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17633067606

    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情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覺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課中探究

    重點講解

    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氾濫”與“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位,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氾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湧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迴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難點突破

    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後“當我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像我的心裡噴湧著血液一樣”幾句話?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深層,都湧動著沸騰的岩漿,這些岩漿就是文中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麼,作者為什麼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岩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湧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慄著、憤怒著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鬥、為之犧牲!

    四、課後鞏固

    認識一個字:誕dàn.

    動詞,①出生;誕生②荒唐;不合情理:怪誕。言部,左右結構。

    掌握一個詞: 汙穢

    ①不潔淨的;骯髒的;卑劣的②不潔淨的東西。貶義詞。

    品味一句話: 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我。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

    分明是作者思念家鄉,可作者卻說故鄉在召喚自己,這是移情於物的寫法。只寫自己愛戀故鄉,只能表現單方面的情感,寫故鄉對自己的召喚,就極為深刻的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默契”關係,感情更加強烈、深摯。

    揣摩一個點: 運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

    本文作者運用大量富有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例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節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故鄉的種種事物,那絢麗的色彩、那動聽的音響、那家鄉的親人……無不都因為在量形容詞和短語的修飾,而使每一個事物都蘊含著耐人尋味的意味,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

    背誦一聯詩: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也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

    此聯詩也是寫近景,是寫低處,花草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方法。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爭奇鬥豔,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裡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能看出牡丹鸚鵡身上有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