軍光儲存晶片、繪圖晶片、CPU與網路晶片,並且收購了S3Graphics的圖形部門。
2005年2月,VIA慶祝生產第一億個AMD晶片組。
2006年12月15日,VIA為提升經營效率,將組織重整成三個事業部。
2007年7月,VIA因新一代Intel授權無法順利取得,決定放棄毛利低且市場成熟的晶片組事業,轉而聚焦於自家的CPUPlatform,生產支援C7的晶片組。原有的三個事業部再度縮減為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