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062047247

    簡單說就是熟鐵熱鍛,拿熟鐵皮透過種種方式敲成有孔的長棍,介面處熱焊,再在預定位置鑽點火孔,然後再處理一遍內膛到合規大小,最後用螺絲構造封死槍管尾部。

    複雜了說呢,光用鐵皮熱鍛就有好多種方式

    最粗暴簡單的,就是那個夏蟲同學寫了好多字的詳細回答,一塊長長 長方型鐵皮,這個鐵皮是事先計算好的,寬度圍起來正好是一根槍管大小,長度正好比要求的槍管長度長那麼點,厚度正好是槍管厚度,當然實操實際用鐵必須根據經驗,預留加工空間和加工損耗。敲捲起來,介面焊接,繼續敲,敲出一個基本符合長度標準的有洞的長管子,上簡易機床鏜孔修內膛,外型加工。英國佬一直這麼搞,他們有人吐槽一仗下來埋手指比埋屍體還多。

    比較精細的

    中國一度非常喜歡用的技術是敲短管修內膛,然後用短管拼接成長管修內膛,這個應該是葡萄牙傳過來的工藝。

    多層標準巢狀,薄點一層敲好,外面再敲薄點一層,這樣確保密封比較好,外層紅著(高溫)包上去還能起個冷卻自緊效果,法華人愛這個工藝。

    斜卷巢狀,先敲個內膽,然後用薄窄鐵皮斜著繞內膽敲一圈上去,反斜再敲一層,這個記不太清,好像可以直接斜著捲起來敲一層,然後再反斜敲一層。同樣的,這也有巢狀帶來的槍管自緊效果,而且槍管外形相當漂亮。貌似土雞喜歡用這個,尤其他們的近衛軍用。

    理論上巢狀可以多層,如果加工精細度夠,巢狀工藝的管子質量是超級好的。

    發現不少人糾結鑄造和鍛造的問題

    先說一下近代鋼鐵工業出現之前,冶金水平能達到什麼程度:

    爐溫不超過1300,只能滿足生鐵融化需要,鋼及熟鐵\純鐵(熔點1534)化不了;可以大批次生產鑄鐵(白口鐵)硬度極高不可加工;可以超小批次生產高中碳鋼;可以中小批次生產熟鐵(工藝不穩定,有可能是熟鐵也有可能出來低碳鋼);可以用生鐵澆鑄從小到大幾噸幾十噸重的白口鐵鑄件;可以對薄皮鑄件做退火處理,花費大量代價退火工藝出可切削加工的球墨/黑心/白心/灰鑄鐵;用煤炭做燃料外掛大鼓風機的小爐子可以達到1500+的高溫,可以在這種爐子裡用坩堝生產非常小批次的高品質中高碳鋼。

    鑄鐵造槍可以不可以?不能說完全不可以,比如三眼銃就有鑄造的,但鑄鐵的脆性高和延展性低決定了材料承受膛壓能力很弱,因此同樣威力,鑄鐵需要更厚,比如鑄鐵炮要求尾部厚度要達到膛直徑以上(總直徑是口徑直徑的3倍以上),長管的槍也要類似厚度,否則是必然炸膛的。很顯然,用鑄鐵槍,一旦槍管長了其重量單兵用完全不可承受。

    長管鑄造還有其它問題,一、型芯定位誤差問題(就是鑄造中間要有一根棍好形成中間那個孔,澆鑄的時候上面偏0.x毫米,下面誤差就大的無法接受)。二、鑄造缺陷,長管鑄造的氣孔、酥鬆結構等問題都很難解決。三、白口鑄鐵極難加工,因此完全沒辦法對內膛進行二次處理,槍管內部誤差太大,效能低下,只能期待一次澆鑄成型的時候運氣好。

    有人會問鑄炮為什麼可以,實際上鑄炮也有類似的問題,所以當時鑄炮有相當相當高的廢品率,稍微不講究點就能給你弄出海碗大的砂眼(滿清史實),炮膛和炮身不在一條直線上。而且同設計口徑下,炮和炮口徑差距巨大,如果想統一炮彈(鐵彈)規格就必須考慮這些誤差,然後會發現當時實用炮彈和實際炮膛的直徑差距1/10往上走(120mm炮用彈只有100mm)。

    用鋼/熟鐵造無縫管,按現代軋製工藝比較常見,但是工業革命前的動力不足,無法滿足軋製所需的力量,簡易土機床/材料/測試工具更滿足不了加工所需的精度;鑽孔也不可行,缺乏高品質的鑽頭(只能生產出高碳鋼),更缺乏高精密機床。

    最後要談一個常識,鑄鐵不可鍛,包括現代叫“可鍛鑄鐵”的材料一樣不能鍛,只能做很細微的外形鍛打。而古代的鑄鐵,全部是不能進行鍛造再加工的。

    所以,造倍徑(管長和口徑比)至少45往上走的火繩槍,在古代只有華山一條道,熟練工人用熟鐵,鍛打焊縫成型,其它腦洞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s中cs5和cs6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