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出自杜甫的《贈花卿》 贈花卿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全詩意思:成都城中絲絃管樂紛紛奏響,那樂曲輕悠、柔美,雜錯而又和諧。日日奏個不停。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盪漾在錦江上,冉冉飄人藍天白雲間。此詩約作於上元二年(761)。唐朝大詩人杜甫常常到各地遊覽。有一天,杜甫來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盪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樂曲如此之美,杜甫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故即興揮毫寫下了一首詩——《贈花卿》。這首詩前二句寫成都音樂繁盛,日日奏個不停,樂聲到處飄傳。後二句一轉,說花府音樂只有天上才有,人間難以聽到,從而讚美了音樂的高超優美。對於音樂名曲,後人常引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加以稱讚,“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成為千古名句。 但還有一說:古代樂舞分等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佾,古代樂舞行列。八佾指舞者人數縱八人橫八人,八八共六十四人;依此類推,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春秋時期,季氏是大夫,理應只可享有四佾之樂舞,但他竟膽敢僭用天子之八佾,孔子得知其事,憤然斥之。《論語·八佾》有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歷代沿襲,禮儀、樂舞、奏樂等等,均有等級之別,不得擅自逾越。 唐代樂制規定:“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見《舊唐書》)成都尹之部將花敬定因平亂有功,驕恣不羈,竟然僭用天子禮樂,杜甫此詩不無譏意。杜甫以極誇張與美化的手法揭示出花敬定僭用天子音樂達到肆無忌憚的地步。 全詩意在譏諷而絕無貶詞,此前人之所謂“似諛似諷”也。是的前兩句“似諛似諷”之意較重,後兩句就極進讚美之詞了。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因“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一千古名句所蘊含的寓意明顯佔了上風。這也是這首詩給人的整體感覺,也許詩人當時並沒有考慮什麼所謂的意境,只是詩人的即興抒情而已,那麼詩人的本意就不言而喻了。
答:出自杜甫的《贈花卿》 贈花卿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全詩意思:成都城中絲絃管樂紛紛奏響,那樂曲輕悠、柔美,雜錯而又和諧。日日奏個不停。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盪漾在錦江上,冉冉飄人藍天白雲間。此詩約作於上元二年(761)。唐朝大詩人杜甫常常到各地遊覽。有一天,杜甫來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盪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樂曲如此之美,杜甫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故即興揮毫寫下了一首詩——《贈花卿》。這首詩前二句寫成都音樂繁盛,日日奏個不停,樂聲到處飄傳。後二句一轉,說花府音樂只有天上才有,人間難以聽到,從而讚美了音樂的高超優美。對於音樂名曲,後人常引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加以稱讚,“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成為千古名句。 但還有一說:古代樂舞分等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佾,古代樂舞行列。八佾指舞者人數縱八人橫八人,八八共六十四人;依此類推,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春秋時期,季氏是大夫,理應只可享有四佾之樂舞,但他竟膽敢僭用天子之八佾,孔子得知其事,憤然斥之。《論語·八佾》有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歷代沿襲,禮儀、樂舞、奏樂等等,均有等級之別,不得擅自逾越。 唐代樂制規定:“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見《舊唐書》)成都尹之部將花敬定因平亂有功,驕恣不羈,竟然僭用天子禮樂,杜甫此詩不無譏意。杜甫以極誇張與美化的手法揭示出花敬定僭用天子音樂達到肆無忌憚的地步。 全詩意在譏諷而絕無貶詞,此前人之所謂“似諛似諷”也。是的前兩句“似諛似諷”之意較重,後兩句就極進讚美之詞了。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因“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一千古名句所蘊含的寓意明顯佔了上風。這也是這首詩給人的整體感覺,也許詩人當時並沒有考慮什麼所謂的意境,只是詩人的即興抒情而已,那麼詩人的本意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