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青團中央

    林俊德,相信99%的華人,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

    他是一位將軍,更是一位院士,他一輩子隱姓埋名,52年堅守在羅布泊,參與了中國全部的45次核試驗任務。

    他活了75年都默默無聞,卻因離世幾個小時前的一張照片,感動了整個中國。

    生命的最後10小時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從確診到死亡的27天時間裡,他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十多根管子,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對著膝上型電腦一下一下地挪動著滑鼠……

    因為在他的電腦裡,關係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檔案藏在幾萬個資料夾中,還有學生的畢業論文,他們快要答辯了,不能耽誤孩子們畢業。他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儘快......

    他放棄用手術延長壽命,選擇與死神爭分奪秒,1天,2天......一直拼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刻。

    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惡化,生命進入倒計時。他9次要求、請求甚至哀求醫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家人實在不忍心他最後一個願望都不被滿足,他才終於又坐在了電腦前。上午10點,已經工作了2個多小時的他,顫抖地對女兒說:C盤我做完了。

    他的手開始顫得握不住滑鼠,眼睛也漸漸看不清東西。

    他幾次問女兒:我的眼鏡在哪兒?女兒說:眼鏡戴著呢。這時候,很多人痛哭起來,因為怕他聽到,使勁捂著嘴巴。

    病房人很多,但沒人說話,只有他按擊滑鼠的聲音……

    最後,還是他的老伴兒說了一句:醫生想叫你休息一會兒!他則回答:坐著休息!

    而他接下來說的一句話,讓在場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

    “坐著比躺著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來了!”

    兩個小時後,他終於累得再也支撐不住。

    在醫護人員的攙扶下,林俊德回到了病床。他太累了,實在太累了,已經累得睜不開眼睛,老伴兒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額頭......

    這是林俊德生前最後的影像,他大口喘著氣,眼神也暗淡下來。這一躺下後,他再也沒能起來……

    幾個小時之後,2012年5月31日20時15分,

    林俊德,這位讓羅布泊發出45次巨大轟鳴的將軍,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林俊德參與了中國全部核試驗,他的老伴兒黃建琴也參與了其中的9次,夫妻兩人藏身荒漠半個世紀。他們,從不屬於家庭,不屬於彼此,只屬於民族和國家。

    在林俊德終於卸下擔子、閉上雙眼的那一刻,黃建琴才輕輕地對著他說:

    老林,你終於屬於我了……

    藏身大漠40載為國鑄“核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縣的一個偏僻山村,因為家中一貧如洗,剛上完小學就輟學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林俊德靠著政府的資助,上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

    1955年,17歲的林俊德,這個山裡的窮孩子,硬是打著赤腳考上了浙江大學機械系。林俊德上學的路費,是信用社的借貸和學校的補助,因為家裡實在貧困,上了5年大學他沒回過一次家,讀大學的費用,全靠政府發放的助學金。

    從那時起,林俊德就默默下決心,學好本領,報效祖國。

    林俊德曾說,他這輩子有三個沒想到:上大學,做將軍,當院士。而他更沒有想到的是,一直到生命最後,他都和國家命運綁得這樣緊。

    1960年,從浙大機械系畢業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國防科委下屬某研究所。報到的第二天,所領導向林俊德交底:國家正在西北建設一個核試驗場,把你挑過來,就是去那裡工作。

    當得知自己將從事核試驗時,他激動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決心,把一生獻給這一偉大事業。

    核試驗,一定是人類歷史上最危險的試驗。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國家的核訛,讓華人民深刻認識到:唯有早一天擁有核武器,才能真正挺直腰桿。

    當時,只有26歲的林俊德,擔任首顆原子彈衝擊波機測儀器研製小組組長,而這個小組算上他自己,總共就3個人。

    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林俊德,從未見過沖擊波機測儀器長什麼樣。當時,既沒有實驗裝置,更沒有技術資料,他們就根據當時美國、蘇聯少數解密核試驗資料和公開刊物的常規武器試驗測量文章埋頭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時,羅布泊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在蘑菇雲升騰時的輝煌瞬間,有一個經典畫面廣為人知,人們紛紛跳出戰壕,將帽子拋在空中,相擁而慶。

    然而,另一場景卻鮮為人知。當蘑菇雲還在不斷向上翻滾時,穿著防護服的科技人員,無所畏懼地向煙雲開進,搜尋記錄此次爆炸資料的裝置。在那些義無反顧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向周恩來總理報告,總理在電話裡謹慎地問:“怎麼證明是核爆?”現場指揮帳篷裡頓時一片肅靜,法國第一次核試驗沒拿到任何資料,美國、英國、蘇聯第一次核試驗只拿到很少的資料……

    就在這時,核武器試驗研究所所長程開甲帶著26歲的林俊德匆匆趕到:“衝擊波的資料已拿到,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當量為2萬噸。”張愛萍激動地拍了拍林俊德滿是塵土的肩膀說:“你們立了大功!”

    讓全世界都難以相信的是,林俊德用腳踏車輪胎和鬧鐘搞成的自主高科技,獲得了當時證明核爆炸的重要資料之一。而親歷第一次核爆後,林俊德更深刻地認識到:事關國家民族安危的國防尖端技術,必須靠自主創新。

    1966年,中國為首次氫彈空投爆炸做最後的準備,高空衝擊波測量難度更大,儀器要在零下60攝氏度低溫下工作。為了創造低溫環境,林俊德和同事們揹著儀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攝氏度的山頂呆了一宿。林俊德新研製的高空壓力自記儀測試系統,為中國首次氫彈試驗飛機投彈安全論證提供了科學依據。

    此後幾年,林俊德和他的團隊,吃著玉米麵和榆樹葉合蒸的窩頭,喝著孔雀河裡那令人肚子發脹的水,睡著冬天寒冷夏天苦熱的地窨子,用壘土臺當桌子。即使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從沒有中斷科研......林俊德和戰友們堅守大漠,默默攻關,研製出一系列裝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核爆炸衝擊波機測體系。

    上世紀80年代初,當中國還在進行大氣層核試驗時,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地下核試驗。為限制中國核武器發展,他們聯合簽訂了關於禁止在外層空間進行核試驗的條約。較量進入全新的階段,相比地面和空中衝擊波測量,地下核爆炸力學測量是一個新的難題。

    天山之麓,大漠之中,林俊德帶領同事們從零起步,一點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從大氣層到地下,每一次試驗轉型對於林俊德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但他總是把挑戰當機遇,不斷向核爆炸力學領域發起一次次的衝鋒。

    1996年7月29日,中國成功進行了最後一次地下核實驗。當晚,中國政府發表宣告,鄭重宣佈: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

    從1964年到1996年,32年來,這是中國第45次核試驗,也是林俊德參加的最後一次核試驗。

    在後來解密的影片中,林俊德激動地說:

    這是我們國家進行的一個偉大的事業,自己有幸在一輩子中,為這個工作做點自己微薄的貢獻。

    世界核爆史上,美國和蘇聯先後進行了上千次核試驗,而中國,只用45次便實現既定目標。共和國正是因為有像林俊德這樣的最硬的大國脊樑,才用一次次蘑菇雲升起,一次次地動山搖,為中國鑄就最堅實的核盾、最可靠的安全。也正是因為這45次驚天動地的核試驗,共和國才真正挺直了脊樑,更為中國贏得了和平發展的重要機遇,才讓中國14億人民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他的人品一樣筆直明亮

    “他就像鐳射一樣,方向性強,能量集中,單色性好。”

    “他能52年堅守崗位,取得那麼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用在工作上。”

    ——這是林俊德的同事對他的評價

    林俊德一輩子,被人看作學習狂和工作狂,他這樣總結成功:

    抓住機遇,然後發狂地工作。

    即使年紀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裡,搞研究、做實驗、帶學生,幾乎佔去所有時間。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數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斷斷續續說了兩句話:

    “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

    他是搞核試驗的,說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這兩個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實。

    他研究爆炸力學,一輩子都和炸藥打交道,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每次總是儘可能地離炸藥近一點。74歲時,由於拍攝實驗現場太專注,他被絆倒在地,膝蓋和臉部都被蹭傷,讓他包紮一下,他笑著說沒事沒事,拍了拍灰塵繼續工作。

    可林俊德說話硬,講原則,常常一句話能把人撅一個跟頭。這是很多人領教過的,他參加學術評審會,從來不收評審費,他只要材料,不要見人,不是自己主持的專案堅決不掛名。他有“三個不”:

    不是自己研究的領域不輕易發表意見;

    裝點門面的學術活動堅決不參加;

    不利於學術研究的事情堅決不幹。

    可他的學生們說,老師是一個心裡有愛的人,他戴了15年的手錶,是大學母校百年校慶時送的紀念品,他一直戴著,舊了磨手,就用透明膠粘上。他去世後,護士想把手錶摘下來,老伴理解他,說老林喜歡,就讓他帶著走吧。

    去世後,學生們收拾他的衣物,都忍不住潸然淚下,除了軍裝,老師竟沒有幾件像樣的便裝,兩件毛衣還打著補丁。可他帶過的每位學生,都在他的電腦裡有屬於自己的資料夾。住院期間,他讓學生們將各自的資料夾複製走,這時學生們才發現,從跟他的第一天起,他都詳細準確地記錄下了每個人的成長足跡。

    去世前三天,他寫下這輩子的最後338個字。雖然手抖得厲害,但字跡工整,沒有一絲潦草,這是他給學生寫下的論文評閱意見。他在5月的最後一天去世,他的學生在6月通過了畢業答辯。

    他走的那晚,學生們親吻著他的手,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親一樣撫摸一下他們的頭。

    一朵永不凋謝的馬蘭花

    這是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國核試驗基地,羅布泊馬蘭紅山基地。

    “有一個地方名叫馬蘭,

    你要尋找她,

    請西出陽關……”

    馬蘭,在荒漠中也能頑強生長的小花

    馬蘭,代號404,中國保密的核工業基地,一個地圖上搜不到的地方。對於林俊德院士來說,馬蘭是他永遠的“家”。臨終前,他用虛弱的話語再三叮囑:

    “死後將我埋在馬蘭。”

    林俊德與妻子黃建琴就在羅布泊相識相愛的。茫茫戈壁。夫妻兩人一次次目擊了大漠之光,一次次聆聽了東方巨響,但在妻子黃建琴心中,兩人雖然相伴45年,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陣子,才是他們倆在一起最長的一段時間。

    從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筆記本上寫下他的臨終清單:

    1、計算機、保密櫃清理2、****技術(國家機密)3、家人留言4、(空)5、馬蘭物品清理(宿舍、辦公室)

    可死神留給他的時間太少了,5條提綱的內容沒有完全填滿,家人留言這一條完全是空白。他分秒都在與死神賽跑,親朋好友來看他,他卻說:“我沒有時間了,看我一分鐘就夠了,其他的問我的老伴兒吧。”插著管子工作效率低,他又兩次讓醫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就這樣,他一直拼盡最後一絲氣力。

    他本想給兩個小孩(孫輩)寫點什麼,可他一個字也沒有來得及寫......甚至在生命最後的5個小時裡,已經陷入昏迷的他,在半昏半醒中還在反覆叮嚀學生和家人,辦公室裡還有什麼資料要整理、密碼箱怎麼開啟、整理時要注意保密……5小時後,心電儀上波動的生命曲線,從螢幕上永遠地消失了,他甚至還沒有跟親人告別,來不及好好再看老伴兒一眼......

    從醫30多年的科室主任張利華,這位經歷過很多生離死別場面的漢子,撲通一聲,跪在林俊德面前,痛哭不已。

    護士們強忍著內心的悲痛,默默地為林俊德擦洗身體、整理遺容,換上他鐘愛一生的軍裝。

    寧可犧牲生命,絕不拖欠使命

    生命最後時刻,林俊德從羅布泊的荒原戈壁,轉戰到醫院病房這個特殊戰場,完成了一名戰士最後的衝鋒。

    林俊德女兒說,很多人說我父親一輩子沒享過福,但我知道父親不是這樣的,他對幸福的理解不一樣,他說過他這一輩子真的很愉快。軍齡52年,他這一代人,一輩子自主的人生選擇不多,做核試驗也不是個人的選擇,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楊樹一樣,紮根半世紀,是他自己的抉擇。

    羅布泊邊緣的馬蘭,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裡,他和所有人一樣,幹著驚天動地的事,也做著隱姓埋名的人。

    若沒有一種堅韌不拔的定力,若沒有一種鍥而不捨的追求,若沒有一種甘於寂寞的情懷,若沒有一種為國奉獻的信念,怎能在艱難困苦之中成就這樣的偉業?

    今天的世界,還是100年前肉弱強食的世界;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100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國。中國挺直了脊樑,強大了起來,中華民族的銅牆鐵壁之所以這樣堅固,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像林俊德一樣的大國脊樑。他們默默無聞奉獻,他們甘願籍籍無名,讓我們記住林俊德這個名字,真心地對他說一聲:

  • 2 # L文膽L

    焚香,品茗,之後沐浴更衣,體面的躺在自己的床上,放上20歲時喜歡的音樂聽聽。

    再看一次《泰坦尼克號》,告訴兒女不必悲傷

    20年後老子還是一條好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為一名新入行的軟體專案經理,應該如何把控一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