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彼鴿埃

    一、男孩、女孩教育方式不同

    首先由於男孩和女孩的身體發育的速度不一樣,在小的時候,女孩的言語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優於男孩子的,會更容易產生“同理心”,所以對於女孩而言,說教會好一些,但是對於男孩來說就差了不少,甚至一位的說教還會導致孩子產生叛逆的心理。所以教育男孩子最好的辦法是體驗教育,讓他們直接感受到做了錯事所帶來的後果。

    二、什麼是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就是透過讓孩子自己實踐,去發現、體會和認識所做的事物,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讓孩子能夠在內心裡有個深刻的瞭解,從而達到比任何書面教育更好的效果。

    三、體驗教育的例子

    1.給孩子買一隻小鳥,然後讓孩子去慢慢的照顧它,去了解它愛吃什麼、給它洗澡、清理鳥籠、帶著它去曬太陽等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同情心、責任感和對於動物的愛心。

    2.給孩子弄幾盆小花,或者是讓孩子去種幾株土豆,讓孩子陪伴著它們的發芽和成長,讓孩子去了解多久給它們澆一次水和多久除一次蟲,這樣總有一天,孩子能夠體會到付出帶來的收穫,然孩子知道做事要細心,要堅持。

    四、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

    孩子以後能不能快樂和幸福都與他們的情商有關,對於情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教授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如何保持自己對他人情緒變化的敏感性,然後才是怎麼做才可以讓自己感覺舒服也讓別人感到舒適。

    不過在這也要體提醒家長,情商教育並不是說要教孩子一味的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如何面對情緒,然後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覺。

  • 2 # 劉偉1449017

    不要刻意去教導管教,要在他的所作所為中去發現然後引導,做對的時候要多給讚美,不對的時候要幫他分析做錯的原因。

  • 3 # 陳昊陽

    我個人感覺對於孩子管教是有點過了,時代不同教育方式不同。

    對於孩子最難培養的就是責任與擔當,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子不教父之過,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些說的不都是孩子的錯誤都是跟父母有關麼。

    所以當父母一定不要去打罵孩子會讓孩子長大後非常自卑的,孩子之所以稱為孩子就是一定讓孩子的童年豐富起來,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把孩子真正的當做孩子去看待這樣往往會物極必反

    我見過不少孩子從小被打罵出來的,導致最後沒有自己的主張,只有服從父母。但是孩子越是這樣家長就越是感覺自己的孩子不完美。

    實際上又有多少完美的人,好的孩子是讚美出來的而不是與其他孩子比較出來的,你要知道你培養的是孩子的思維與擔當,就要像朋友一樣去對待他,你會發現孩子變化非常大

    當孩子犯錯後,千萬不要又罵又打又責備這些沒有用的,一定讓孩子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樣的錯誤,並且讓孩子知道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如果感覺我說的對 希望大家給我一點安慰

    我一定會努力給出大家非常好的建議

  • 4 # 星小叢

    俗話說:窮養兒,富養女。這話不無道理,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現代社會,讓男孩適當的受點挫折,吃點苦頭,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一、要培養男孩的獨立意識。因為男女生理特點不同導致社會分工有差別,男孩往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所以要從小培養男孩的獨立意識,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孩子去做,認真傾聽他的想法,不要急於否定,孩子需多的是引導和建議而不是家長的全權代理。

    二、要培養男孩的吃苦精神。從小學起,培養孩子每天鍛鍊的好習慣,既能強健身體,也能讓孩子改變懶散的習慣,樹立吃苦精神。孩子三年級之後要讓孩子自己給自己設定努力目標,可以是每個月幾本書,也可以是每週做幾次家務,總之,自己設定的目標不能輕易改變,還要努力去完成甚至超越。

    三、要給予男孩更深沉的愛。男孩需要的不是事事寵溺的愛,而是當他遇到困難時需要的理解關懷支援和建議。相對女孩來說,男孩需要更為寬闊的成長空間,父母的愛給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圍牆,孩子在這個空間裡可以自由的發育和成長。

    總之,養男孩父母需要操心,但也不要操心過度,只有勇於放手,才能把孩子培養的獨立、自信,有責任,有擔當!我是倆兒母親,也是90寶媽,在養兒路上,我們一起加油!

  • 5 # 老爸的設想

    科學上講男孩子普遍比女生髮育晚,理解他的不足;男孩子更重視實際的東西。愛他大聲說,要他怎樣做直接說,他錯了直接揍。

  • 6 # 業小登說

    培養孩子一定是中國父母的第一要任,尤其是培養男孩子,因為未來他可就是家裡的頂樑柱,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呢?那咱們首先得來看看,一般家長是怎麼做的?他們又犯了那些錯誤:1.一般父母會經常犯那些錯誤呢?比如:會讓孩子要一直聽話,聽父母的話,聽爺爺奶奶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習慣用結果直接否定孩子的初衷或者學習和辦事的過程!遇事習慣性暴躁,罵孩子、批評孩子、甚至有些嚴重的會言語打擊孩子自尊!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缺乏溝通!不注重孩子信心的培養!盲目同其他孩子比較!過分溺愛孩子!

    以上幾點各位為人父母可以對號入座!

    2.我們該如何做呢?下面我們就一一分解:

    1.一直讓好孩子聽話好不好?

    讓孩子聽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的話題了,我們許多父母,基本就是從孩子能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各種灌輸,要聽話,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要要聽爺爺奶奶的話,直到孩子上學了,還要再補一條,要聽老師的話,對吧?

    讓孩子聽話呢,本沒錯,可是有一些家長往往是把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什麼極致呢?就是以孩子聽話是與否來判定孩子是否 是個好孩子(也就是貼標籤),以至於嚴重的只要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就不是好孩子了,這嚴重抑制了孩子的自己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以及自己主觀意識的養成!合理的做法應該是,爸爸媽媽得按情況去叮囑孩子:比如有關生命或身體危險性的話,這種必須得聽,我稱之為主觀性必須服從。但除去這一點意外的,其他的其實都可以屬於客觀性叮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世間處生死外是絕對的性,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間接性的,而且皆有兩面性(比如:孩子能言善辯。從好的理解,就是孩子口才好,反應敏捷。但反過來呢?就變成了:巧言令色,耍嘴皮子。那這兩種情況孩子是該要會說呢?還是不會說呢?)所以要讓孩子聽話的同時,也要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果孩子有什麼好的想法或者好的觀點,一定要去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要樂於開發孩子的主觀意識,尤其是男孩子!

    2.習慣用結果直接否定孩子的初衷或者學習和辦事的過程!

    例如:孩子平時在家本來是不幹家務活的,但在老師那學到了啟發,知道父母的辛苦,然後回家後就想給父母洗衣服,結果孩子由於從來洗衣服,誤把漂白粉倒進了洗衣機裡,導致把裡面爸爸媽媽的貴重衣服都給洗毀了,另外由於不知道衣服裡有異物,結果也掉進洗衣機裡卡死了。

    像類似這種情況的有很多,其實孩子的初衷時好的,他在行動的過程也是好的,不好的只是孩子沒有經驗,導致最後的結果不好。但很多父母就會在這裡一頓發火,甚至有些會出口慎重:平時讓你乾的時候,你不幹,不干你也不好好學,洗個衣服搞成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幹不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再加上,如果你家孩子成績也不好的話,我敢擔保,孩子估計會罵的更狠,有些甚至都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但這一頓罵完以後,我相信孩子就是會洗衣服了,他也不會再主動去幫你洗了。

    3.遇事習慣性暴躁,罵孩子、批評孩子、甚至有些嚴重的會言語打擊孩子自尊!

    這裡其實依然跟孩子平時犯錯,父母工作或者外界干擾以及父母的性格有關。

    很多時候父母由於在外工作壓力大、生活的不易,再加上如今發展如此迅速的社會,讓本來屬於溫暖的家,變得缺乏溫暖。

    因為父母在外體會了世間的現實和生活的不易,許多父母喜歡性,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一但孩子哪裡沒做好,或者不滿意,就是一頓霹靂吧啦,罵孩子不爭氣,不體諒父母的苦衷,不懂事,嚴重點的還說養你個沒有用的東西,我辛苦都白費。這些話說出去以後是很打擊孩子自尊的,是為人父母的很辛苦,但這種生活的壓力對未來的期望,不應該強加在孩子的頭上,你讓孩子爭氣,你就爭氣給他看,你想要孩子努力去爭取未來,你現在就得拼給他看,而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要化作傷人的言語強加於孩子身上,因為做父母的如果老是習慣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教育孩子,這對孩子而言,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蹂躪,會是你孩子變得內向,要麼就是極其的叛逆。

    4.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缺乏溝通!

    孩子漸漸長大後,思想也漸漸在獨立,在成長中的也需要自己的空間,這個時候就更需要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想法和觀點予以尊重,哪怕孩子的想法是不對,這時候其實孩子已經不關注對錯的問題了,他更多的是感覺沒被尊重,自己的觀念和想法被直接否定或者踐踏。當然在很多父母眼裡,他們自己並不會這麼認為,他們習慣站在責愛的制高點上來來評判一些,這樣對孩子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時間久了也就會越來難溝通,越來越少溝通,對孩子成長也是有極其影響的。

    5.不注重孩子自信的培養!

    自信有多重要呢?我認為對孩子成長而言尤為總要,是重中之重,如果以前幾點做的不是很好,可能是間接影響,但是這一點沒有做好那就是直接影響,所以必須得注意和重視,他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從剛開始上學的時候開始,自信的重要性就會突現出來,因為沒上學習之前沒有參照物沒有對比,一但進入了群體,自信會使你的孩子充滿活力,自信會使你的孩子勇敢起來,自信會使你的孩子敢於擔當,自信會使你的孩子出類拔萃,這種特質會使你的孩子一生都具有一個閃光點。

    因為在這個世界沒有那一個成功的背後,離得了自信,這裡我直接可以蓋棺定論的說,沒有自信的人生,你將一事無成,沒有自信的人生是悲慘的。

    6.盲目同其他孩子比較!

    如果說自信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那麼打擊孩子自信心就是在給孩子成長的道路挖坑,說到打擊,就不能不說把自家孩子同別人家的孩子盲目比較,我們平時最常見的比較就是:你看隔壁李叔叔家的孩子,上個月又考了100分,這孩子真的是太聰明瞭,太爭氣了,不想你天天就想著玩!再說一個咱們大人之間例子:聽說王伯伯家的兒子,今年又在外面掙了不少錢,回來還給父母買了好多東西了,不像咱們家的,沒出息!等等……這種例子平時見的還少嗎?但是我得說一句,別人家的孩子真的有這麼好嗎?你是他親爸親媽嗎?他好跟你有半毛錢關係嗎?我們很多父母總犯一些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錯誤,在面對這種問題的同時,不去多瞭解別的父母怎麼教育孩子,不去反思自己有哪些沒有做到位?結果還去打擊自家孩子的自尊,還傷了自家人的感情,同時還幫助別人傳播英雄故事。更有一些家長在外面將自己孩子跟別人家對比時,還直接數落的,這就錯上加錯了!這嚴重的無意是打擊了孩子的自信,還同時傷掉孩子的自尊。

    7.過分溺愛孩子!

    溺愛孩子其實在如今社會比較常見,由於現在家庭環境都好了,而且大多獨生子女的多,一個孩子全家那個不寵著、愛著、護著,有什麼事能父母乾的,絕對不讓你動手(尤其是爺爺奶奶輩的),這樣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充分習慣依賴父母及家人,由於長期依賴,會使孩子獨立操作能力缺乏鍛鍊,由於缺乏鍛鍊在面對突發事件以後,就會變得慌亂急躁,甚至遇事不敢獨立面對或者不想面對(逃避),更重嚴重是,一旦懶惰的習慣養成,對以後一生是極其不利的,剛才,前面說了,信心是人生最重之一,那麼吃苦耐勞就是另外一個重中之重了,你想個人如果遇事不想做,遇事想依賴,不會就逃避,這將是人生最為致命的,尤其是男孩子更甚。

    所以,結合以上7點,其實可以得出結論,教育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一個持續工程,而不是一個某個特定的點該做的事情,零食抱佛腳,得到的自然是竹籃打水,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更應該要多加引導,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我們華人的俗話叫著有樣學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兒女操碎了心,但是畢竟人要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此祝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能夠健康長壽!

  • 7 # 妮妮快樂育兒

    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常常發現男孩比較難管教。我們訓練營的一位媽媽就提到自己家4歲的男寶,平時十分好動、頑皮。在幼兒園裡,紀律感差,總是需要人提醒。小動作多,喜歡的事情會專注,不感興趣的就到處溜達,會影響其他小朋友。不讓他做的事情(例如有危險或損壞物品)就特別感興趣挑戰家長。溫和的教導作用不大,嚴厲懲罰的效果也不好。

    從大腦結構上看,有許多證據表明,男孩比女孩難管。

    男孩女孩在大腦結構上不同:女孩連線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比較厚,男生在下視丘的神經核比女生大了二點五倍,當大腦有結構的區別時,一定會帶來行為上的不同,所以教養男孩與女孩的方式應該有所調整。

    總體表現為:女孩重視溝通,男孩更愛競爭,天性愛冒險。

    女孩在出生後一直到兩歲,卵巢都會分泌雌激素,所以女生比男生早熟,她們的觀察力、溝通能力和同理心都比男生強,在小學六年級以前的班長多半是女生,要等到青春期開始,男生成長的曲線趕上來以後,才會輪到男生。雌激素使女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情緒和溝通上,而睪酮素使男生不愛說話,專注在競爭上。

    研究也發現,女嬰出生3個月後,就會開始搜尋和辨識面孔,跟人眼睛接觸的能力增加了400%,而男嬰沒有增加。所以才會說女生善解人意。

    女生的聽力比男生敏銳。實驗者給60名新生男嬰和女嬰聽1500赫茲的聲音,結果發現女嬰大腦的反應比男嬰高了8%,表示女嬰聽的比較清楚。

    男生比較喜歡冒險,也欽佩敢冒險的人。有個實驗是請大學生到實驗室擲套圈圈的戲以地中央的柱子為圓心,用白線畫出一尺、二尺、三尺距離的圓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位置。女生多半選一尺或二尺的距離,男生會選五尺或六尺的距離。

    在第二輪開始後,有個跟這個大學生同性別的人進來參觀,這時女生的距離不變,男生會馬上退到更遠的地方去擲,其實,他完全不認得這個旁觀者,以後也不會再看到他,但是男生還是要逞英雄。

    一般來說,男生會系統化地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女生多半是低估,男生不會因為上次跌破了頭,這次就不再去爬樹。男生受傷後也不會回家去告訴父母,男生會做出危險的行為,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是危險的。

    所以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男孩確實比較難管,原因在他的大腦與女生不同,所以需要我們家有男孩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給他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不要把男生跟女生比,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 8 # 甲骨遊學

    1、具有積極示範作用的,是“權威型”父母的模式:

    這類父母對孩子有明確的目標,設立清楚的界限,並期待孩子有合理、成熟的表現。同時,父母給予孩子很多溫暖,傾聽孩子並給予及時的支援。父母常告誡孩子遵守規定的結果,並給他們自由去做選擇。父母懲罰孩子比較少,更多是給予支援和指導。

    孩子年幼時,父母幫助他們設立界限,管理督責他們的行為,並及時給予幫助,這好比圓錐底部的小圈。等孩子長大後,父母對界限的設立會逐步放寬,最終讓孩子獨立面對人生,並能自主選擇正確的道路。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通常有較高的學術成就和穩定的情感發展。特別是在孩子的青春期,“拉幫結夥”對他們的誘惑不大。甚至對於罪惡的引誘,他們常有力量去拒絕,而不是為了證明在同伴眼中的價值而去妥協。

    2、不健康的教養模式:

    “放任型”、“溺愛型” 父母的管教模式:在孩子年幼時,父母放任其發展,疏於設立界限,或告知行為結果。等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常觸碰大人的底線,惹惱大人。那時,父母開始煩躁,收緊對孩子的“界限”。但是,孩子從小就習慣於我行我素,因此與父母的張力開始增加。在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壓制,越來越不能忍受,常常在家庭之外,尋找自我價值,“反叛”成為常態,父母也常受挫。

    這些父母常說,他們都是孩子。因此,父母很少給孩子設定界限,制定規則,或告知行為結果。雖然父母給予較高的感情支援,但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處理不好與同伴的關係。由於他們不清楚權柄的界限,日後在社會上,也常常面臨人際關係方面的挑戰。

    放任型的一個極端就是溺愛型,父母會滿足孩子每一個無理取鬧的要求。父母感覺順著孩子的意願比違背孩子的意願更輕鬆。調查顯示,這樣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是有害的。比如,男孩子在這樣家庭環境下長大,他們更傾向於“享樂文化”,易陷入“幫派”中,或染上毒品,成為“癮君子”。

    總結:

    筆者想起《箴言》所說:“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還有,“棄絕管教的,輕看自己的生命;聽從責備的,卻得智慧。”

    最後,祝福每位家長,都有充足智慧,合宜地教養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蘿需要每天澆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