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曉YB
-
2 # 西嶽頑石
清朝昏君不多,咸豐算一個,大多是不痛不癢的庸碌之輩。在我看來,清朝有兩個半明君,除卻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那時滿清還沒有入關,一個是康熙,一個是雍正,半個是順治。
為什麼說順治是半個,因為他英年早逝,前期一來年齡太小,二來迫於多爾袞的淫威,難有作為。親政後,順治才逐漸發光發熱,勵精圖治,廣羅人才,澄清吏治,為康乾盛世打下基礎。可惜上天給他的時間太短了,所以算半個明君。
康乾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驅沙俄、平葛爾丹,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功績顯著。雍正是個工作狂,拼命四郎,承上啟下,在位時間不長,卻收拾了康熙晚年留下的爛攤子,將一個輝煌的帝國交到乾隆手中。至於乾隆,不認為他是明君,狂吃老子留下的老本,六下江南的錢都是來自雍正給他留下的家底,一個典型的富二代。乾隆在位期間閉關鎖國,禁錮思想,大興文字獄,在他手上中國被西方全面超越。
嘉慶是清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做鹽不鹹,做醋不酸,最被人討論的事蹟大概就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頂多是個守成之君。道光雖勤儉節約,愛在衣服上打補丁,群臣爭相效仿,搞得朝堂大會極似武俠小說中的丐幫大會。但節約沒什麼卵用,不能挽回日暮西山的大清帝國,鴉片戰爭就是在他手上爆發的,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咸豐是個大煙鬼,嗜酒如命,還愛撒酒瘋,國家被他搞得烏煙瘴氣。此時中國內憂外患,太平天國聲勢浩大,席捲清廷半壁江山,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各國列強趁火打劫,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清廷搖搖欲墜。
至於同治、光緒二帝,個人認為並非昏君,因為他們都是慈禧手中的傀儡,想敗家也沒機會。溥儀更不必說了,三歲登基,六歲退位,昏君的帽子扣在一個孩童頭上,也說不過去。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清朝有沒有昏君,當然有了而且昏得一塌糊塗。首先咱們說一下聖祖康熙。康熙在清朝的歷史上是一個具有非凡才能的皇帝,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皇帝也是在自己任內犯了很多的錯誤。其他的一般皇帝都犯的錯誤咱就不說了,他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重視最重要的接班人的問題,造成了九子奪嫡的悲慘命運。
歷史上康熙皇帝兩次廢立太子使得當時的朝政和官員以及皇子之間發生了明顯的分裂和混亂。即便在自己臨終之時也未向天下明示,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少有的情況,雖然不至於像民間所傳的那樣,但是在正統意義上確實對後來的雍正皇帝的統治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不過清朝的昏君啊,還是相對於明朝要少一些,什麼木匠皇帝啊,或者很久都不上朝這種奇葩事比較少。清朝的皇帝還是相比明朝勤快的,而且皇子們幼年青年也都受到了嚴苛和好的教育,這也是他們從明朝得來的教訓才會如何。
-
4 # 四川達州人
昏君多的是。
乾隆就是第一個。
明知必須治理貪汙,結果放縱了一群。
嘉慶也是一樣。
處置和珅,是多好的機會,可惜收入內庫的錢財都被奴才們貪汙去了。和珅的財產竟然只賣了2000萬兩。
道光更是愚昧。
喜歡簡樸,結果大臣都在外套上打滿補丁。裡面全是華貴服裝。
吃一個腕果(雞蛋),太監要一兩銀子。還嫌貴,不吃。可是要知道,一兩銀子可以在大街上買一筐雞蛋回來。
知道鴉片之害還猶豫不決。英華人打來,盡派些酒囊飯袋去。
咸豐就更蠢了。
英華人堅船利炮,不知如何應對,最開始還想吃掉人家,結果只能乾脆逃跑。他如此,他的老婆慈禧也是有樣學樣,跑得還更遠,都到西安了,再跑估計就要學唐玄宗躲到四川去。
-
5 # 滴水載舟
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們早就給出答案:清朝十帝,(外加努爾哈赤,多爾袞,慈禧,)無一昏君暴君。(清末帝是個嬰兒,應該不計入比較。)
清朝皇帝大多勤政得令人髮指,對比明朝多位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同樣都是皇帝,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明粉不服氣,我大明內閣制度好,大臣就把國事處理了,不需要皇帝操心。那同樣的,清朝也有上書房軍機處,名臣更多,怎不見清朝皇帝當撒手掌櫃?
明朝就是毀在了皇帝不問國事,導致朋黨閹黨亂權,國家混亂,弊端叢生,積重難返。
如果明朝皇帝好好管事,會有女真崛起,滿清入關,統一天下嗎?
所以不要只搞滿漢意識形態,不問是非了,好壞歷史已有定論。
(明嘉靖帝)
-
6 # 鹹魚閒聊
很多人提到清朝,就會聯想到明朝。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就是“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觀點,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明清兩朝的政治體制,明朝實行內閣制,皇帝可以不用親自處理朝政,即便荒廢政務,國家機器依舊可以運轉,所以明朝中後期出現了一些具有其他特殊愛好的奇葩皇帝,像正德,嘉靖,萬曆,天啟。而清朝內閣制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力了,尤其是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封建專制制度達到歷史頂峰,內閣也就成了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所有國家大事全靠皇帝一人決斷,這就使得清朝的皇帝不敢懈怠朝政,所有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因而給人一種“清朝皇帝很勤勉”的印象,我想這也是“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種觀點的主要來源。
但是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的皇帝就一定是明君嗎?如果是的話,那清朝為何滅亡了?為何還沒有明朝存在的時間久?既然清朝滅亡了,而且清朝是皇帝一人專斷,那麼清朝滅亡的鍋就必須清朝的皇帝來背,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其實,清朝的皇帝大多都很勤政,所以算不得是昏君,什麼樣的君主稱得上是“昏君”?昏君要具備荒廢朝政,重用奸佞,殘害忠良,生活奢侈等幾大特點,顯然清朝的這些皇帝並不能同時具備,所以在我看來,清朝有的的皇帝並不是特別的昏,但是特別的庸!那麼我就來說一說清朝有哪些庸君。
首先是乾隆。乾隆當政的中前期很好,這也是事實,但瑕不掩瑜,後期的乾隆重用貪官和珅,君臣一道窮奢極欲,開啟朝堂腐敗之風,乾隆還多次大規模下江南,其奢華場面不亞於當年的楊廣,勞民傷財,民怨沸騰,導致國內起義不斷。他還大興文字獄,進一步加強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國內百姓思想愚昧,清朝國力由此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逐漸衰落。乾隆後期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他在他的回憶錄裡便詳細介紹了那時期國內百姓生活的貧苦,官員的腐敗,乾隆的傲慢自大以及整個中國科技思想的極大落後!可見當時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有多低,而這些發生都是發生在乾隆朝。
其次是道光。道光生活很簡樸,但是他性格很軟弱,本來禁菸是一件好事,結果打了幾場敗仗便不敢再反抗,又是賠款又是割地,清朝由此開啟喪權辱國的“新時代”。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道光和他的臣子們不僅沒有做出任何改革的措施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反而更加的遵循祖制,因循守舊。從上到下都奉行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宗旨,曾國藩就批評道光時期:“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這種“緘默”就是退縮,就是懦弱,就是無能,皇帝帶頭投降,即便你再節儉,再仁慈那也是歷史的罪人。
再就是咸豐。道光的兒子,如果咸豐不是道光的嫡子,如果不是杜受田教他裝仁孝,咸豐估計也當不了皇帝,論才智,治國能力,他比奕訢差的太遠了。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於是平庸的咸豐坐上了皇帝寶座,然後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江南半壁江山落入洪秀全之手,接著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自己跑到承德避暑山莊。然後跟英,法,美,俄等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如果說咸豐逃亡承德是國力衰弱,自己先天能力不足不得已而為之,那他在承德的生活就實在不是一個明君甚至守成之君該有的了。英法聯軍撤退後,咸豐遲遲不回北京,因為他喜歡上了避暑山莊的生活,並沉迷於戲劇和酒色之中,還吸食鴉片!要知道從他爺爺開始就禁菸,他爹也是因為禁菸而抱憾終生,結果他自己成了一個癮君子,最後因為生活上的糜爛導致身體逐漸變壞,咸豐終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
還有同治,因為他死的太早,而且親政時間太短,沒法兒評價他的功與過,但是他也留下了為人詬病的地方,最出名的就是風流成性,是當時北京八大胡同的常客,據說最後也是死於性病。還有光緒,就是屬於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那種人,不懂得緩解和慈禧的矛盾,不懂得如何利用官員,一味的聽信康有為這種只會說大話,關鍵時刻就逃跑的人,沉不住氣,做事太偏激,如此能不失敗嗎?溥儀更不用說了,投降日本人,徹頭徹尾的漢奸,一生的汙點,幸虧是趕上了新中國成立的好時代,要不然死一萬次也不夠。
-
7 # 考古班二愣子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朝共有十位皇帝,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跟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相比,清朝的皇帝算是好的,大多都很勤政,但要說清朝無昏君那也太誇張了。
順治皇帝,早期有多爾袞當權,死得又太早,沒啥存在感。順治皇帝到底是死了還是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去了至今仍是個謎。雖然清朝的江山主要是順治的父輩們打下來的,但畢竟是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因此廟號清世祖。在古代廟號稱祖的皇帝都是不得了的皇帝,要麼是開國之君,要麼有豐功偉業。雖然順治都不是,但是能稱祖的不會是個昏君。
康熙皇帝厲害。康熙8歲登基,小小年紀就除掉了鰲拜,在位61年,平三藩,收臺灣,站沙俄,三徵噶爾丹……清朝鼎盛自康熙開始,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雍正牛逼。我個人認為清朝最厲害的兩個皇帝,一個康熙,一個雍正,我佩服康熙,但是欣賞雍正。康熙做的事情大多是用兵,那是因為國家政治環境嚴峻,強敵環肆,不得已而為之,同時也是容易歌功頌德的事情,康熙的功績在於結束戰亂,維護國家統一,為國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是晚年怠政,吏治腐敗。雍正上臺後大力整頓吏治,所以雍正做的事情都是得罪人的事情,也是對老百姓最有利的事情,這是我欣賞雍正的原因,雍正也是清朝最勤奮的皇帝沒有之一,只可惜在位13年就死了。
乾隆還湊合,遇上雍正這麼一位好爹,乾隆果然沒有辜負雍正13年的辛苦,把國家敗得一乾二淨。所謂的康乾盛世,康熙打下基礎,雍正才是中流砥柱,乾隆命好,坐享其成。但是乾隆不是昏君,十全老人,文治武功,他吸取他爹的教訓,不得罪人。乾隆的功績是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正式將西藏納入版圖,社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國庫進一步充實。不足的是後期好大喜功,揮霍無度,沒有繼承雍正整頓吏治的決心,以致吏治敗壞,出了和珅這麼個大蛀蟲,清朝衰敗自乾隆嘉慶開始。
嘉慶皇帝,算不上昏君,也不是明君,平平庸庸的一個人。乾隆以為國家被他治理得好得很,後繼之君好好守成就行了,因此傳位於才能並不出色的嘉慶。嘉慶皇帝上臺就大刀闊斧地除掉了和珅,他也很勤政,希望肅清腐敗,只可惜能力有限,腐敗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更嚴重,在位期間鎮壓白蓮教起義耗費大量白銀(2億兩),史學家對他的定義是:嘉慶中衰。
道光皇帝,偽君子一個,跟他老子一樣不算昏君也不是明君,還算勤政但是能力有限。作為歷史上著名的節儉皇帝,吃飯四菜一湯,衣服有補丁,但是道光的補丁三十量一個,道光的陵寢也是十分奢華,本來清東陵道光的陵寢就快建好了,但是道光對工程質量不滿意,在清西陵重建了一個,這種人也敢說節儉?道光在位期間簽訂了中國近代首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之後不思進取,沒有采取富國強軍的措施,清朝進一步衰敗。
咸豐皇帝,還行。咸豐20歲即位,當時內有太平天國,外有西方列強,咸豐是個胸懷大志的青年,即位後勤於政事,大力改革,重用漢人曾國藩,提拔肅順,可以說是用人得當。清朝後期的幾個皇帝中,咸豐算是優秀的,只可惜倒黴事全讓他攤上了,身體也不太好,在位11年就英年早逝。不足的是後事處理得很糟糕,後來慈禧垂簾聽政的局面皆因咸豐安排後事時給兩宮太后的權力太大。
同治和光緒皇帝都是傀儡,沒有實權,也就無所謂昏庸不昏庸了。宣統皇帝三歲登基,還沒長大清朝就滅亡了,也沒什麼可說的。
-
8 # 鍾二
昏君這個詞用在清朝的皇帝身上總感覺有些牽強,因為清朝每一位皇帝的態度都比較端正,人們不都說“做不做是態度問題,能不能做好是能力問題。能力不足可以提高,態度問題就沒治了。”
既然他們的態度都挺端正為何清朝的江山到了後期如此不堪呢?這就是能力問題,治理偌大的一個國家光有態度是不行的,更需要鐵血的政治手腕。
清朝從開創基業到江河日下他的分界點就是在乾隆時期,都說“康乾盛世”,其實從乾隆開始清朝就已經逐漸走向了敗落,他只是享受了他爹和他爺爺的豐收果實,自詡天朝上邦,泱泱大國。此時的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化程序不斷髮展,但是清朝統治者還不予理睬。
清朝就這樣步履蹣跚的挪到了1842年道光皇帝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要說道光皇帝是個昏君嗎?我說他不是,因為他身為帝王帶頭節儉,對朝廷政務也是一刻也不放鬆簡直就是勞模的範例。我又想說他是,因為他思想僵化、不知變通、一味守舊,其實這應該也是能力問題。
而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命運更是悲慘他們始終籠罩在慈禧的陰影之下,尤其是光緒帝就是一個傀儡皇帝。就這樣慈禧掌握了清朝最後的一線生機,只是她只顧自己享受,並沒有把精力用在治國理政上面,清朝的江山就這樣葬送了。
所以說清朝皇帝的自律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他們的後來人沒有能力把這個江山牢牢把握住,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適合做皇帝卻硬是扛起了這個艱鉅的任務,把自己變成了“昏君”。
-
9 # 達摩說
首先我們必須界定“昏君”的標準。
什麼樣的皇帝算是昏君呢?“昏”嘛,字面上理解就是黑暗、模糊的意思,如果用來形容一個皇帝的話,就是說這個皇帝最基本的理智或道德被遮蔽了。
但是這裡要分兩種狀況,一種情況是,這個皇帝本身就是行事昏聵,不明事理,乖張頑劣的人,那他就是“昏君”無疑;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皇帝做了一些好事,但做的事情或是超前於時代或是見罪於士大夫,而被惡意塑造成了“昏君”。
除此之外,我們對不夠格的皇帝其實還有一個形容詞,那就是“庸”。“昏”和“庸”在今天經常被並用,說某某皇帝昏庸無道,但實際上它們並不是一個意思。“庸”大抵上指的是平庸、稀鬆平常、沒能力、沒特點,而這樣一個皇帝就被稱為“庸君”。更重要的是,庸君只是“庸”,也就是說他們的格局小,能力差,但不排除他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也會很勤政。
要照這個標準看,清朝的12位君主中真正算得上“昏君”的不多,但“庸君”還是不少的。
個人認為,在清朝真正算得上是昏君的只有同治皇帝一個。他繼位後基本沒做什麼事,也幾乎沒有處理朝政的慾望和能力,他自小因為慈禧太后的強勢,十分逆反,頑劣不堪,長大後更是被太監蠱惑,沉溺於煙花柳巷中,最後傳說他是因為得了花柳病而死。但由於這段時間正好是慈禧攝政,恭親王等人輔佐,推進洋務運動,完成了所謂的“同治中興”,所以同治的一些“昏”事兒也就沒人提起了。
其餘的君主中,“庸君”還真不少,如嘉慶、道光、咸豐、光緒這老四位,都算得上庸君的典範。
嘉慶在位25年,除了繼位之處清除和珅及其黨羽外,此後再無作為,清中期的幾大隱患他一樣也沒革除。
道光皇帝很講究節儉,據說總是穿帶補丁的衣服,但這對清朝的墮落於事無補,鴉片戰爭在他在位期間爆發,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咸豐皇帝有雄心有理想,但缺乏改變現狀的能力和手段,最終在與西方列強的衝突中敗下陣來,自己也遠遁熱河,死都沒有死在北京。
光緒皇帝空有變法壯志,卻只能聽信幾個小人撥弄,以致天怒人怨,變法失敗,被囚禁於瀛臺,直至死去。
有些人說清朝沒昏君,這個確實不虛,因為清朝皇帝頑劣的少,不理朝政的也少,但沒能力沒特點的庸君著實還是不少的。
回覆列表
清朝是一個存在感很高的王朝,不僅因為這個朝代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還是一個異族統治中國且被漢文化同化程度很高的王朝,清朝入關之後的幾位皇帝,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實際上,一個皇帝的昏庸與否,不能夠統一而論。除了那種天生智商有問題的皇帝,很難說有那種絕對的昏君。現在很多人還都認為劉禪的那句“此間樂,不思蜀”是智商高的體現了,所以需要辯證的看待問題。
康熙皇帝晚年的一段話其實很有意思:人君以一身臨天下,前後左右皆足熒惑其心。或大臣擅權,或婦女豫政,或閹寺專命,甚至偏聽私人,如天子門生之類。如非有英段之才不能獨持綱領。然每見英斷之主往往果於殺戮,使朝臣不能保於朝夕。
康熙皇帝說這話的本意是強調自己一生政績突出,實際上側面也反映了當皇帝的辛苦。女色,閹寺,權臣,強藩,這都是影響皇帝昏庸與否,或者有無作為的大的因素。不過在清王朝,這些因素,被強化的君權所壓制。
不得不說,清朝的皇權專制達到了巔峰。也正因為如此,皇帝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處理政務,最勤勞的便是雍正了。不過,皇帝勤勞和太平盛世恐怕也不能成正比。比如道光帝旻寧,一個節儉的偏執狂,他是很想把這個國家治理好的。可統治的清朝,卻在英華人的炮火中的成了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說了這麼多,實際上只是想說明,皇帝的勤勉或者昏庸與否與太平盛世出現的機率不大成正比。康雍乾的盛世,實際上是蘊藏危機的,尤其是在乾隆後期,國家已經處於“虛假的繁華了”。
不過要說昏君的話,我倒是覺得,順治可以算一個。因為在他的晚年,他想利用太監來加強他的權力,由於他的早亡,十三衙門才被掐死在搖籃裡。再有一個,我覺得是同治。由於早早的登上了皇位,所以他的童年還是很幸福的,畢竟是獨生子,所以很多時候都很隨性,以至於少年而亡。
最後一個,我想說光緒。光緒皇帝雖然並不是什麼昏君,但是他的政治智慧是非常幼稚的。他的缺點在於軟弱卻又性情急躁。他急於想把權力從慈禧的手中奪回來,剛開始靠他的父親,後來靠翁同龢,再後來又因為康有為等人把翁同龢罷官。(近來孔祥吉教授考證,罷免翁同龢的旨意,是光緒下的而不是慈禧)。他有奪權的渴望卻又沒有應急的智慧,典型的志大才疏。很大程度上,光緒是希望靠著康有為諸人稀釋慈禧和滿洲貴族的權力。變法的真心與否,我個人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