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韻金輝

    中國古代漆器之歷史源流:

    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

    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效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髮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良渚文化口徑6cm高13cm

    1960年吳江梅堰遺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泥質灰陶,胎質較薄,器表層為黑色,輪制。筒狀。口沿下微細,下腹略鼓,平底。黑陶衣上用棕紅色漆繪製出一道寬寬的綵帶,雖然漆繪已幹縮並部分剝落,但仍給人以簡潔明快之感。

    新石器時期的漆器:

    浙江餘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層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觀,內外都有硃紅色塗料,色澤鮮豔,它的物理效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

    殘長14釐米 最寬3.7釐米

    1990年陽新白沙遺址商代文化層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木胎,斫制。木秘握手處突起五層絲線,構成細密的方格雲雷紋,每組圖案為四層方格紋和一個十字紋,一端邊緣橫纏絲線。通體髹黑漆。

    西周高51.4cm

    1983年房山琉璃河遺址1043號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品 木胎,挖制輔以斫制。此罍有蓋,為折肩、鼓腹、有耳、帶卷足。以朱漆為地,施以褐彩。罍身通體的花紋均隊蚌片鑲嵌和彩繪組成鳳鳥紋帶、圓渦紋帶和獸面(饕餮)圖案。罍耳上用鑲嵌的蚌片和彩繪組成兩隻風鳥紋。罍蓋上立有四個獸頭,蚌片鑲嵌出獸的眼、耳、角等。這件漆罍形體高大,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螺鈿漆器之一。

    商周時期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發現有一面雕花、一面塗朱的木槨板印痕,河北藳城臺西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中,有的雕花塗色加松石鑲嵌。在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還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可見商代的漆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戰國長1O.3cm寬6.4cm高8.6cm

    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品

    木胎,雕制。鴛鴦身為兩半分別製作再粘合而成。盒裡髹紅漆,盒外髹黑漆,用紅漆與金色繪鴛鴦的眼、嘴及羽毛等紋樣。並在鴛鴦盒兩側繪圖:一幅龍形雙層架座,上層懸兩個甬鍾,下層掛兩件石磬,一樂師手持長棒背向撞鐘;另一幅是樂師捶擊建鼓,並有戴冠佩劍的舞人伴舞。

    戰國時期的漆器:

    戰國的漆工史上是一個有重大發展的時期,器物品種及數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均有創新。出土戰國漆器的地區很廣,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彩繪神怪龍蛇及狩獵樂舞的小瑟,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鴛鴦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鳥獸盤結而成的採繪透雕小座屏,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西漢

    高5cm 長78.5cm 寬46.5cm長沙市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斫木胎。長方形,平底,底部四角有高僅兩釐米的矮足,案內髹紅、黑漆地各二組,黑漆地上彩繪紅色、灰綠色雲氣紋。內外壁黑漆地上繪紅色雲氣紋。器底髹黑漆,紅漆書“軑侯家”三字。出土時,案上放著五個盛著食物的小漆盤、兩個酒卮和一個酒杯。盤上放串肉的竹串一件,耳杯上放竹筷一雙。漆案上的擺設,反映了漢代的分餐制。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漆器:

    西漢漆工藝基本上繼承了戰國的風格,但有新的發展,生產規模更大,產地分佈更廣。出現了大型器物,如直徑超過70釐米的盤,高度接近60釐米的鐘等。同時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組裝成一器,如盒內裝6具順疊、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單層或雙層的漆奩,內裝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狀的小盒等。新興的技法有針劃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質堆寫成花紋的堆漆等。

    尤其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及箍,其間用金或銀箔嵌貼鏤刻的人物、神怪、鳥獸形象,並以彩繪的雲氣,山石等作襯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漢漆器多刻銘文,詳列官員及工匠名。東漢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顯得十分稀少,這與葬俗的改變有一定的關係。

    直徑22.7cm 厚0.9cm西安市東郊長樂坡村出土

    陝西省博物館藏 漆背,青銅質,圓形,簿身、圓鈕有穿,素緣內側有立牆。此鏡是盛唐時期金銀平脫工藝鏡的典型作品。鏡背花紋可分作兩區,內區以鏡鈕為中心,裝飾銀片蓮葉,葉脈清晰逼真,其外有金絲同心結;外區紋飾為四隻口銜綬帶的金質鸞鳥,圍繞畫面中心同向飛行,其間各以一朵銀質折枝花相隔,鸞鳥羽毛刻畫異常精細。近緣處又飾金質同心結一週。鸞為瑞鳥,既可喻才子,又可喻佳人,是唐金銀平脫鏡中最常見的紋飾。古詩中就有“鳳釵金作縷,鸞鏡玉為臺”之句,而綬與壽同音,長綬即長壽,同心結則為永結同心之意。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工藝超越前代,鏤刻鏨鑿,精妙絕倫,與漆工藝相結合,成為代表唐代風格的一種工藝品,夾綻造像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展。剔紅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現。

    剔紅茶花綬帶圖圓盤

    高3.6釐米 口徑31.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盤圓形,隨形圈足。盤內及外壁皆黃漆素地雕朱漆,盤內雕碩大飽滿的茶花,兩隻綬帶鳥在花叢中振翅欲飛,盤外壁雕卷草紋。底髹黑漆,左側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為後刻。

    此盤髹漆厚,少光澤。盤底黑漆,光可鑑人,為清代後髹。“宣德”款字型規範,填金光亮,亦為清代所刻。

    宋元時期的漆器:

    兩宋曾被認為是一色漆器的時代,但發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了過去的認識。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人員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碩圓潤的花紋。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緻,在質感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桅子紋剔紅盤,楊茂早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

    剔紅觀鶴圖圓盒

    明永樂

    高8.1釐米 口徑27釐米

    清宮舊藏

    盒蓋面雕三種錦紋地,上雕亭閣、古松、庭院,二老者在亭內暢飲、觀鶴,旁有童子侍立。盒壁黃漆素地雕蓮花、茶花、菊花、薔薇、牡丹、石榴、梔子、秋葵、桃花等花丼紋。盒內及底髹赭色漆,底部左側有“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

    此盒為標準的永樂雕漆。

    明清時期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為14類,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熗金、百寶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宮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調色描繪及用油調色描繪的漆器。

    黑漆描金龍紋蓋盂

    清早期

    高9釐米 口徑18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蓋盂扁圓形,折邊,蓋頂有銅鍍金鈕。通體黑漆地描金花紋,蓋面用深黃、淺黃二色金描繪三條龍紋及纏枝蓮紋,以黑漆勾勒輪廓及紋理。折邊處飾黃漆錦紋,外壁飾黃漆纏枝蓮紋。底髹黑漆。

    描金漆是指在漆地上描繪金色圖紋,其工藝有二:一是在漆地上打金膠,再把金塗於金膠之上;二是用金粉調膠之後,直接用筆描繪圖案。清宮將其歸入金漆類,《髹飾錄》則將描金與彩繪漆器歸入描飾類。

    描金中最常見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萬曆龍紋藥櫃。堆漆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黑漆雲龍紋大櫃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幹後磨平的方法來裝飾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來即廣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還加熗金,是一種絢麗華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數量較多的一種,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嘉靖龍紋方勝盒。

    黑漆嵌螺鈿職貢圖長方盒

    清早期

    高6.5釐米 長43.8釐米 寬30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盒長方形,天蓋地式。通體髹黑漆地嵌薄螺鈿間描金,蓋面飾《職貢圖》,畫面下方為三孔石橋,橋下流水潺潺,橋上人流如織,有的牽駱駝,有的肩扛木籠,有的拉著獅子,有的手捧珊瑚珠寶,皆有進貢之意。橋後大路一側樹木林立,另一側下臨溝壑,路上行人絡繹不絕,皆拱手前行。路旁大殿前有多人在虔誠地跪拜,殿後隱現重重宮闕。天空中流雲密佈,雲間露出三條巨龍。盒四壁光素無紋。

    此盒在有限空間內共刻畫了六十多個人物形象,所嵌螺鈿折射出紅、藍、紫色光,絢麗多彩。《職貢圖》所表現的多是藩屬國或外國對朝廷納貢的場景。

    明清的螺鈿器厚、薄並存。憹螺鈿至17世紀時有了進一步發展,鑲嵌更加細密如畫,還採用了金、銀片,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嬰戲圖黑漆箱、黑漆書甲及魚龍海水長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層刷不用色漆,最後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層次。

    剔紅六龍寶碗

    清乾隆

    高15.6釐米 口徑20.2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碗直口,圈足,有託,通體髹朱漆。碗腹部雕海水雲龍紋,碗底正中填金刻“六龍寶碗”器名款。托盤為六瓣花形,有圈足。託內雕龍紋三條,託外雕雙龍紋。託口緣及近足處雕回紋,託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

    剔紅是明清漆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層朱漆積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碩圓潤的風格,宣德以後,堆漆漸薄,花紋漸蔬,至嘉靖時磨工少而稜角見,至萬曆時刻工細謹而拘斂。

    剔紅嵌玉嬰戲小櫃

    高41.5釐米

    通體朱漆雕成,下襯深綠色和赭色錦紋及黑漆雕樹木紋樣。櫃門和兩側面均嵌玉童子於花園中游樂之景,底座飾雲蝠紋。櫃內五屜,髹棕色退光漆,屜外皆有乾隆御題詩。

    入清以後,日趨纖巧繁瑣。剔犀通稱“雲雕”,是在胎骨上用兩三種色彩有規律的逐層積累,然後剔刻幾何花紋。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減地,而後著色,用來裝飾大而平的漆面,常見的實物是屏風和立櫃。宮廷用具多用熗金,明魯王墓中發現的蓋頂雲龍紋方箱是明初熗金的標準例項。百寶嵌是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珊瑚、瑪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鑲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紋圖案,明代開始流行,清初達到高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試問題一般包括的型別有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