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府趙王爺

    以前在影視劇裡,咱們見到的日本軍人的標準形象大都是這樣的:

    “手拿膏藥旗兒,留撇小鬍子兒,上身黃軍服,下身羅圈腿兒。”

    如此鄙俗的形象,怎一個“猥瑣”了得!尤其是人中穴上方的那一撮小鬍子,猶如被淋了生長激素的鼻毛一般使人厭惡,不僅沒有突出“武士道精神”所彰顯的乾淨利落,反而更加銳化了日軍“猥瑣”的氣質。

    雖然這種形象不具普遍性,有著一定的影視劇加工在裡面,但也不是沒有依據。就拿那小鬍子來說,確實有不少日本人會留。日本兵所留的這種鬍子叫做“仁丹胡”,因其鬍鬚的外形容易清理,並且在用餐時鬍鬚不會掉入飯中,故又叫做“衛生胡”。

    “仁丹胡”興起於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主要流行國家為歐美和日本。咱們所熟知的希特勒以及喜劇明星卓別林,他們都留過這種類似牙刷的鬍子。

    所以這個“仁丹胡”並非是日本人的傳統裝束,而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崇洋媚外的結果。

    早在日本的戰國時期,日本男兒便有了留鬍鬚的習慣,因為鬍鬚被割據日本的各大藩王們認為是雄性與英氣的象徵,所以,身處於亂世的日本英傑們都喜歡留一把濃密的絡腮鬍來展現自身的男兒氣質。

    直到1670年,幕府將軍德川家綱認為鬍鬚是“野蠻”的象徵,故頒佈“限胡令”,強制要求日本男兒一律不允許再留鬍鬚。

    自此,日本人對男性的審美從“粗獷”轉向“利落”。隨著西方文化大量湧入日本,日本天皇對鬍鬚的看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當明治天皇削去長髮,穿上西裝,蓄起鬍鬚的那一刻開始,鬍鬚便不再是“野蠻”的代名詞,轉而變為“新潮”與“時尚”的流行產物,引得日本男兒紛紛效仿。 明治維新後,在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斷薰陶之下, 日本政府漸漸拋棄傳統著裝,轉而向日本民眾提倡 學習洋人穿西裝、打領帶、蓄短髮的紳士妝容,甚至連鬍鬚也要模仿德國流行的仁丹胡。

    由於日本天皇對仁丹胡的偏愛,導致日本政府以及日本軍方的高層人物們上行下效,紛紛蓄起了仁丹胡,日本天皇的“偶像效應”如同神經毒素一般迅速感染了全日本,仁丹胡逐漸成為了日本男兒的“標配”。

    所以,日軍鼻子下面要留一撮毛?那還真是為了追求時髦!

    二戰爆發後,蓄著仁丹胡的日本兵入侵中華,由於日本人在中國的殘暴行為,導致仁丹胡在華人眼中成為醜陋和邪惡的象徵,其實仁丹胡只不過是一種清潔起來較為簡單的胡型而已,並沒什麼實際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後孃家人各種要錢,離婚後孃家人自私冷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