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那些沒有演技的小鮮肉到火的一塌糊塗。
3
回覆列表
  • 1 # 舊劇新看

    都只看臉,沒人太關注演技。

    特別是現在的女孩子,看見小鮮肉就兩眼放光。

    投資人只請有流量的人!夠畸形的

  • 2 # 西子古

    會炒作會營銷,維持較高曝光率高,只要有點顏值就能很火。

    流量明星、小鮮肉的的作品基本上是演通俗的愛情故事。小鮮肉,流量明星的受眾大部分是年輕人、人生經驗尚淺的人,通俗的愛情故事、戀愛幻想能很好的產生共鳴。等他們長大了人生經歷豐富些了,自然也就不會喜歡小鮮肉類的明星(特例人除外)。這也是為什麼明星都愛往嫩了扮,而年紀稍微長的明星都沒有戲可以演。

    年輕受眾的錢好掙,因為他們要求不高。影視公司為了掙錢投其所好。

    有演技的明星基本上都是有追求的,他們的演戲不侷限於通俗愛情故事,但是別的戲看到人少啊,所以有一種他們不紅的感覺。

  • 3 # 巴布豆沙色

    有演技的老戲骨不火了?其實個人認為火與不火的界限相對而言並沒有那麼明顯。至於在多數人的認知裡認為老戲骨不火了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其實有很現實的原因。現在大多數電視劇、電影的主要多數為年輕演員,這中國影視產業現狀造成的。自然而然,大家的關注度就更多的放在主演身上。

    其次,現在很多商家為了自己品牌的利益,會請所謂的流量明星進行代言。流量明星大多為小鮮肉、小花,而他們的迷弟迷妹們也是年輕人,這樣選擇他們作為代言人更能將流量轉化為實際利益。再經過廣告的狂轟亂炸,出現在人們眼前多了也就會造成火的現象。

    個人認為老戲骨不火只是一個表象,對老戲骨人們更多的是尊敬!!

  • 4 # 莉莉安的娛樂研究所

    細細想來,起碼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藝術形態的變化:電影電視基本上是八九十年代才走進千家萬戶。在農業時代,表演藝術形態侷限於面對面的交流,就像魯迅在《社戲》中描寫:“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裡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裡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受客觀條件所限,戲臺與觀眾距離遠,在遠處的觀眾無法辨認演員嬉笑怒罵的臉部細節,中國傳統戲劇用紅臉、黃臉、白臉、黑臉等誇張妝容來表達人物角色的忠奸善惡,更注重身段、唱段,揮袖、手勢等表演方式,而這些技巧則取決於長期純熟的訓練和揣摩領悟經驗積累,京劇,黃梅戲,越劇……不外如此。

    著名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曾赴美表演《貴妃醉酒》,那時他的年齡已逾甲子。表演時他用細微的手勢表示著劇中角色的種種心情變化。縱然對美華人來說,京劇是陌生的藝術形式,可他深厚的表演功力卻使京劇普世的美傳遞給觀眾,讓美國劇評論家驚呼這是“醉人的美”。可見年齡對戲劇演員來說是歲月的積澱,而非無情的歲月。

    如今隨著媒介載體的發展變化,出現在螢幕上的每一張臉、每一寸肌膚都要經受高畫質攝像機的檢視,挑剔的鏡頭誇大了“顏值即正義”的合理性。 胡歌因為車禍受傷導致眉尾處有縫合的疤痕,這本可以透過髮型修飾,但在螢幕的深究下,他的疤痕卻無處藏身,所以他飾演的角色總會被安排小時候受過傷的橋段,這不得不說是某種不得已的妥協。

    37歲的女演員楊蓉坦承為了獲得更多的演戲機會,她不得不保持少女人設,儘管她為觀眾針對她的批評而難過,“本來是個給予厚望,演戲很靈的小姑娘,可現在總在流量偶像劇中飾演傻白甜”。在另外一個節目中她還展示了為了保持青春容顏而使用的五位數的保養品。

    生理年齡的衰老,似乎在不斷精進的攝像器材面前無處遁形。許多演員執著於各種型別的醫美,後期的蓬蓬臉是悲哀,但也是一份無可奈何的傷感。

    二是大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在並不遙遠的一百年前,即魯迅生活的《社戲》時代,看戲仍然是村莊中的大事,是男女老少全部出動的熱鬧,大部分百姓尚在貧困線上掙扎,生活的重點在於養家餬口。所謂的名角兒和花旦侷限在一個小小的圈子裡,是僅供達官貴人們消遣的娛樂,上流社會的愛好不會形成普遍討論。

    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視娛樂業如一夜春風吹入千家萬戶,某部電視劇或某部電影才有了共同討論的基礎。 過去幾十年裡影視行業蓬勃發展,但少有人注意到發展陰影下的是本地劇種的消失。人們不再追捧本地的名角兒,而把所有目光投向一方小螢幕中寥寥可數的幾位國內明星,影視業初現贏家通吃的格局。舊時代餘暉下的演員們只能黯然離場,如今早期盛名的女演員又何嘗不是在步她們後塵……連行業翹楚宋丹丹也在綜藝上公開向章子怡訴苦,“我接的爛戲太多了”。

    這些女演員們享受到了影視行業蓬勃發展的時代紅利,如今卻因年齡原因受限於角色不得不從舞臺中心退居角落,她們心中難免失落。與此同時,“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場”,一張張年輕的面龐爭先恐後地湧入的名利場中激烈競爭,一代代如曇花般綻放,豔麗之後是枯萎。

    第三是消費群體年齡層的下移:過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男耕女織,今天是精確到分鐘的地鐵車次,是上班打卡的滴答聲;過去追求咿咿呀呀婉轉悠揚的嗓音唱段,如今追求的是短平快一分鐘內即有爆點的小影片……

    大部分電視劇產品定位都聚焦於17歲至27歲的消費群體,因此能夠提供給中老年演員的角色型別就少了。曾經是爺捧角兒,今朝變成了金主打賞女主播……影視角色的變遷反映審美的變遷,審美的變遷則隱藏著社會財富變化的真相。

    什麼時候資深演員的春天會到來呢?大概要等到社會整體富起來,人們不再坐困愁城於生活的忙忙碌碌而拾起精神追求,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想要成為主角,熒幕上才會有更多型別的角色被演繹出來。

    那對於個人來說,難道盼望的理想時代不來臨,我們就要束手無策地坐以待斃嗎?

    不會的!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會順應時代調整自己,就如濮存昕,他轉戰話劇舞臺,仍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就如宋丹丹,哪怕沒有更好的角色,她也仍然能以導師、嘉賓身份在各個綜藝裡大放異彩。

    真正尷尬的大概是那些流量小花小鮮肉們,到了他們中年的時候,沒有一技傍身又如何在這個社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現自己愛著的人是有目的和自己在一起,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