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咣噹史說
-
2 # 嶺東故事匯
“地大物博”形容楚國再恰當不過。楚國比戰國六國地盤都要大,物產也豐富。但楚國幾乎沒有出現有類似統一天下雄心萬丈的君主,都自以為依靠地利可以安枕無憂。國君自我感覺良好,國家沒有一個向上的目標追求,怎麼可能成為諸侯老大呢?反觀秦國,雖然地盤小,人口少,經濟貧瘠,但一直有著做大做強的野心。“窮則思變”在秦國秦人有著強烈的印證。早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曆代君主都積極謀求發展,開疆拓土。從秦非子到秦莊公,用了五代人的時間,從秦莊公到秦孝公,共28位君主,爵位幾乎都是公爵。但採用商鞅變法後,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秦國國君的爵位就升為王爵(秦惠文王)。秦國在周天子及諸侯中國際地位極速提升,來源於秦國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的全面飛昇。另外,後世秦國無論王位如何更迭,國君都能延續孝公時的國策,所以政體的穩定極其重要。雖然秦朝是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集權制度架構則從秦孝公秦惠文王時期已經開始。反觀楚等六國,沒有一個國家有這種覺醒的政治意識。順便提一下,我認為戰國四公子雖然或多或少對本國有過貢獻,但全域性來看,對本國的實力只有分解並沒有助長作用。四公子的存在,對四國的實力是分散的。戰國四君子在本國都有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能量。相比較之下,為什麼在秦國頗有人望和權威的商鞅被封為“商君”後起兵造反,秦人並不支援呢?就是因為秦人已經逐漸認可了國家利益高於其他的政治理念。
-
3 # 宋賢褀讀史
這個要從秦楚兩個方面來說
秦國能成為戰國最後的勝利者,也是被環境逼出來的。
第一地理環境,地處西部邊疆,西部歷來與少數民族接壤,其中尤其是戎狄,外患不斷,強敵環伺。
第二政治環境,戎狄攻破鎬京,滅亡西周,周平王東遷。秦國從戎狄手中奪得西部大片國土,一躍成為西部大國。
第三軍事行動,由於存在戎狄時刻威脅,秦國常年同戎狄征戰不斷,秦國軍隊綜合實力得到錘鍊,打造成威武雄壯之師。
第四經濟實力,秦國奪取了天府之國蜀國,錢糧豐厚。
第五嚴格繼承和發展了商鞅變法的成果,獎勵耕戰,以軍功封爵賜賞,提高了全民積極性。同時秦法規定,不論是逃兵,降兵,以及作戰不力的人都要受到懲罰,重則誅連九族,所以秦國計程車兵絕少有降兵降將。
第六東方六國瞧不起秦國,秦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戰,歷代秦王都著眼於打敗東方六國,一統天下。
秦華人有以上六大條件,不強不行,成功都是被環境逼出來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楚國,又是怎麼一回事。
第一地理環境,沒有出現比楚國本身還強大的少數民族,沒有外敵威脅。
第二政治環境。楚國只是各種地方實力派發展壯大聯合起來成立的國家,是一種政治聯盟國家。政體鬆散,政令難以貫徹統一。
第三軍事行動,楚國周邊的小國和地方勢力,軍事實力弱小,不堪一擊,或戰或降,楚國不費多大力氣得到大片國土,自我感覺良好,沒有繼續發展軍事。
第四經濟實力,楚國幅員遼闊,可是人煙稀少,開發有限,而且封地林立,大大減弱中央政府財政收入。
第五沒有嚴格繼承和發展吳起變法的成果。沒有徹底實行獎勵耕戰和無軍功不得封爵賜賞的動員措施。百姓對國家耕戰沒有積極性,貴族腐化無能。
第六楚國一直自我感覺良好,進取心不強,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綜上所述,即使楚國再大,也會一點點被強大的秦國餐食亡國。
-
4 # 淡墨青史
我是大話君,我來答。
先簡單科普一下:楚國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相傳楚國的遠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祝融,而成為一國諸侯則是在周朝建立以後。
楚國的成長對楚國的成長我給他們一個定義就是臉皮厚,不顧周禮傳統。不顧周天子分封,對周邊小國進行吞併。受到各方諸侯譴責時,無賴般地說:“我地處蠻夷之地,我就是蠻夷,你們管得著我嗎?”把那些滿嘴禮義道德的諸侯氣的夠嗆。簡單點說楚國崛起:楚國離周天子遠,周天子對楚國的掌控力度小。楚華人的心態就變成了:山高皇帝遠,我愛咋地就咋地,天子管不了。於是就瘋狂吞併自己周圍的小國。然後隨著大周的逐漸衰弱,楚國就自立為王,開創一方霸業。
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在楚成王、楚莊王的帶領下日漸強盛。前者任用子文(鬥谷於菟,楚國令尹)穩定楚國政局,解決百姓生活之難,為出國強盛做出極大貢獻。後者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人使得楚國不僅國力強盛兵力更是無人匹敵,北上問鼎中原、隨後打敗晉國稱霸於諸侯。
戰國時期的楚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前者任用吳起變法,繼承了春秋時的霸主地位,兵強馬壯。後二者開拓領土,劃分地域,使得楚國擁有天下最肥沃的土地,國庫裡奇珍異寶堆積如山,百姓安居樂業。或許在這些條件下,楚人爭霸天下的野心逐漸消失,變得安於現狀。自楚懷王始就出現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國君,致使楚國的百年霸業拱手讓與秦人啊!
楚國輸於秦國的原因秦人先祖從一個養馬的一步步成長為一方諸侯。秉承著崇文與尚武,任用人才,修訂法律,嚴於民利於兵。列代君王賢明刻苦,深知秦國來之不易,沒有任何怠慢之心。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到秦昭襄王滅周伐趙伐楚,沒有絲毫享樂之心。
到秦始皇嬴政,借勢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氣勢盛為磅礴!反觀楚國,任用奸臣排斥賢臣屈原等,安於享樂,失敗與滅國是遲早的事罷了!
-
5 # 西山秀才
楚國鼎盛時期的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帶甲百萬,疆域包括今河南南部,山東南部,陝西東南部,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等,幾乎整個南中國。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強大的楚國為什麼會被秦國滅掉?
舊貴族勢力過於強大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剛有稱雄之勢,楚悼王就死了,吳起也被舊貴族亂箭殺死,人亡政息,後面就再也沒有起來過。然後,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漸走向強大,雖然秦孝公死後,商鞅也被處死了,但是他的變法被延續了下來。在大秦帝國中秦孝公與商鞅的對話中,秦孝公問商鞅:大秦能否一統天下,商鞅答:堅守法治,代有名君,秦孝公:堅守法治,雖難,畢竟有法,代有名君,可是比登天還難!商鞅:隨波逐流,聽其自然,當然是代有明君比登天還難!可是,若把堅守法治當作長期國策,代有明君,不難!兩相比較,楚國是人亡政息,而秦國確是人亡政存,楚國被秦國所滅是必然的了。
分封制的弊端楚國之所以有那麼遼闊的領土,主要是因為他不斷的擴張,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就楚國滅國最多,然而楚王卻將佔領的領土分封給有功之臣和氏族,部族首領不僅擁有很大的治權,還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楚王為了防止內亂,往往要將很大一部分兵力放在國內的穩定上。
人才流失楚國的軍事政治被舊貴族完全壟斷,外來人想在這裡有所發展,幾乎是不可能,老將廉頗晚年在楚國為將,生前還感慨外來者根本就指揮不動楚國的軍隊。秦軍攻打楚國的將領名單看看,就會發現有不少是楚華人。在白起攻入楚國都城那一次,秦國的後盾魏冉是楚華人。王翦是滅楚的第一功臣,在他背後出謀劃策的李斯也是楚華人。衛華人吳起當年在楚國變法,最終被楚國貴族的射殺。齊華人田忌也曾到過楚國,最終因為沒有發展空間回了齊國。
權利分散,軍隊缺乏凝聚力一個國家如果腐敗了,肯定是從上層開始的,楚國也並不例外,他的軍隊凝聚力不夠強,這是因為楚國的上層基本上都是那些新老貴族,楚王沒有絕對的權力,上面有提到,那些貴族是擁有自己私人武裝的,這就導致了軍隊不能同心同德,面對亡國之危時,短時間內還能做到同仇敵愾,但是時間一長,就肯定會出問題,這也是楚國滅亡很快的原因。
-
6 # 秦皇掃六合
橫則秦帝 縱則楚王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秦和楚目的是不同的,秦想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當皇帝,楚則是掃蕩六國稱霸天下當霸主。
-
7 # 山中茅店
看過紀錄片《大國崛起》嗎,裡面荷蘭、英國等國的崛起靠的是什麼?成功的改革,以及政府強烈對外的征服欲。春秋時期的大國中個人感覺比秦國有希望統一全國的還有兩個國家一個是晉國,一個就是楚國。為什麼說楚國有希望統一全國呢?一個是楚國當時的面積是最大的擁有南方大片土地,可以有機會積蓄力量,二是有發展人口的優勢。那為什麼最終是秦國統一了天下而楚國會滅亡呢?我們可以對照下兩國發展情況來尋找原因。一是秦國有商鞅變法,促使秦國內部開始改變,明確要靠軍功才是上升的途徑。而楚國並沒有類似的改革,在內部沒有進行改變。二是君主因素。秦國自秦孝公以後歷代君主基本都是積極向外拓張土地,對外擴張已經成為秦國當時一個統一的認識。楚國君主除了楚莊王、楚悼王之外基本沒有賢能的君主,而且楚國在統一了南方之後對於向外擴張就不怎麼感興趣了沒有國家發展的目標和動力了。三是人才。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明確要有軍功才能晉升,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軍事人才和具有高素質的秦軍,像白起、王翦等。而楚國由於一直處於故步自封的狀態中,軍隊素質比不過秦國。
-
8 # 蒼松院
地大物博的楚國,面對秦國輸得很慘要從二個方面來方析:
一是楚國自身。
楚國雖地大物博,經濟基礎很不錯,但落後的政治制度,阻礙了楚國的進一步發展。當年,外來的改革專家吳起,是想在楚國推行法治、軍功制,打破貴族世襲的鐵飯碗。但結局是吳起被既得利益者貴族階層,群起而攻之,被利箭射成刺猥。
不好的政治制度,往往喚起的是人的獸性。好人不得好活,壞人當道。堅定的抗秦派,忠貞的愛國者,屈原被流放,而誣陷排擠他的苟且者、腐敗分子,卻趾高氣揚,權勢熏天。楚國焉得不滅。
二是秦國的因素。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大力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堅決砸掉貴族的金飯碗,郡縣制、軍功製得到切實的施行。為了一家人的美好生活,秦軍在戰場上,就像打了雞血一般,莫名亢奮兇殘。真是如虎似狼一般。真的是戰無不勝,改無不克。關東六雄,包括楚國,誰也不是秦國的對手。用拳擊來比喻,兩者之間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
9 # 千古嬴政71
楚國輸在了昏君聽信佞臣遠忠臣,而且楚王好色好貪,楚國在威王時期是強盛的存在,可威王去世後楚懷王繼位前期確實不錯,但中後期由於鄭袖的到來楚懷王漸漸的不理朝政聽信小人,疏遠賢臣,秦昭王誘騙他去武關會面最後被扣留在秦國客死他鄉,楚頃襄王繼位仍然昏庸無道,三閭大夫曾建議出兵伐秦卻被當庭回拒,而秦國趁楚國內部混亂之時派白起率領秦軍攻楚,水淹郾城最終郾城跟郢都全部被秦國吞併,為秦國南郡,楚國遷都於陳都,繼續苟延殘喘,楚國在戰國後期的幾位國君基本都不中用,根本復興不了楚國的國力,到秦始皇時期楚國雖然有項燕這樣的名將但秦軍六十萬虎狼之師由王翦率領項燕也沒辦法,最後戰死,而楚國最終失敗的原因就是聽信佞臣疏遠賢臣,三閭大夫屈原有句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盡其一生忠心的楚國,在被白起率領的秦軍攻破郢都後,被迫遷都從此一蹶不振,他無奈懷抱大石跳了汨羅江
-
10 # 夕惕若厲23
楚的失敗有太多原因了。人才方面楚國沿襲的是貴族世襲制。哪怕是有人才到了楚國比如吳起也就死於非命了。而秦一直都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廣範去招攬人才。百里奚,商鞅後來的李斯呂不韋甚至包括開渠的鄭伯等等。自己的人才一個人伍子胥那樣恨楚王入骨一個是白起從一屆布衣到戰國軍神。而且楚在經濟上也毫無建樹。當時南方的土地開墾要遠難於北方。因為以草原為主的北方只要一把火就可以燒出良田而南方的叢林你燒了樹根還在要一點點挖出來平整。這也是隋唐以前北方經濟更發達的原因。也包括後來的吳越。楚地雖大卻一直要等到漢以後才有能力開發。而秦商鞅以後有了河西之地,又建立了鄭伯渠把四川變成天府。政策的連貫性也不如秦。秦雖殺了商鞅但是沿用了商鞅變法。但是楚國卻在幾次崛起後馬上就消沉了。至於後面被騙被坑被屠被滅國種種都是以上原因累計造成的大爆發。作為南方人我只能說楚人沐猴而冠。
回覆列表
不是楚國太弱,是秦國太強,自商鞅變法,秦國的一切變革都是為了戰爭做準備,可以說整個國家就是一個戰爭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