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望史今

    兩者有實質的區別,秦漢的統一是實現中央集權並實現文字統一,避免了民族分化。匈奴帝國的統一本質上是部落聯盟。

    秦帝國建立後,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建立郡縣制,意義在於將原本屬於六國的人民統一成一個整體。此後的中國大地,無論東南西北,都用同樣的文字,對於華夏族的整合有很大意義。我們知道,在戰國時期,由於地理隔離,六國文字已經有差別了。這種差別會隨著隔離的時間會變的越來越大,只到文字不通的地步。文字不通,交流不便,則華夏大地上會分裂出不同的民族。

    這在歐洲歷史上屢見不鮮,如英華人主體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起源於德國地區,但是隨著英華人文字的變化,英華人和德華人就變成了不同的民族。

    秦漢的統一,消除了這種差別,使華夏大地的人民成為用統一文字的人。在秦漢之後,無論華夏大地怎麼戰亂割據,也無論是哪一個地方的勢力崛起成中央王朝,都始終認同華夏。可以說,秦漢的統一,避免了華夏的永久性分裂,對於現代居功至偉。

    而匈奴帝國的統一,實際上只是部落聯盟,目前確定的統一蒙古的匈奴帝國第一任單于,就是冒頓。此人戰功赫赫,滅東胡,驅逐大月氏。看似威風凜凜,但是其實內憂很大。匈奴人是遊牧生活,每個部落都有不同的遷移路線,冒頓是沒法有效治理各個部落的,所以每個部落實際上歸屬部落頭領,而冒頓只是最強大的部落頭領。

    冒頓的部落強大時,只要擊敗敵對部落,周圍部落就會臣服,所以匈奴帝國崛起很快。但是隻要冒頓部落一旦衰退,被其他部落擊敗,其餘部落會紛紛倒戈。所以匈奴在漢武帝時期被擊敗,就四分五裂了,互相攻擊,呼韓邪單于在被其兄擊敗後就投漢了。

    歷數蒙古高原的數個帝國,如匈奴、突厥、柔然等,其實並不是突然出現的民族。匈奴帝國時期,鮮卑作為匈奴的僕從軍,數次跟隨匈奴騷擾漢朝。在匈奴分裂西逃後,鮮卑趁機佔領蒙古高原。而柔然帝國,本身就是從拓拔鮮卑部落聯盟中分裂出來的。之後的突厥,在柔然強大時,是鍊鐵的奴隸。在柔然被北魏擊敗西逃後,趁機佔領蒙古高原。

    所以,匈奴帝國和之後的蒙古高原史,就是一個部落興盛起來,建立一個帝國,衰退後另一個部落崛起。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個名字,但是細數起來,很多都是同源的。

    匈奴帝國和之後的草原國家,沒有辦法實行有效的統治,只能形成部落聯盟的形式。一波波崛起,再一波波衰退,無法留下深刻的痕跡,千年後,很多草原民族都已經失去了蹤影,歷史都得從中國史書上找,但是漢人依舊存在,並將再次崛起,消失的匈奴、柔然、鮮卑等再也無再次出現之日了。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事實上兩者之間是有一定關聯的:事實上秦漢一統之時匈奴也正由草原上的一個遊牧部落向囊括整個草原的部落聯盟轉型——大致在秦末漢初時由冒頓單于完成了匈奴的統一。為什麼會如此巧合呢?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由於有大一統的秦漢帝國的出現才催生了匈奴帝國的統一。

    遊牧民族內部的結構其實是很鬆散的,即使在匈奴帝國統一之後其內部行政體系也遠不及漢朝那麼高效。其實對於內部結構鬆散的遊牧部落而言並不需要維持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的運轉。然而遊牧民族有一個天然的缺陷——就是遊牧經濟天生具有脆弱性:中原的農耕民族儘管也是靠天吃飯,但依靠定居農業在正常年景下是可以維持生計的,即使遭遇自然災害,只有不是什麼百年不遇的特大災害也能勉強餬口。相比之下游牧經濟就脆弱多了——事實上匈奴、突厥的衰敗其中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居然是天災,這從側面證明了遊牧民族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實在有限,所以他們需要從農耕民族獲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資。當然獲取物資的方式可以是貿易,也可以是劫掠。然而如果遊牧民族選擇和農耕民族進行貿易就會發現自己面臨尷尬的境地:對自給自足的農耕民族而言蠻荒的遊牧民族能為自己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商品呢?由於遊牧經濟天然的脆弱性,所以遊牧民族劫掠的衝動只能抑制減弱,卻無法完全根絕。

    事實上在秦漢一統之前北方草原上的戎狄部族就已開始劫掠中原華夏民族了:西周王朝就滅亡在犬戎人手中;秦國的崛起之路是靠征伐西戎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晉國以及三家分晉後的趙國攻滅赤狄、白狄、林胡、樓煩;齊桓公北伐山戎;燕昭王擊東胡......這一時期華夏諸侯面對的都是一個個各自獨立的戎狄部落,然而當秦漢一統之後北方草原上原本林立的部落迅速被統一的匈奴帝國取代——這是因為原來的小部落無法和秦漢這樣的大一統帝國對抗,如果這些部族還想從中原獲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資就只有組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去突破南方農業區的防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煤礦採掘作業規程都包含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