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ai才758
-
2 # 東江樵客N
1 洗井節
在浙江書坊一帶,中秋節又叫洗井節。這一天,書坊人都會把村裡每一口井清洗一遍,然後放入茶葉和小魚,這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那時候,書林縣出了兩個蛇精,一公一母,常出來危害人畜, 有一年八月十五,鄺豆腐很早就起來做豆腐,發現兩個蛇精正向水井裡放毒,要毒死書林縣的人。鄺豆腐想了想,從家裡拿了一塊門板,將門板蓋住井口,自己坐在門板上,他不讓人家挑水去吃,免得被毒死人。過了一會,天已大亮,挑水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看到鄺豆腐坐在井口上,就問:"鄺豆腐,你怎麼把井霸住,不讓我們挑水?"鄺豆腐說:"這水有毒,今天兩個蛇精在井裡下了毒,你們不能喝這井的水。"但大家並不相信他,鄺豆腐只急得滿臉通紅,他伏下身子,把桶裡的井水連喝三口。鄺豆腐死了,人們知道錯怪了他,是他救了滿街人的命,所以就把豆腐店改建成一座廟,塑了一個面色鐵青,兩眼突出,左手握拳,右手拿金錘的鄺豆腐金像,把他叫做神周佛"。後來,每到夏曆八月十五這天,書坊人都要把鄺豆腐的神像抬出來遊街,並且把書坊的每一口井上上下下都清洗乾淨,放入茶葉是為了解毒,放入小魚是為一旦有妖怪放毒,那小魚就會死去,人們也就知道了。
2 . 秋收節
中秋月圓的有關詩篇中秋與時令: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3.月夕
中秋節中秋源於帝王祭拜活動:中秋的由來,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 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後來達官文士也效仿,此風逐漸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
4. 八月十五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中國很早就有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那天吃月餅的習俗,這種習俗的來源說法不一。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5.追月節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貌似嫦娥,面如習俗的來源說法不一。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
3 # 三農牛仔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三秋至此為半。中秋,是團圓的節日,也是思念的節日。中秋夜,天高月圓,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無論你是否在與家人團聚,也希望你能過個開心的中秋。
-
4 # 櫻花雨落巴黎街
成都人中秋習俗
成都人在中秋節要抵攏的時候,一定要完成一項重要“業務”——收賬。對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種來來往往的貨款、尾款、賒賬、爛賬撿平抹光,大家都落得個不虧不欠,這過起中秋節來心頭才踏實、圓滿。
收完賬,各人就趕緊去買月餅、買麻餅、買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親朋好友之間再送送節禮,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開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餅瓜果等趕回孃家去拜節。
中秋期間,古代成都各街舉辦的“月光會”頗負盛名,每條街道幾乎都會籌錢請戲班子演皮影戲酬謝月光神,其中金堂縣的“月光會”最為出名。據載,金堂縣“月光會”始於19世紀90年代初,會期一到,各地商家都會聞訊趕來,金堂張燈結綵,商客來來往往,商品琳琅滿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見的月餅是芝麻餅。成都人喜歡在圓麵餅餅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黃色,中秋月圓之夜當成祭品擺起,祭完月神後,一家人分而食之。圓圓的金黃色餅餅寓意團圓,上面的芝麻又代表著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除了吃月餅外,成都人還有中秋節打粑、殺鴨子、吃蜜餅等習俗。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餐桌上的滷鴨子。這些鴨子是成都附近大邑、金堂、雙流等縣上的鄉場上飼養的土鴨。
過去的鴨子沒有喂飼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態,經過兩三個月後,小鴨變成三兩斤重的半大鴨,這些鴨子成都人稱為秋仔鴨。用秋仔鴨滷製的鴨子味道鮮濃,特別好吃。
中秋節,學齡前小孩喜愛牽“兔燈”,稍大的孩子自制小桔燈、孔明燈。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中秋夜,小孩將孔明燈點燃放飛天空,許下心願。而到新都則是成年人的好去處,三五好友相約,遊桂湖,賞桂花,敘敘舊。
在成都,中秋節除了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習俗,因此在合江亭一邊賞月一邊放河燈和孔明燈的人特別多。盞盞做成蓮花狀的河燈飄在水面上,一盞燈,就是一個美好的心願。
中秋節是一年中月亮最圓、月光最亮的日子,華人的傳統習俗是一家人一起在清風中觀看月華。而成都二三十年代有個習俗,那一夜沒有孩子的人家,會跑到瓜棚裡去偷瓜,取的是“破瓜”之意。如果偷瓜時沒被瓜主人看見,那就很“靈”,來年說不定真會抱個大胖小子。
-
5 # 老么文字控
山西地區普遍稱中秋節為“八月十五”,是民間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山西人過中秋節,祭月是民間悠久的風俗,而月餅即是祭月最首要的供品,又是全家人歡度節日的食品,還作為贈送親友的禮品。農村習慣自已製作,稱為打月餅。每逢節日來臨,家家都要架鍋,自己烤制月餅。
山西人中秋用的月餅分為祭月月餅(也稱團圓月餅)和普通的食用月餅,祭月月餅講究四個一斤,包含著“四平八穩,對稱和諧”的意願。晉西北祭月則用套餅,由大到小,壘起來像座寶塔,頂尖為一桃形月餅,這裡製作月餅,和麵全部採用麻油,顯得特酥。
山西繁峙縣還有一種特殊的球形月餅,是當地農家的獨特創造。而其他的一般農家打月餅,特別講究製作一些兔兒形狀的小月餅,是專門送給小孩子的禮品。取意於月中玉兔,表示做大人的對孩子的祝福,希望他們將來能夠“蟾宮折桂”,步入仕途。
月餅模子精雕細刻
山西農村中製作月餅的木質模具最富地方特色,山西人普遍稱其為“月餅模子”。質材上乘、精雕細刻的月餅模子是家家戶戶喜愛的寶物,許多農婦都以擁有幾件好模子為榮。月餅模子以棗木為優,視木材大小而製作不同尺寸的月餅,小則直徑三五寸,大則盈尺,鏤刻廣寒宮、玉兔等花紋圖案。
打月餅時,將事先做好的麵餅坯子放入模子中,用力壓實,然後朝下用巧力將月餅敲出,圓圓的月餅凸凹著種種花紋圖案,招人喜愛,然後經過烘烤定形即成。山西月餅多以油和麵,餡子有紅棗、核桃、豆類、柿子、果脯、紅糖等種類。月餅形狀以圓為主,也有葫蘆形、桃形或月牙形月餅。
祭月亮
中秋之夜,家家團聚,在院落東面擺上供桌,上置月光馬兒(即月神圖象)、月餅、西瓜、毛豆、水果等,全家仰望一輪皓月,主拜者叩頭敬獻,口誦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神仙,有吃有喝還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供器中有香爐、燭臺等,香爐中點燃一種盤曲的線香,稱為芸香。一俟玉兔東昇,月光照臨桌上供品,便表示月光菩薩已領受了這份情意,於是燒香焚紙,皆大歡喜。
姑娘們拜月別有情趣,單獨設一幅月光圖,心中默默祈求嫦娥仙子保佑自己有個美好的未來。過去山西有些地方講究“男不拜月”,可能因為月亮屬陰;但是在晉東南一些地方則素有“女不望月”的風俗,祭月則全由男子進行。
後來這些講究都不那麼嚴格了,各地通行全家男女老少一起賞月,一齊飲宴,談天說地,以慶豐收,以賀團圓。山西民間流傳著“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的謠諺,認為“八月十五雲遮月,來年必定好收成”,是為普遍的俗信。
拜月結束後。全家圍坐在一起,共享祭品,將一塊大月餅按全家人數切塊,每人一份,若有外出未歸者,還要特意留給未歸人一份,待其歸來時食之。晉南中秋之夜拜月、食月餅之後,鄉里小夥子們還要在夜色中打響鞭,即打馬鞭,以音大而清脆者為優。
有的地方,是夜還要點硫磺火,稱龍火。還要給自家養的狗戴上鈴鐺,領上狗東奔西跑。當月已西沉。大人們多已睡時,還會聽到門外街巷裡響起清脆的鞭聲和孩子們的嬉戲聲,鈴聲噹噹,鞭聲叭叭,另有一番樂趣。
祭月物品除月餅外,還有西瓜、葡萄、毛豆。西瓜取音於喜,取形於圓,取瓤於紅,取子於多,意喻全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紅紅火火,多子多福。西瓜要存放到中秋節,必須在收穫時便精心操作,挑選半熟、皮厚、無傷的,特意儲存下來,專為祭月。晉南一帶民間傳說西瓜是一種野獸的頭,它兇猛強悍,每年八月十五夜總要出來傷人,晉南人借吃西瓜(獸頭)以解氣。
葡萄是山西晉中、太原一帶的特產,歷史悠久,恰在中秋時分前成熟。葡萄以其蔓枝多子和晶瑩圓潤的特徵,很早就成為民間風俗中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發達的象徵物,用葡萄祭月也是山西人久遠的風俗傳承。
毛豆選摘嫩黃豆角連枝煮熟,色金黃,味清香,據說兔子最愛吃,祭月的毛豆是專門為月中玉兔準備的。
-
6 # 孫工的文話旅行筆記
孫工試答:你的家鄉方言“中秋節”怎麼說?
座標:我的老家在東北遼西,住在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線上,歸屬遼寧省管轄。
叫法:這裡屬於蒙漢雜居地區,不論是蒙古族兄弟,還是漢族姐妹,多數人把中秋節說成“八月節”。例如,過中秋節,多數人說“過八月節”。
狀態:年輕人與年輕人之間交流時,多數用“中秋節”一詞。
以後:年輕人永遠都是社會的未來,“八月節”在這裡也會慢慢走進典籍或博物館裡,取而代之的是:中秋節。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
7 # Air大白
我們廣西人會吧過中秋節 說成過八月十五。至於家鄉話怎麼說我能力有限打不出這幾個字。八月十五到了最後還是祝大家新年快樂
-
8 # Lucky15189869紅影
我們家鄉過中秋節,也沒有特別的紀念活動,也就是民間一個傳統佳節,我們那裡年青找物件,說“媳婦”,往往由媒人上門說“親”,在結婚之前頭年,必須要送三個節禮,“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送完三個節禮,第二年,才可以提親結婚!這就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慣!
-
9 # 跳過406
月是故鄉的明,情是親人濃。中秋節說方言知故鄉,在我老家大家常說的就是八月中秋,不知道這算不算方言。然後也就是普通話嘗說的中秋節啦,八月十五這樣說了。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是賞月,吃月餅,提燈籠,也是人們團圓的美好佳節。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回答之前才給家裡打了個電話,說家裡很好,有點欣慰,出來大半年了,想家了。特別是在節日裡~
-
10 # 廉政內參
首先祝大家八月十五中秋節快樂!
月是故鄉的明,情是親人濃。中秋節說方言知故鄉,在我老家大家常說的就是八月中秋,不知道這算不算方言。然後也就是普通話嘗說的中秋節啦,八月十五這樣說了。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是賞月,吃月餅,提燈籠,也是人們團圓的美好佳節。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回答之前才給家裡打了個電話,說家裡很好,有點欣慰,出來大半年了,想家了。特別是在節日裡~
-
11 # 追劇泠泠柚
我家在福建,省內水網密集,山色風光無限好,不管是福建哪個地區的人都喜水上賞月。泉州人於此夕盪舟筍江。廈門也有駕舟於鷺江中流賞月之俗。福州閩江更是中秋觀燈賞月的泛舟之處。萬壽橋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賞月、“盤詩”。明代曹學佺《泛舟江上觀塔燈》詩云:“浮邱塔夜放花燈,江上看時倍幾層。向月金莖承沆瀣,中天玉柱勢憑陵。繞枝鵲駭珠彈落,照水犀燃寶藏興。舟子亦知功德事,指予回顧兩三僧。”
泰寧、永定一帶,婦女不但“請月姑”,而且還“等月華”。“等月華”又稱“待月華”,民間傳說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間,便把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誰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這一習俗在福州地區、莆田、仙遊一帶也有。據乾隆版《仙遊縣志•邑肇志•風俗》(卷8)載:“中秋望月,宴飲達曙,笙歌載路,謂之‘待月華’。”廈門、金門一帶,婦女拈香於牆壁間,聽人語,以佔休咎(吉凶),俗稱“聽香”。建寧、建甌、浦城等地,有中秋夜乞嗣(求生男孩)之俗。浦城的一些地方還有於月下祈長壽的。在莆田,出嫁的女子在中秋夜應具飲食饋送父母,稱為“佐秋”。
回覆列表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團圓節,對月當歌,遙相祝福。祝福所有華人,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兄弟姐妹,團團圓圓,美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