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06650598104

    我的答案是倆字,“地緣”,地緣的變化就是封國地位變化的關鍵原因。

    周的封國分為公侯伯子男,地位最高的,應該是指封國之中的“公”國。

    西周一共有宋、杞、祝、焦、薊、陳、虢七個公爵諸侯國,其中前六國君主之所以被封為公爵,皆因其為之前的王者後裔。華夏曆來有“滅國不滅祀”的傳統,夏禹的後裔被分封在杞國,商湯的後裔被分封在宋國。黃帝、炎帝、堯、舜的四個後代,分別被分封為薊國、焦國、祝國、陳國。這六個公國的主要作用就是祭祀歷代帝王而已,更多是一種榮譽性質的補償,不足為訓。再則,這些公國周邊都遍佈周的姬姓諸侯國,看得死死的,想翻出浪花也不容易。

    不過宋國、虢國算是兩個例外,在春秋時期都還是頗有影響力的。

    宋國:

    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於公元前1114年封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宋“與周為客”,理論上,它並不是周的臣子,而是周的“客”。說明在春秋時期,對於禮義還是頗為看重的。

    春秋時期,齊國內亂時,宋襄公,就是那個後來成為笑柄的宋襄公,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泓水之戰由於“恪守”道義,結果不僅宋國受到重創,自己也身受重傷,次年死去。但能夠成為春秋五霸,宋襄公也算是搞出了點動靜的,不能說沒有影響力。

    泓水之戰之後,宋國國力衰弱,一度面臨覆滅。但後來歷代帝王勵精圖治,在宋景公時期滅曹國,國力漸盛。宋康王“行王政”,打敗齊、楚、魏。不過後來遭到三國報復,於公元前286年被齊、楚、魏三國聯手打敗,並被瓜分。

    虢國

    虢國開國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為公爵。

    虢國在西周時期確實威風凜凜過一段時間,但在平王東遷之後,進入春秋戰國之後,確實一點建樹都沒有了。

    虢國之所以能在西周風光一時,是因為他的身份,因為開國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叔叔,真正的王親國戚;但虢國之所以沒落,也因為他的王親國戚的身份,以及由此而來的封地的地緣劣勢。

    我們先來看一看虢國的地緣形勢圖:

    網上找不到更好的,對付著看吧,我也不會作圖。

    但這張圖其實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虢國由於是王室近親,所以周王室把它安排在了對於維護關中鎬京安全最重要的崤涵通道的東端,扼守函谷關——潼關一線,可以說周王室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寄託在虢國的身上,當然,虢國回報了周王室足夠的信任,在三監之亂等危害周王室安全的關鍵時刻,多次挺身而出。

    但隨著周王室地位的下降,虢國也就風光不再,直至“假途滅虢”被晉所滅。

    原因從上圖也看得很清楚。虢國的地形太狹小了,完全沒有迴旋的空間。圖中三門峽一帶就是虢國傳統的地盤,當地被中條山、崤山、華山等包裹,中間是黃河,扼守茅津渡等,地形崎嶇複雜,極其缺少擴充套件的空間。

    在周王室強大的時候,虢國可以依賴周王室提供後勤支援和緩衝空間,但是到了周王室衰落的時候,侷促在崤函通道之間而沒有發展空間的虢國,就只有等死了。

    這是虢國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應該說,當時周王室的分封還是考慮得比較周到的,虢國為公國,扼守最重要的崤函通道;晉為侯國,守護西北;齊魯則為周王室拓展東部邊疆;南陽盆地邊緣的漢陽諸姬則為周王室防備南方的蠻夷楚國。

    但這一切,在周王室東遷洛陽,地位一落千丈以後,就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因為周王室已經無力支援各諸侯國,尤其是虢、魯等地位高的諸侯國,在這種外力消失的情況下,各諸侯國的地緣優劣勢就體現出來了。

    首先消失的自然是虢國,春秋初年,晉國就滅了虢國;而周公的魯國,作為僅次於公國的侯國,雖愛到戰國末年,但早就威風不再。原因也是地緣劣勢。魯國西邊要面臨三晉分裂後的韓趙魏的威脅,後方就是齊國的虎視眈眈,四戰之地,能維持到戰國末年已經很了不起了。

    其實發展到後來,所謂的戰國七雄,其實都是邊緣地帶的封國,西邊的秦,南邊的楚,西北的趙以及韓魏,北邊的燕,東邊的齊,中間的封國都被一一吞沒了。原因是周邊各國可以免除來自多方尤其是後方的壓力,而中原封國則必須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再有能耐,它也承受不住不斷的衝擊。比如戰國最早稱霸的魏國,在桂陵、馬陵之戰之後,又被秦國奪走河西之地,退縮中原,隨後就失去了爭霸的可能,只能苟延殘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買了個遙控飛機不能轉彎,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