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詞一般分為上下兩片,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說理;或上片記事,下片議論。
本詞《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打破了詞分上下兩片的寫作模式。仿效屈原《天問》,以「問」結體。
全詞九問,並列而行,才大氣粗。
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並稱「中秋詞」雙驕。
(一)翻譯
(1)第一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美麗皎潔的中秋明月,你悠悠飛去,將飛向何方?
(2)第二問: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難道還存在另一個平行世界?(我們這邊剛剛目送月亮西落)在那邊,看見你從東方緩緩升起?
(3)第三問: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難道是宇宙長風把你從廣闊無垠的宇宙深處吹來?降臨人間,為我們帶來中秋佳節!
(4)第四問:飛鏡無根誰系?
懸掛高空如飛鏡般的圓月,是誰把它系在那裡?
(5)第五問:姮娥不嫁誰留?
月宮中的仙子嫦娥到現在還沒有出嫁,是誰把她羈留於此?是為了等待她的丈夫后羿飛昇上天團聚嗎?
(6)第六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世人說你是從海底升上來的?此說法沒有得到解答,令人恍惚,使人發愁。
(7)第七問: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害怕海底的萬里長鯨,橫衝直撞,撞毀你月宮中的瓊樓玉宇?
(8)第八問: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蝦蟆識水性,會游泳;但是月宮中的玉兔如何能透過海底?
(9)第九問: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如果說外界的一切都不曾影響到你,使你完整無缺,那麼你為什麼會由圓月漸漸變成小銀鉤呢?
(二)賞析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王國維《人間詞話》:
「情」字包括個人情感,還包括「理」。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上至宇宙的自然之理。
中秋佳節,月下飲酒,景也;懷念子由,情也;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理也。
情、景、理,三者完美融合。
所以後人評價此詞:
(1)中國古代有哪些令人驚豔的政論文?
(2)三國時期為什麼魏國文學最盛?
(3)中國文學史(30種)
(4)為什麼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2頁詞一般分為上下兩片,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說理;或上片記事,下片議論。
本詞《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打破了詞分上下兩片的寫作模式。仿效屈原《天問》,以「問」結體。
全詞九問,並列而行,才大氣粗。
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並稱「中秋詞」雙驕。
(一)翻譯
(1)第一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美麗皎潔的中秋明月,你悠悠飛去,將飛向何方?
(2)第二問: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難道還存在另一個平行世界?(我們這邊剛剛目送月亮西落)在那邊,看見你從東方緩緩升起?
(3)第三問: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難道是宇宙長風把你從廣闊無垠的宇宙深處吹來?降臨人間,為我們帶來中秋佳節!
(4)第四問:飛鏡無根誰系?
懸掛高空如飛鏡般的圓月,是誰把它系在那裡?
(5)第五問:姮娥不嫁誰留?
月宮中的仙子嫦娥到現在還沒有出嫁,是誰把她羈留於此?是為了等待她的丈夫后羿飛昇上天團聚嗎?
(6)第六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世人說你是從海底升上來的?此說法沒有得到解答,令人恍惚,使人發愁。
(7)第七問: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害怕海底的萬里長鯨,橫衝直撞,撞毀你月宮中的瓊樓玉宇?
(8)第八問: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蝦蟆識水性,會游泳;但是月宮中的玉兔如何能透過海底?
(9)第九問: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如果說外界的一切都不曾影響到你,使你完整無缺,那麼你為什麼會由圓月漸漸變成小銀鉤呢?
(二)賞析
詞從月落這一特定的時空出發,熔鑄神話傳說與藝術想象於一爐,貫穿著詞人對明月的關注與體貼;在表面的無感情線索(理性)的敘述(探索)中,包融著詞人對明月的無限深情。辛詞與蘇詞一樣,都是寫中秋之月,並都是飲酒達旦後的產物。蘇軾作全景描寫,從月升寫到月落。稼軒則只抓取月落的一角作特寫鏡頭,不寫待月而寫送月,不寫月升,卻寫月落,全從月落生髮,這正是辛詞獨到處。這可以自由運筆,隨手生髮,縱橫馳騁,大膽想象。蘇詞是由月及人,由自然意象到社會意象,浪漫幻想與執著現實作了藝術上的統一。辛詞則只就明月生髮,並全從探索追問中構造意境,構造明月世界,全不顧及社會人間,這又正是辛詞的特殊處。蘇詞由眼前景生髮,由月及人,由月之圓而及月之缺,由人之離而及人之合,按詞人的情感與月之執行構成結構線索,借中秋圓月以祝福人生。(辛詞)從月升到月落,從月圓到如鉤,從明月世界的多彩的變動中,正表現了詞人對中秋明月的讚歎與悵惘之情,顯然其中寄託著詞人極為深沉的隱晦的家國之悲。辛詞以神話傳說為材料,因人及月,人間、天外、海底,在跳躍動盪與多姿多彩的明月世界的構造中,借月落以寄慨。在對明月的探索中,探索明月的執行規律、明月主人的命運、明月的安危,表現出詞人對明月的無限深情與誠摯的關注。辛詞較蘇詞更富有濃重的浪漫色彩,縱橫馳騁,奇想天外。蘇詞由實構虛,虛實結合;辛詞全從虛處設想,虛中帶實,在一連串的探索中借神話傳說材料構造具體意象,賦明月以新奇而浪漫的境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王國維《人間詞話》: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情」字包括個人情感,還包括「理」。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上至宇宙的自然之理。
詩詞就是藉助文字透過音律表現情、景、理。中秋佳節,月下飲酒,景也;懷念子由,情也;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理也。
情、景、理,三者完美融合。
所以後人評價此詞: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第三十九·長短句》全面評價辛棄疾詞?(1)中國古代有哪些令人驚豔的政論文?
(2)三國時期為什麼魏國文學最盛?
(3)中國文學史(30種)
(4)為什麼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