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宛如清揚
-
2 # 文化領域的小學生
原詞是這樣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感覺應該是一語雙關吧,古人比喻一件東西或者一種事物,都習慣用雅稱或者別稱,嬋娟在古代其實指的就是月亮的意思,但要理解此嬋娟應該結合作者的寫詞背景和寫詞語境吧!詞裡的嬋娟不單單是指月亮,還指的是一種團圓之盼,一種美好的嚮往,古人的認知裡,月圓之夜就是團聚的意思吧,借月用來抒發情感,也借月亮來形容自己和親人的形單影隻,具有隱喻的含義,嬋娟也指的是人,哪怕隔著千水萬山,也想著心中的那個嬋娟,心中的那種美好期盼!
-
3 # 祥河詩語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嬋娟”到底是不是指月亮?
先來看一下對這兩句詩目前正統的解釋: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
然而,根據何新考證,嬋娟有現在所說的“團圓”、“眷戀”、“纏綿”等意思,所以嬋娟不是月亮或嫦娥。
再來細細扣一下字吧。嬋 ,女傍單聲,指女子;美好,有“竹嬋嬋,籠曉煙”;有美有女子,美女。
娟 ,秀麗,美好;如娟麗,娟秀。娟娟(秀而美的樣子)。如娟媚,嬋娟。又形容形態美好、漂亮,如“蛾眉新畫覺嬋娟”。還有單指美女:“家家分影照嬋娟”。
扯了那麼多,結論為:
一、嬋娟在這裡不論詩意字義,都肯定離不開月亮。
二、嬋娟在這裡,不管詩意字義,都肯定不完全僅指月亮。
-
4 # 時光因子7524773723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品讀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久久不能平靜,心情激盪,思絮翩翩,有一種熱浪在心中澎湃,有一種悲情在心中翻滾。恨不得插上翅膀飛上天空一探究竟,恨不得立刻飛到日思夜想的弟弟身邊,抱頭痛哭,傾訴對親人的眷戀和思念。
話不多說,言歸正轉。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把嬋娟比作月亮來解釋,我覺得多少有點牽強附會,她代表的不只是月亮、月光那麼簡單。縱觀全詩,我認為她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種對親人無比眷戀和思念的親情。
公元1076年的仲秋,蘇東坡面對天上的一輪明月,獨自一人飲酒到天亮,酒在腹中醉,心在天上飛,淚從眼裡流,悲從心中起。端著酒杯,望著明月,心潮起伏,思絮飄然,想起逝去已久的妻子和遠在千里之外的胞弟蘇轍,心情悲涼,感慨萬千,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唱。
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是以物銘志,寄月思情,物在現實世界裡是真實的,但在詩人的眼中是虛幻的。她是詩人詞海里的浪花,是理想中的火花,是心濤裡的情花,是憤世嫉俗的怒花,是豁達樂觀的心花。請問:一輪明月怎能獨佔詩人眼中“嬋娟”二字的心房?
所以,我認為用嬋娟表示月亮,總感覺有點詞不盡意,它禁固了詩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是一種用語言無法描述的對時事的傾訴和扣問,是對親人思念至極的眷戀和牽掛。
總之,一句話,詩人心中的嬋娟二字所代表的是三分月亮七分親情。不知大家有何看法,不恰之處,請批評指正。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歲月多滄桑,人間有冷暖。
萬物皆有靈,親情重如山。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5 # 大樹作筆
“嬋娟”本是形容曼妙優雅姿態,泛指美女和美好的事物。唐代大詩人孟郊專門寫過一首《嬋娟篇》: 花嬋娟,泛春泉;竹嬋娟,籠曉煙。
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一詞中,尾有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裡的“嬋娟”是借用美好的象徵,特指中秋明月。意思是人生不完善、不美好的東西太多,正如他在詞中所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以,他希望人生美好,共有一顆明亮的月亮。
蘇東坡這首詞表達的人們共同的願望,流傳千古,堪稱絕唱!
-
6 # 詩經女孩1.嬋娟的本意
嬋娟本來是一個漢語詞語,釋義為姿態美好,古詩文裡多用來形容女子,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
什麼意思呢?薛綜註解說,"嬋娟此豸,姿態妖蠱也。”一本作“嬋蜎”。形容美女姿態嫵媚妖嬈,以邪術蠱惑害人。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嬋娟指月亮呢?
2.嬋娟指月亮最早有記載的是唐朝劉長卿的詩,《琴曲歌辭·湘妃》:“帝子不可見,秋風來暮思。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什麼意思呢?
帝子:帝王的子女。特指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上闕寫實,意思是還是沒有看到他,秋風一遍遍吹過,惹的我愁思迭起。
下闋遙想了,意思是看著那湘江上的月亮,想著那月宮裡的嫦娥,定也是千古的悲涼與孤寂。這時候嬋娟解釋為美女就解釋不通了,指明媚的月亮。
所以蘇東坡寫嬋娟比喻為月亮,不是第一人。
3.蘇東坡詩裡的嬋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千古名句,小孩都會背誦。這幾天中秋節基本上人人也都在說。那麼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你看這裡的嬋娟就是指明月。
這裡有個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透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絡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你看在中國,月亮被賦予了太多太多的意義,在月亮身上集中了我們太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所以歌月詠月,都不為過。
我們詩意的生活,可以從月亮開始啦!
-
7 # 阿濤Ajita
蘇東坡《水調歌頭》中的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後來的嬋娟一詞引申出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3種∶美女、因美女而衍生出的美好姿態、美麗的物體等等。
從美麗的物體來對照蘇東坡筆下的嬋娟,嬋娟可以指月亮,蘇東坡這首詩描寫的時節正是中秋節,千里共嬋娟,可以理解成遠隔千里,同賞一輪美麗的明月。
再從唐朝棲白的《八月十五夜玩月》也可以得到旁證:“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平時的月亮,不是不美麗,等到了中秋的時候,比起平時圓得多。這裡的嬋娟就是形容月亮的美麗。
綜上所述,蘇東坡筆下的嬋娟可以指月亮。
-
8 # 古人生活圈
嬋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
1.形容姿態曼妙優雅
唐朝孟郊有詩云:”花嬋娟,泛春泉;竹嬋娟,籠曉煙“
2.美女、美人
唐˙方幹˙贈趙崇侍御詩: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
.清˙孔尚任˙桃花扇: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唐˙劉長卿湘妃詩: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
嬋娟,是明月的意思.
這句話的確用了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嬋娟是中國神話中嫦娥的另外一個稱謂,通常代指“月亮”或者“月光”.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流傳千古的名句
在這首詞的序中,就明確表達了蘇軾的初衷:“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子由,就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由此可見,這首詞的初衷是蘇軾因為思念弟弟蘇轍而作,
不過後來,引用的人越來越多,詞的寓意也就越來越廣,擴大到情侶、朋友之間了!
-
9 # 文化一家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若解釋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嬋娟”源自何處,是指月亮嗎?這就必須先對其流傳千古的這首《水調歌頭》進行全面分析解讀。
蘇東坡在這首《水調歌頭》詞牌下有十七個字作解: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位子由先生,是作者的胞弟。
就是說,作者是在中秋佳節的晚上,徹夜飲酒,而且喝得大醉,在醉意酣暢的的情境下,思念親人的情緒油然而生。於是便奮筆疾書,留下了這首一詠三嘆情意無盡的美妙詩篇。
我在十幾歲時,就已經能背誦這首詞,尤其對詞中的佳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在各種場合經常詠歎,倍加喜愛,從而對蘇東坡的才華模溢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麼,蘇東坡在詞中的”嬋娟”源自何處,是指月亮麼?
我想,應該是二者兼而有之。
首先,嬋娟是指美好的事物,古人也有把它比喻為月亮。之所以說它是兼而有之,是結合作者在作詞時的情境而言。
作者作這首詞是在中秋節圓月的晚上。此情此景所作的詩詞,怎麼能不指向月亮,以月抒懷呢?
但在該詞中,更重要是指向美好的事物,指向與親人的深厚感情能地久天長的美好祝願。
因為:
當時作者正因政治原因而被朝庭貶官在外,鬱郁而不得志,情緒極為糟糕。在這種情緒下,又趕上中秋佳節,自然愁緒滿懷,既想念親人,更思慮何時才能重返政治舞臺,施展平生抱負。所以才有“本想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嘆。正是在這種焦慮的情緒下,更加思念遠在家鄉的胞弟子由。於是,又有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時的嬋娟,明顯是指和親人的美好祝福和祈祝了。
唐詩、宋詞,元曲,明說。這是中國古典文學已有的定論。
而蘇東坡作為宋代浪漫主義豪放大詞人,對宋詞在祖國詩詞寶庫的貢獻上,無疑是首屈一指的。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流傳千古的佳句,也必將千秋萬代詠唱不衰。
-
10 # 沙慄
“嬋娟”一詞最早應該是出自東漢文學家、天文學家張衡的《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
用來形容女子相貌嬌麗,體態美好。
唐朝詩人劉長卿在其詩《湘妃》中,用來形容明月:
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自古以為中國的文人就喜歡謳歌女性美,對清麗如水的明月也是情有獨鍾。千百年來留下許多的詠月名句。意境最美的當屬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了: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是詠中秋之月,中秋正是月圓之時,也是親人團聚的傳統佳節。東坡先生當年任職密州(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諸城),時值月圓,與友人暢飲,酒後望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蘇轍。
當時的蘇軾41歲,父親蘇洵已經去世10年,蘇軾和弟弟蘇轍分別在兩地為官,已有七八年未見,中秋夜,想念家人,寫下這首詠月之絕唱。原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南宋文學家胡仔評價此詞:“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可見此詞成就之高。
詞中以明月寄託思念,祝願親人平安,同時又表達了對未來的憧憬。
蘇軾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近代學者王國維評蘇軾: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
而且蘇軾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人,能堅持自己的操守,體現了宋代的人文精神,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在生活的種種細節中發現美,即使處於艱難之中,仍然對生活充滿激情。
在這首詞里正體現了蘇軾的曠達與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
回覆列表
蘇軾《水調歌頭》裡的“嬋娟”到底是不是月亮?
錄上: 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其實這首詞,知道的朋友相當多,能背下的也不在少數。當年為了考試,怎麼也要拼命拿下,而今,不用再考了,再回顧回顧,也是相當不錯的體驗。
題主問及“嬋娟”到底是不是月亮,我給的答覆也是肯定的。嬋娟一詞,有三種意思,1、形容姿態曼妙優雅;2、美女、美人;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蘇軾這首詞,聯絡上下文,可以明確寫的就是月亮,借月懷人。
這句,其實與“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相似,但是格局大了許多。
蘇軾的詞裡,寫月的很多——其實古詩裡,寫月的都多得不得了,但是能寫得好,寫得特別有格調的,卻不是很多。公元1075年,蘇氏的原配王弗已去世十年之久,蘇軾做了一個夢,夢見妻子梳妝,於是寫下《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細膩委婉含蓄寂寥地表達出對亡妻的思念,“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明月夜,短松岡,相思無處寄託,只有一片荒涼。
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思念遠在天邊的弟弟,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時的蘇軾,已屆不惑,見著又一個月夜,又一個相思的寂寥孤獨夜,他卻忽然明白,妻子早已死去,弟弟遠在天邊,總有一天,也會離開,人生總是無常,人生總有聚散,正如月圓月缺。可是,只要人生在世,只要活著,哪怕千萬裡之外,也總是同著這一片天地。於是,他感嘆不應有恨,卻願人長久,能千里共嬋娟。
後來,蘇軾遊赤壁,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兩篇,也提到了與明月及萬物,“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物我相融,看透世間萬物,已入道家無情之境,不知是苦,不知是甜,人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個人的人生,也入茫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