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夢Meng
-
2 # 吳鉤的鉤沉
明朝的權力結構決定了皇帝緊緊控制著實權,即使出現像嘉靖、萬曆這樣的多年不上朝的皇帝,皇權也不會旁落。
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的,通常是哪些人?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主要是皇帝身邊的三類人:1、外戚;2、宦官;3、權臣。明代的外戚基本上都不掌權。權臣倒是有一些,如嚴嵩、張居正。但是,由於明朝是高度君主集權的朝代,宰相被廢除,皇帝親任政府首腦,內閣首輔的正式身份只是皇帝的秘書罷了,既無權決策,也不能指揮六部。他們票擬的職權需要皇帝本人的支援或太監的配合,才有可能弄權。他們威脅不了皇權。
對明朝皇帝權力有所威脅的是太監。明代的太監弄權現象是出了名的,是繼漢唐之後的又一個宦官亂政時期。但是,明代太監的弄權跟漢唐時期又不一樣,漢唐內侍對皇帝也敢廢立生殺,而明朝太監哪怕權傾朝野,如果皇帝要收拾他,他就死定了。這又是為什麼?因為明朝太監對皇帝的依附性非常嚴重,又指揮不了軍隊,沒有兵權的太監,對皇帝是構不成太大威脅的。
-
3 # 歷史課課代表
如果想弄懂明朝後期皇帝為何沒有失去實權的問題,首先要知道威脅皇帝實權的都是那些人?縱觀中國曆朝歷代,對皇權產生威脅的的人群基本可分為內、外兩大類,朝廷內部主要是皇帝身邊的宦官、權臣以及母后外戚,朝廷外部主要是各地握有實權的藩王或是藩鎮。這些人通常是趁著王朝末世皇權衰微之時或是威逼操縱皇帝,或是架空皇帝,使自己成為朝政大權的掌握者和最終的裁決者。但是明朝晚期並沒有出現這種狀況。下面我們就透過對這幾類人的逐個分析,來查明明朝後期皇帝為何沒有失去實權的原因。
一、宦官亂政專權頻出,但未威脅皇權;不可否認的是,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亂政較為嚴重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的宦官相對於其他朝代的宦官又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他們既沒有東漢宦官那樣掌握皇帝廢立的權力,更不像唐朝宦官那樣有掌禁軍之權,明朝宦官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無論他們看起來多麼的權勢滔天,多麼的威風八面,但是隻要皇帝抬抬手,表個態,這些所謂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歲”馬上會墜下雲端,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因為明朝權宦都是靠著皇帝的恩賞才得以起家,他們的一切都來自皇帝的賞賜,他們看似威風,實際上說白了,他們的定位就是皇家的奴僕而已。這也是為何明朝宦官之亂頻起,但是未威脅皇權的原因。
二、權臣雖有,但無最終決策權:明朝中後期,朝堂之上,確實有諸如嚴嵩、張居正這類所謂的權臣,但是由於明朝建國之初就已經將權力高度集中於君主手裡,在這種君主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系下,最為威脅皇權的宰相一職已經被廢除,皇帝實際上既是國家元首,又身兼政府首腦,而宰相的權力被分散到了內閣手中,作為內閣之首的首輔說白了只是皇帝的秘書長罷了,他們既無權做出最終決策,又不能像昔日宰相那樣指揮六部。他們若想專權,必須得到皇帝的允許和太監的配合,所以,明朝的權臣雖然有權,仍然是臣,這樣的人無法威脅到皇權。
三、明朝後期並未出現年幼君主,外戚無從干政:與很多朝代出現母后臨朝外戚專權不同,明朝自始至終未出現母后、外戚干政的現象,並且明朝晚期與很多朝代不同的是,幾乎沒有出現年幼的君主。明朝的很多皇后、太后都出身寒微,母家沒有任何勢力,就比如十歲登基的萬曆皇帝,雖然其母李貴妃母憑子貴升為太后,但是李氏為泥瓦匠之女出身,這樣的家庭,實在沒有什麼父兄可以倚仗。除了萬曆帝以外,明朝後期君主即位之時皆以成年,這也有效杜絕母后和外戚威脅皇權的可能。
明朝後期皇權之所以沒有旁落,主要得益於明初建立的一套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套體制有效杜絕了一切企圖覬覦皇權的勢力架空皇帝的可能。明朝的這套制度相比於唐宋而言權力更為集中,使得文武百官太監權臣都是比較容易制服的,明朝皇帝既不像唐朝皇帝那樣內受制於跋扈太監,外受制於藩鎮武將,更不像宋朝皇帝那樣受制於文官集團,而明朝這個相對優秀制度的形成,除了明太祖,明成祖和明宣宗都發揮了相當一部分作用。+
-
4 # 球員兼裁判
在明朝即便皇帝是弱智,也永遠不會失去實權,這是依賴於明朝的體制。
在中央朝廷,明朝採取官員與太監相互牽制的局面,官員大,就用太監壓制官員,太監大,就用官員壓制太監,誰也別想獨大,誰也別想威懾皇權。
在京外各地,明朝採用藩王封地制度,即便出現王莽這類一呼百應的人,各地藩王也會揭竿而起,除亂賊,清君側。
並且明朝還有南北鎮撫司,錦衣衛的眼線能監視每個角落,官員想造反,哪怕你剛有這個想法,訊息便會瞬間傳到皇帝耳朵裡。
所以在明朝想架空皇帝,謀朝篡位,除非是錦衣衛監視不到的民間起義,否則還是省省吧,明末若不是明朝腹背受敵,十個高迎祥也早被鎮壓了。
-
5 # 門外就是山
其實在我看來,明朝後期,皇帝已經喪失實權了。只不過奪權的並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整個的文官集團。就拿萬曆來說,不上朝,不回覆請示,官位空了不補。就是在無聲的跟文官集團對抗。
回覆列表
明朝後期的皇帝沒失去皇權那是表面現象,宦官咋就沒幹政呢,九千歲魏忠賢那可是比皇帝還皇帝。崇禎的權力還不是被文官架空了。
明熹宗朱由校當了7年皇帝,整個朝政就是魏忠賢和客氏所控制。
明熹宗只活了23歲,三個兒子皆是短命鬼,其中張皇后所懷的孩子就是客氏暗中做的手腳令其胎死腹中,第二個兒子出生不久早夭,三子朱慈炅夭折於王恭廠大爆炸,尚不足一歲。這樣皇位只能由弟弟朱由檢(崇禎)繼承。
明熹宗可以說是老朱家最昏聵的一位,正是他的縱容才使的魏忠賢權傾朝野。
到了崇禎朝,這位從哥哥手裡接手皇位的人充分了解了宦官的可怕,最終處死了魏忠賢。
宦官可以廢立皇帝卻沒有當皇帝的資本,因為他們致命的不足就是閹人,沒辦法只能與外戚或者權貴結盟來實現自己的野心,東漢和唐末不管是外戚還是宦官專權都離不開軍隊的支援,比如唐玄宗時期的驃騎大將軍太監高力士。
到了明朝時期,這些前車之鑑引起了太祖的注意,後宮不得干政,外戚一點權力都沒有,藩王也都限制了自由,形成了文官掌控軍隊,恐文官集團坐大,又派太監為監軍互相制約。
明朝的文官雖沒有治國良策,但忠君思想是歷朝歷代最好的,比如那個被滅十族的方孝孺。這些文官集團不管如何奪權,那都是為了自身權力與利益,但絕對沒有造反的野心,換言之如果誰要對皇帝不利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去拼命保護皇帝。因為他們的所有利益都來自皇帝。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崇禎朝雖然沒有了宦官專權,但制約文官集團的力量同樣沒有了,文官集團失去制約後瘋狂的攫取權力,他們到手的權力不是用來施政,而是打壓其他派別,與張居正專權完全不一樣了。
這些愚忠愚昧胸無大志的文人在和平時期還可以維持朝政,但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們就抓瞎了。
雖然崇禎不算昏庸,但施政綱領在文官手裡就大打折扣,崇禎心裡明白但也無能為力,當時的朝局就是皇權與文官權力的大比拼。文官們的想法就是你乖乖的當你的皇帝,天下大事由我們來解決就行了。
縱觀崇禎朝滅亡,無論從哪方面看,文官集團都難辭其咎,宦官再怎麼折騰基本出不了皇城這個小圈子,然而文官折騰就可怕了,整個天下可都在文官手裡掌握著。
這是一張無形的大網,絲絲入扣,崇禎所做的一系列錯誤決定幾乎都是文官在後面推波助瀾所造成的。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最後,崇禎高呼一聲“諸臣誤我”後上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