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嚮往飛行的神話,美妙動聽,典雅雋永,激發了人們製造飛行器、把神話變成現實的興趣。透過大膽地追求與努力,嘗試去叩開通向藍天的大門。
那些傳說中的人物,都是中國古人幻想中的“Aviator”。那些傳說和神話,說明人們沒有放棄飛天的幻想,希望總有一天,能夠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來飛去,而不甘心永遠呆在地面上。
在中國的一部古書《山海經》裡,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西方有個奇肱國。那個國家的人會獵取飛禽,還會造飛車。人坐著飛車就可以隨著風飛到老遠的地方去。湯的時候,有一次刮西風,刮來了奇肱國的人和飛車;隔了十年,有一次刮東風,又把人和飛車刮回去了。
奇肱飛車的故事,反映了人類關於飛行的幻想和神話,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個故事裡,人們不僅不再把希望寄託在從來沒有見過的會飛的“龍”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賴“靈丹妙藥”了。他們想靠自己的雙手,製造出一種器械來乘風飛行。這個理想有了現實的意味。隨著技術的逐漸進步,這個理想逐漸有可能實現了。
人最大的特點,是會把自己的幻想付諸實踐。有飛行的理想,就必然有飛行的實踐。
公元前5世紀初,正是中國春秋、戰國交替的時代。那時候,學術很發達,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特別是生產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鐵製工具已經開始廣泛使用了;機械學、物理學、軍事工程學的初步原理,也被一些人掌握了。在這個思想和物質的基礎上,出現了墨子製造的會飛的木鳥。
墨子名翟,約生於公元前468年,約死於公元前376年。他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又是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以他為代表的一個學術派別,叫作“墨家”。墨家的學說,後來被彙集成一部書叫作《墨子》。在《墨子》裡,主要記述了墨子的思想以及墨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此外,還有一部分,講的是機械製造和戰爭防禦的方法。在這部分材料裡,還涉及有關力學、聲學、光學、幾何學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因此,《墨子》這部書,不僅是中國早期的哲學著作,而且是中國早期的科學著作。
墨子重視實踐,曾親手製作守城的器械,技術很高明。據說,他曾經帶領300多個弟子專心研究飛行原理,花了3年的時間,製成一隻會飛的木鳥,古書上把它叫作“竹鵲”或者“木鳶”。關於這件事,中國很多古書裡都有記載。有的說:“墨子為木鳶,3年而成,蜚(飛)一日而敗(壞)。”有的說:“墨子削竹為鵲,飛三日不下。”有的稱讚那隻木鳥,說它反映了當時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有的譏笑墨子,說他浪費三年時間造出一隻飛了一天就壞了的木鳥。
根據古書上記載的材料,我們可以推測:那是一架用木材或竹材製成的鳥形飛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憑藉風力,可以上升起來,並且在空中飛行一段不短的時間。這種憑藉空氣的浮力在空中飄飛的飛行方式,叫作滑翔。但是也有人猜測,那隻木鳥是模仿飛鳥製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動翅膀來飛行的,不是滑翔。這種振動翅膀的飛行方式,叫作振翼(也叫撲翼)飛行。至於那隻木鳥有多麼大,古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從300人專心研究試製了3年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推想,那隻木鳥的製作規模是比較大的,不會是僅僅像小鳥般大小。
關於製作“木鳶”的故事,也有人把它算在魯班的賬上。
魯班,又名公輸班,是中國春秋時代最著名的匠人。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把他看作土木工匠的始祖,親切地稱他為“魯班師傅”。中國現在建築工程方面的最高獎,就叫“魯班獎”。他曾經制作過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拒”,這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發明。由於他的製作技術超過了同時代人的水平,因此人們把他神化了。後世人把許多同他不相干的工程,像北京城的角樓和趙州的石橋,都說成是他創造的。也有人把他看成是“木鳶”的發明者,而且誇大地說他曾經乘著這架木鳥飛到空中,窺探過宋國的都城。
在2000多年以前,科學技術水平還是很低的,沒有條件製作能夠乘人的飛行器。因此,上面的說法是否可靠,還沒有定論。但是,魯班和墨子同是著名的工程家,並且基本上是同時代人。墨子能夠造一隻會飛的木鳥,魯班也未必造不了。只是從現有的史料來分析,魯班造木鳥的說法,附會的成分更多一些。不管那隻木鳥是墨子造的,還是魯班造的;不管那隻木鳥飛一日也好,飛半日也好,總之,反映了這樣一個歷史事件: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中國就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行器。這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應該看作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由於古書的記載太簡略了,歷代的學者又認為那隻會飛的木鳥沒有實用價值,所以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那隻木鳥的製造方法也沒有流傳下來,這是很可惜的。
墨子或者魯班製作的那隻木鳥能夠飛上天空,要是人裝上兩個大翅膀,是不是也能夠飛上天空呢?一定有不少古人懷著這種想法和希望,也一定有不少古人曾經做過種種幼稚的飛行試驗。
古代嚮往飛行的神話,美妙動聽,典雅雋永,激發了人們製造飛行器、把神話變成現實的興趣。透過大膽地追求與努力,嘗試去叩開通向藍天的大門。
那些傳說中的人物,都是中國古人幻想中的“Aviator”。那些傳說和神話,說明人們沒有放棄飛天的幻想,希望總有一天,能夠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來飛去,而不甘心永遠呆在地面上。
在中國的一部古書《山海經》裡,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西方有個奇肱國。那個國家的人會獵取飛禽,還會造飛車。人坐著飛車就可以隨著風飛到老遠的地方去。湯的時候,有一次刮西風,刮來了奇肱國的人和飛車;隔了十年,有一次刮東風,又把人和飛車刮回去了。
奇肱飛車的故事,反映了人類關於飛行的幻想和神話,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個故事裡,人們不僅不再把希望寄託在從來沒有見過的會飛的“龍”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賴“靈丹妙藥”了。他們想靠自己的雙手,製造出一種器械來乘風飛行。這個理想有了現實的意味。隨著技術的逐漸進步,這個理想逐漸有可能實現了。
人最大的特點,是會把自己的幻想付諸實踐。有飛行的理想,就必然有飛行的實踐。
公元前5世紀初,正是中國春秋、戰國交替的時代。那時候,學術很發達,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特別是生產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鐵製工具已經開始廣泛使用了;機械學、物理學、軍事工程學的初步原理,也被一些人掌握了。在這個思想和物質的基礎上,出現了墨子製造的會飛的木鳥。
墨子名翟,約生於公元前468年,約死於公元前376年。他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又是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以他為代表的一個學術派別,叫作“墨家”。墨家的學說,後來被彙集成一部書叫作《墨子》。在《墨子》裡,主要記述了墨子的思想以及墨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此外,還有一部分,講的是機械製造和戰爭防禦的方法。在這部分材料裡,還涉及有關力學、聲學、光學、幾何學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因此,《墨子》這部書,不僅是中國早期的哲學著作,而且是中國早期的科學著作。
墨子重視實踐,曾親手製作守城的器械,技術很高明。據說,他曾經帶領300多個弟子專心研究飛行原理,花了3年的時間,製成一隻會飛的木鳥,古書上把它叫作“竹鵲”或者“木鳶”。關於這件事,中國很多古書裡都有記載。有的說:“墨子為木鳶,3年而成,蜚(飛)一日而敗(壞)。”有的說:“墨子削竹為鵲,飛三日不下。”有的稱讚那隻木鳥,說它反映了當時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有的譏笑墨子,說他浪費三年時間造出一隻飛了一天就壞了的木鳥。
根據古書上記載的材料,我們可以推測:那是一架用木材或竹材製成的鳥形飛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憑藉風力,可以上升起來,並且在空中飛行一段不短的時間。這種憑藉空氣的浮力在空中飄飛的飛行方式,叫作滑翔。但是也有人猜測,那隻木鳥是模仿飛鳥製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動翅膀來飛行的,不是滑翔。這種振動翅膀的飛行方式,叫作振翼(也叫撲翼)飛行。至於那隻木鳥有多麼大,古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從300人專心研究試製了3年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推想,那隻木鳥的製作規模是比較大的,不會是僅僅像小鳥般大小。
關於製作“木鳶”的故事,也有人把它算在魯班的賬上。
魯班,又名公輸班,是中國春秋時代最著名的匠人。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把他看作土木工匠的始祖,親切地稱他為“魯班師傅”。中國現在建築工程方面的最高獎,就叫“魯班獎”。他曾經制作過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拒”,這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發明。由於他的製作技術超過了同時代人的水平,因此人們把他神化了。後世人把許多同他不相干的工程,像北京城的角樓和趙州的石橋,都說成是他創造的。也有人把他看成是“木鳶”的發明者,而且誇大地說他曾經乘著這架木鳥飛到空中,窺探過宋國的都城。
在2000多年以前,科學技術水平還是很低的,沒有條件製作能夠乘人的飛行器。因此,上面的說法是否可靠,還沒有定論。但是,魯班和墨子同是著名的工程家,並且基本上是同時代人。墨子能夠造一隻會飛的木鳥,魯班也未必造不了。只是從現有的史料來分析,魯班造木鳥的說法,附會的成分更多一些。不管那隻木鳥是墨子造的,還是魯班造的;不管那隻木鳥飛一日也好,飛半日也好,總之,反映了這樣一個歷史事件: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中國就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行器。這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應該看作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由於古書的記載太簡略了,歷代的學者又認為那隻會飛的木鳥沒有實用價值,所以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那隻木鳥的製造方法也沒有流傳下來,這是很可惜的。
墨子或者魯班製作的那隻木鳥能夠飛上天空,要是人裝上兩個大翅膀,是不是也能夠飛上天空呢?一定有不少古人懷著這種想法和希望,也一定有不少古人曾經做過種種幼稚的飛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