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峰書法

    筆墨紙硯,“書法以用筆為上……”,筆墨的好壞肯定會有直接影響,書法裡的筆法和墨法就於筆墨有直接關係,當讓還有人的原因。

  • 2 # 硯臺山人

    當然有關係了。墨濃了筆不走,氣滯,很難表達流暢的感覺!墨淡了筆不入紙,沒有入木三分的感覺!濃淡相間,才有層次感!

  • 3 # 筆下春風

    墨的濃淡會影響毛筆的字跡,這一點大家都一些認識,書法史上也有很多有趣的墨法,如漲墨和枯筆。其中給人影響最深的當屬王鐸的獨特的漲墨效果。

    墨色變化的主要表現為“濃、淡、枯、潤”四個字,墨色濃時,必滯鋒毫,有時會顯得比較臃訥,但是用淡墨,則會少了幾分神采,所以看到古代很多優秀的書法作品,都是厚重與靈動的結合,墨色也大多有變化。

    當然,我認為,對於初學者,用墨時中等適宜最好,以學習結構和筆法為上,不要在早期過多追求墨色的變化,先把基礎打好,為後期的提升做積累。

    後期可以多看一些優秀的書法作品,學習墨色的變化,學習其中的空靈與厚重之美。

  • 4 # 瀚墨尋夢

    寫字用濃墨,有凝重,沉穩,神彩外耀之感,淡墨,給人以清遠淡雅之感,但太淡則傷神釆,篆隸正書不宜淡墨。顏真卿,蘇東坡喜用濃墨,看蘇東坡字,有濃墨淋瀝之感,蘇軾書法

    清劉墉用墨濃重,有"濃墨宰相"之稱,康有為,沙孟海也用濃墨,最甚者應是清金農,金農書法用墨極濃,寫了幹後墨突出於紙上,稱漆書。劉墉書法金農書法沙孟海書法

    明董其昌善用淡墨,書法追求肅然意境,空靈剔透,清靜雅緻,清王文治喜淡墨,他30歲考中進士,為殿試第三名探花,被稱"淡墨探花″,與"濃墨宰相"劉墉成對照,二人均是清四家之一,王文治書法。

  • 5 # 翰墨書道

    有影響。書法理論上有一句話,濃墨耀彩,淡墨傷神,這句話雖然未必百分之一百的正確,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代,書法的書寫一般以濃墨為主,甚至濃到似漆。但隨著書法技法的不斷完善演變和發展,書法家們也開始研究書法用墨的濃淡乾溼枯的技法了,雖然有借鑑國畫的技法之嫌,但仍然和國畫用墨有非常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在淡墨上,國畫用墨兼用水,書法的書寫一般是不會象國畫那樣用水的。現代派,亦或可以稱之為學院派也有和國畫一樣用說的,但不佔主流。

    書法用墨,通常情況下都是楷書或隸書、篆書多用濃墨,行草書可以說是濃墨淡墨皆有,更多的是濃淡適中,主要原因是墨如果過濃,不利於毛筆鋪毫和條調鋒。我們知道,行草書書法的書寫,在書寫的速度或疾澀方面,較其他書體快,墨太濃會影響書寫的速度。速度如果太慢,行書或草書的那種流走暢達的行意和草意就會喪失殆盡,會變得象寫楷書那樣的節奏。從節奏方面看,楷書和行書草書都要相應的節奏,但又是各有各的特點的。

    古代和現代用墨不同,古人多用磨墨故墨色非常豐富。現代人用的墨汁 要想表現出古人的墨色變化,比較講究的書法家多用墨汁然後再用墨塊硯磨到自己滿意後才用,創作一般多實用書畫專用墨。

  • 6 # 千年蘭亭

    書法除了筆法、字法、章法外,還包含墨法,墨色的變化是書法的一部分。

    館閣體之所以為人所詬病,其原因就在於其“烏光方”的特點,缺乏藝術性。其中的“烏”就是指字型烏黑,缺乏墨色變化。

    繪畫講究墨分五色,書法同樣也講究,大塊面的濃墨和淡墨,對比強烈,既矛盾又和諧。

    書法在章法上,可以透過濃淡枯溼來表現節奏的變化。

    在墨法上,王鐸的漲墨法是一大創造,他為我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藝術表現手法。

  • 7 # 狂喜淡墨a

    字的好壞與墨色濃淡有關係嗎?

    濃淡相間,是謂妙。

    事物沒有絕對的,因此寫字,濃墨則凝澀而筆觸執行而滯,淡墨則輕佻而筆意而注,濃墨用得恰到好處,厚重感彰顯,淡墨得心應手則如輕雲掠影。

    濃淡相間,或淡或濃,在書寫的過程是隨著運筆自然而然,出現濃淡,一般蘸墨伊始,濃墨漸多,寫到後淡墨飛白漸逸。這裡指行書及草書翰墨

    楷書書寫,則濃淡相宜。

    寫字的宣紙不同,則墨的濃淡更要注意。

    所以,墨的濃淡,直接影響著字的優劣。

    提問者,或許想要說,寫字用淡墨好亦或用濃墨好,這裡就看你的書寫技術了。只要運用恰當,字寫的就會有風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經常把一些字讀成錯別字,都會是哪些字?當時是怎麼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