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54685911085

    其實從右向左的習慣並不是因為簡牘書寫方便形成的,而且一開始也並不是全部從右往左寫(簡稱左行)。最典型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有左行,也有右行。多數貞問,右邊左行,左邊右行。左問正,右問反,也有一概左行的。如,《殷虛書契前編》:問正的為“庚子卜逆貞,翌辛丑雨”,左行;問反的為“貞,翌辛丑不其雨”,右行。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書寫的材質不同。龜腹甲卜兆內向對稱右邊的卜兆向左,卜辭右行。左邊的卜兆向右,故卜辭向左。至於材料若是牛胛骨,右骨的卜兆向右,卜辭左行,左骨的卜兆向左,就右行。貼個圖,比較直觀如圖,左邊的卜辭是從右往左讀,右邊的卜辭是從左往右讀。但是到了商周時期,青銅器卻變成了全部左行,這是因為青銅器銘文製作的關係。一般情況,青銅器在澆製之前要先製作一個母模,再由模翻製成範。範分內外範。一般澆口在圈足上,所以範要倒置。內範因其為內壁,少雕飾,所以不必先制模,而是直接製成實心的範,銘文就留在倒置的內範的頂部,是由人工直接刻制燒成陶質。因其為映象字,由於泥土較軟,又要刻成陽字,為了防止在刻制的過程中損傷銘範,必須採用右行法,即左邊一行刻好,再向右邊挪動另起一行,這樣右手就不易壓壞左邊已刻好的銘文。那麼,鑄成的銘文便是左行的。所見銘文多見於器底便是這個原因。(馬承源·《中國青銅時代》)青銅器後,簡牘變成了文字的主要載體,當然簡牘對文字書寫順序也是產生了很大影響。從書寫與閱讀的角度出發,整卷(冊)竹簡左行利於書寫,也利於翻閱:一般情況下,左手負責展簡,右手主書寫;從閱讀的角度,左行利於左手展簡,右手拉簡,且可執筆圈點或謄寫。右行則諸多不便。在紙張出現像之前,還有類似紙張的帛書。這個時候帛書和簡牘混用,為了書寫和閱讀的方便。也繼承了自上而下,從右往左的書寫方式。紙張出現後,其實書寫順序不再受材料制約,是可以改為從左往右這樣更合理的書寫方式的。但是一方面人們習慣了左行。另一方面因循守舊思想,不願成為“非主流”。導致此後的書寫也仍然是從右往左書寫。漢字自上而下、自右行而左行的書寫形式的形成年代最遲至西周已成定例,它的最初的形式是因書寫方式、書寫材料所決定的,是有其合理性的因索。它的形成既有客觀材料的限制,也有文化心理因素的作用。但是到紙張出現及印刷術發明後,這種書寫方式仍被加以沿用,那主要是人們崇古的文化傳統,因循思想所致。(楊秋生《古代漢字書寫行款考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etme撞車Knight9,姿態安慰道:別緊張,打得贏他你還不如復出,你覺得可行嗎?