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哥說歷史

    有看過電影《九品芝麻官》或京劇《蘇三起解》等作品的朋友,應該都對一個名詞或官職非常有印象,那就是八府巡撫(又稱八府巡按)。根據作品當中的描述,這些個威風凜凜的八府巡撫們,上可以與皇帝近臣們較量,下可以為百姓們主持公道,正可謂是一朝權在手,事事皆可為!那麼問題在於,這些電影或京劇作品中的所謂八府巡撫一職,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根據筆者對於古代官職的瞭解,起碼在已知的正史當中,中國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是沒有設立過八府巡撫這樣一個官職,而且就連名稱類似或職能權力類似的都沒有。那麼這樣一個如此“火熱”的官職,它真正的名字叫什麼,又到底有多麼大的權力呢?如果有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備註,以下內容皆為筆者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

    其一,八府巡撫的原型

    筆者經過考證後基本確認了八府巡撫這一官職的原形,即明清時期的都察院監察御史清朝又叫巡按御史)。明朝時期,每年大概會有十三位御史在外巡視監察,分別是北直隸兩人,南直隸三人,宣大遼東各一人,甘肅及內地十三省各一人。需要額外提到的是,這裡的九位監察御史主要負責政務部門,即巡視當地的官員政績或其他不法行為。

    此外,陪都南京一人,兩淮巡鹽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這裡的四人主要負責巡視經濟問題,比如鹽業或茶葉馬匹的貿易等。此外,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時還設定了鈔關御史,主要職能是巡察明朝的所有邊境,並協助當地守將加固邊境防禦等(也可以處理當地守將)。

    到了清朝時期,因為他們的官職基本上都是全盤照搬明朝,所以對於都察院裡的各大御史也是做了全部照搬。但相比明朝而言,清朝還是做了些許的改變。比如將監察御史改為巡按御史,並將品階從正七品升為了從五品,且滿漢還各設一人(官職看著不高,但權力可是絲毫不亞於三品四品的封疆大吏)。

    此外需要提到的是,筆者之前在尋找這些,御史官職與八府巡撫官職的共同點時,還真的找到了一個或許可以證明這個虛構官職的來由。即清朝時期的南方某道(某片區域)御史在劃分巡查範圍時,曾被劃分到了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等八大州縣,而且這八大州縣在當時還屬於非常繁華但又嘈雜的地帶。因而很有可能是,當年的某位御史在巡查過程中,偶然做了一件好事,並被當地不識官制的普通百姓所歌頌,所以這才有了八府巡撫的威風名號。

    其二,八府巡撫的權力

    前文其實已經簡單地介紹到了八府巡撫的部分權力,但這裡筆者還想對上文的內容再做一個細化。為了更直觀,更直接地為大家展示八府巡撫的真正權力,所以筆者接下來就用一好一壞兩個例子來講解(這裡以明朝的監察御史作為講解原型)。

    我們先說好的。監察御史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出現明成祖永樂年間定型,此後便一直是大明王朝的眼睛和耳朵,有時候甚至還會客串一下“防腐劑”的角色。早年的監察御史在獲得“代天巡狩”的出巡命令後,便會選擇輕裝簡行的外出方式,比如只帶一兩個文書和幾頭小毛驢即可。因為這樣的出巡方式非常簡捷(主要明太祖明成祖都疑心重),所以路上也自然是非常辛苦,別說是個肥差事,就是連個閒差淡事都算不上。

    但是,當這些監察御史到了自己的工作場地後(各省及各州府的衙門),那便好似換了個人一般。那時的他們一甩往日趕路時的萎靡不振,只見他們手下的毛筆不斷揮舞,那些旁邊站著的官員便不斷地打哆嗦,生怕真的被這些“祖宗”似的御史們看出點什麼東西,哪怕這些人的官職品階還不如自己(曾經有位四品大員不尊敬監察御史,結果不到兩個月便鋃鐺入獄)。

    根據史料記載,監察御史手中最大的權力應該是“藩服大臣,府縣案官,大事奏裁,小事立斷”這項。原因在於,這項權力可以保證監察御史們在發現了不法事蹟後,可以及時處置並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另外還需要提到的是,各地官員的升遷非常依賴監察御史的考評,所以有了這項權威,相信大家對於監察御史的權力大小,應該也有了個最基礎的判斷。

    我們再說不好的。如果說明中期以前的監察御史是大明王朝的耳朵和眼睛,那明後期的監察御史就是大明王朝的實際掘墓人,這裡以魏忠賢的乾兒子兩淮巡鹽御史崔呈秀舉例。史料記載,這位崔呈秀在前往兩淮後一路奢靡至極,且經常光明正大地收受賄賂。比如對於官員的考評全部明碼標價,對於監牢裡的囚犯同樣明碼標價(一個殺人犯三千兩)。正是因為有了崔呈秀這種人,所以後世的崇禎皇帝,便對當時的都察院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公署前後皆通竇納賄,每奉使皆富可敵國”。

    最後,關於“古代的八府巡撫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又有多大的權力”這個問題,筆者個人的回答是,古代的八府巡撫並不是真的,只是百姓們以明清時期的監察御史(巡按御史)為原型,而設計創造出來的虛擬官職。至於權力那確實是非常大,比如讓各地貪官汙吏畏之如虎(好的時候),讓各地平民百姓苦不堪言(不好的時候)等。

    參考資料:《清實錄》《明史》《白話二十四史》等。

  • 2 # 別酒流年

    八府巡按是真實存在的,但八府巡按不是正規的官職稱呼,只是戲曲小說裡為了彰顯此官職的氣勢而改的。

    八府巡按正式的稱呼是監察御史,分巡各省稱巡按御史。

    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

    唐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李隆基派監察御史巡按天下風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明永樂元年(1403年)後,以一省為一道。派監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視,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稱巡按御史,又稱按臺。

    據《明史》、《清史稿》記載,巡按御史多是一省一人,而明清很多省份都是下轄八個府。

    如福建下轄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陝西下轄西安、漢中、鳳翔、延安、慶陽、平涼、鞏昌、臨洮八府;河南下轄開封、歸德、河南、南陽、汝寧、彰德、衛輝、懷慶八府。

    因此,對於巡按御史,民間多稱其為八府巡按。

    監察御史(巡按御史)品秩不高但許可權極廣。唐、宋兩代僅是八品官,明代初為正九品,洪武十七年升正七品,清代初為正七品,乾隆十七年提升為從五品。但其號稱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縣行政長官皆其考察物件,大事奏請皇帝裁決,小事即時處理,事權頗重。

  • 3 # 切兩斤酒

    海公應命出朝廷,十府官員膽顫驚。

    惡霸豪紳遠遁去,贓官請罪自辭呈。

    朱門連夜改漆色,大轎八抬變四人。

    魚米之鄉逢水患,霏霏秋雨早霜臨。

    麥地臨東淹在水,明春糧米難以籌。

    糧荒價長無生計,遍野哀鴻處處愁。

    改換俸糧為俸金,轉將稻米濟饑民。

    小民得保謝天地,墟里炊煙又漫村。

    海瑞海剛峰(1514-1587)

    海瑞任“十府巡按”

    這是一首打油詩,講的乃是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海剛峰升南京督查院右儉都御史、總督糧署、提督軍務,巡撫應天十府(即應天府、蘇州府、常州府、松江府、鎮江府、徽州府、天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安慶府及廣德州)的場景。而這時候的海瑞,正式的官職就是巡按御史,民間也可稱為“十府巡按”,這比八府還多了兩府。那麼巡按御史的權利到底有多大,我們可以解讀下這首打油詩。

    贓官請罪自辭呈

    原來啊,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封建政治底層設計裡,將不同的人分為三六九等、士農工商,不同的人享受的待遇不同,這裡的待遇不僅是金錢上的,還涉及到穿著、住房、出行等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說穿著上,明朝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製成的衣服”。然而在實際上明朝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方方面面都已突破了明初的這些規定。而海瑞海青天,則是這樣一個徹徹底底崇拜明太祖的封建衛道士。

    大轎八抬變四人

    那麼再倒回頭來看這首打油詩,講的是海瑞的任命剛從朝廷裡傳出來,人還沒到呢,整個南直隸就官不聊生、膽顫心驚了,一些有惡行的地主鄉紳都遠遠地離開南直隸,貪贓枉法的官員請罪的請罪,自殺的自殺,有的乾脆掛印辭官了,原本有違禮制的紅色大門也刷成了黑色,連南京的一些太監都把原來八人抬的轎子換成了四人抬的。從這些生動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巡按御史的權力在哪,有多大。

    朱門連夜改漆色

    巡按御史類比今天

    再做一個稍稍不太恰當的類比,所謂的巡按御史,可以類比今天的中央巡視組,就好比中央派出巡視組進駐浙江、江蘇、安徽啦,而且打聽到這個巡視組的組長實在是鐵面無私,六親不認,對規矩那是看得很重的人,你說當地的一些有違法違紀行為的官員慌不慌,當地的一些有違法違紀的商人慌不慌。類比之下,所謂的巡按御史的威懾力就在於此。

    中央巡視組

    綜述

    所謂“八府巡按”就是監察御史,本官名稱在中央就是督查院下的監察御史,派出地方的按職能不同可分為巡鹽御史、巡漕御史、巡按御史等等,顧名思義,巡鹽御史就是巡視鹽務,巡漕御史就是巡視漕運,巡按御史就是巡視地方。而“八府巡按”、“十府巡按”之類的稱呼不僅僅表明的是巡視地方的多少,更是民間的、戲曲化的稱呼,泛指巡按御史的權力大小,更重要的是從中表現出中國傳統封建思想裡對“青天”的一種難以言表的渴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力發電研究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